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86章 蜻蜓计划(1 / 2)

仅仅一周后,一份厚达百页,封面印着“绝密”字样的文件,被呈送到了龙国科研决策层的案头。

文件的名字,充满了诗意与灵动,与它所承载的石破天惊的技术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——《关于构建“轻型个人移动通讯系统”的研发计划》。

它的内部代号,则更为简洁形象:【“蜻蜓”计划】。

这个名字是林舟亲自起的。

在他看来,星条国的“大哥大”就像一头笨重、凶猛的战鹰,虽然能飞,但姿态丑陋,且消耗巨大。

而他要创造的,则是一只轻盈、敏捷、悄无声息掠过水面的蜻蜓,它看似纤弱,却代表着一种更高效、更优雅的飞行方式。

计划书的核心内容,正是林舟在“玄鸟”机房中,由【悟性逆天】触发而获得的那套革命性理念。

报告中没有丝毫晦涩难懂的理论堆砌,而是用最清晰的逻辑、最详实的数据和最直观的对比,阐述了“蜻蜓”计划的技术路线:

轻量化:报告开篇就将那台重达两磅的“航海家一号”照片,与一张手绘的“蜻蜓”手机概念图并列放置。

概念图上的手机,线条流畅,体积只有“大哥大”的一半不到,旁边清晰地标注着“目标重量<500克”。

报告指出,通过采用能量密度更高的镍氢电池和高度集成的数字电路,完全可以在保证甚至超越“大哥大”续航能力的前提下,实现体积和重量的革命性缩减。

低成本:计划书中有一份详尽的成本分析。

它指出,“大哥大”高昂的成本,主要源于其复杂的模拟电路对高精度分立元件的依赖,以及极低的生产良品率。而“蜻蜓”计划采用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,其核心是一块可以大规模、标准化生产的“数字信号处理器”(dSp)芯片。

一旦芯片研制成功并实现量产,单部手机的硬件成本将呈几何级数下降。

报告中大胆预测:“蜻蜓”手机的最终生产成本,将控制在“大哥大”的五分之一以内。

民用化:这是整个计划书中最具颠覆性的部分。

报告明确指出,移动通讯技术不应仅仅是少数权贵和富豪的奢侈品,更不应仅仅是军用技术的延伸。

它应该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、提高社会运行效率的基础设施。

报告中描绘了这样一幅蓝图:工厂的厂长可以用它随时调度生产,偏远地区的乡镇干部可以用它及时汇报情况,奔波在外的科研人员可以用它与后方保持联系……

“蜻愈”的目标,是让移动通讯像自行车和缝纫机一样,走进千家万户,成为人民的工具。

这份凝聚了林舟超越时代智慧的计划书,在决策层的小范围内传阅时,引起了巨大的震动。

尤其是那位刚刚从“龙鳞”装甲和“冬风”导弹的巨大成功中获得无比信心的统领,在看到这份报告时,眼中再次闪烁起那种熟悉的、混杂着激动与期待的光芒。

他仿佛已经看到,继陆地和天空之后,龙国又将在一个全新的、看不见的战场上,对星条国实现弯道超车。

然而,当这份计划书被下发到更广泛的专家评审委员会进行讨论时,却掀起了一场远比预想中更为激烈的风暴。

评审会在一间庄严肃穆的大会议室里举行。

与会者都是龙国电子工业、材料学、信息工程等领域的顶级专家和主管领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