第686章 蜻蜓计划(2 / 2)

林舟作为计划的提出者,坐在主席台的一侧,神情平静地等待着审判。

会议一开始,气氛就显得有些诡异。几位与林舟合作过“龙鳞”和“冬风”项目的老专家,脸上带着兴奋和好奇,而另一部分人,则表情严肃,眼神中充满了审视和怀疑。

短暂的沉默后,一位头发花白,戴着老花镜的电子工业部副部长,清了清嗓子,率先发难。

他并非窦院士的旧部,而是一位从基层一步步干上来的,讲究实事求是、稳扎稳打的老干部。

“林舟同志,”他扶了扶眼镜,语气还算客气,“你的这份计划书,我仔仔细细看了三遍。

坦白说,里面描绘的蓝图非常激动人心。

但是,我们搞技术工作,不能光凭一腔热血和美好的想象。我有几个问题,想请你解答。”

“您请说。”林舟微微颔首。

“第一,轻量化。”

副部长拿起桌上的报告,“星条国人,他们的电子工业基础比我们雄厚多少倍?

他们集合了全国最顶尖的专家,动用了奥林帕斯实验室那样的顶级研究机构,搞出来的‘大哥大’,还有两磅重,像个砖头一样,而且听说内部问题还一堆。

我们凭什么认为,我们能把它做得更小、更复杂,而且性能更好?这不是天方夜谭吗?这不是胡闹吗?”

他的声音不大,但“天方夜谭”和“胡闹”这两个词,却像两记重锤,狠狠地砸在了会议室里。

不等林舟回答,另一位来自某大型国营电子管厂的总工程师立刻附和道:

“王部长说得对!我补充一点,关于这个‘数字信号处理’。

林舟同志,你的设想很好,用‘0’和‘1’来传递声音,理论上确实抗干扰。

但是,你知不知道,要实现这个目标,需要什么样的电子工业基础?

你需要极高运算速度的处理器,你需要高精度的模数\/数模转换器!

我们现在连高品质的晶体管都还不能完全自主量产,很多高端设备里的核心元件还得依赖进口或者‘特殊渠道’,你现在就要一步跨到‘集成电路’甚至是‘专用芯片’的时代?

这根本不现实!这是在拿国家宝贵的科研资源,去追逐一个镜花水月!”

他的话音刚落,一个尖锐的声音从角落里响起。

说话的是一个四十多岁的中年人,他是窦院士曾经的学生,虽然在上次的风波中没有受到牵连,但心中对林舟这个“空降”的年轻人始终抱有偏见和嫉妒。

“我看,这根本不是什么技术路线问题,而是思想问题!

是典型的好高骛远,是脱离实际的冒进主义!”他阴阳怪气地说道,

“我们刚刚在钢铁和导弹领域取得了一点成绩,有些人就尾巴翘到天上去了,以为自己无所不能了。

星条国的技术,是经过市场和实践检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