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95章 七九五(1 / 2)

从伊通往南,我坐上了一辆小巴车。车内的人并不多,大多数是本地人,提着简单的行李,神情松弛。车窗外,台地慢慢变得起伏更明显,山势逐渐显露,树木的密度也慢慢增加。目的地是吉林省通化市下辖的辉南县。

在地图上看,它被群山环绕,人们说这里是长白山脉往外舒展开来的一处怀抱。这里以山着称,以林着称,也以药着称。辉南盛产人参、五味子、刺五加等山货,从古至今,人们就靠山吃山,靠山活着。

车子到县城的时候正接近午后,阳光从高处落下来,整个县城像被柔和地托住了一样。

县城不大,主街沿着一条缓坡延伸,街边的商铺招牌并不刺眼,多为白墙黑字,朴素而稳。最醒目的是街口的牌坊,上面写着三个大字:辉南城。字迹深厚,有点像是从山石里刻出来的。

街边有卖干货的店子,门口一袋袋人参挂着,形状各异,有的像手,有的像小人,有的细长成一条。老板坐在小板凳上抽烟,见我停下看,笑着说:

“挑吗?刚从山上户户收的,干净。”

我不急,只和他聊。

“这些人参,都是山里挖的?”

“野生的少,多是林下参,就是在林子里种,按着山的样子长,不催,不抢,让它慢慢长。”

他说话的语气很缓,像土地一样,不推不挤。

我问:“你们这里的人,是怎么对待这些山的?”

他把烟掐灭,说了一句让我记很久的话:

“山是祖宗。进山的人,都得心里敬着。”

——

我沿着主街往南走,走上有几公里,就到了一个叫石道河的小镇。这里有条河,河水清透,两岸种着杨树,树影随着水光轻轻摇晃。

河边有一个晒参场。几位老人正在翻晒人参,阳光把参须照得很亮,看起来像一根根细而柔软的光。空气里有一种带苦味的香,这种香不是初闻好闻,却越呼吸越让人觉得清醒。

老人中有一位看我站着看了很久,便招呼我过去。

“来,尝尝。”

他递给我一片切得极薄的人参片,淡黄半透明。

我放入口中,最初是淡淡的草味,随后是微苦,慢慢又回甘,像时间被放长,味道一点点展开。

老人说:“人参跟人一样,先苦,慢慢甜。急不了。”

我点头,觉得这一句话,似乎能解释这片土地和生活的很多部分。

——

下午我去了辉南县博物馆。

县城小,但博物馆出乎意料地用心。展厅里有关于当地满族、朝鲜族和汉族人共同生活的历史,也有关于“长白山药文化”的陈列。墙上挂着老旧的山徒背篓、鹿皮鞋、采参锹。

讲解员是一位年轻女孩,说话轻柔。

她讲“采参人”的时候,声音变得格外缓:

“过去采参是件要命的事。进山前要祭山神,挖参时不能大声说话,回村要先谢。很多采参人找不到回来的路,也有很多在大山里一辈子没出来。”

我问她:“那为什么还要去?”

她看着我,眼神清澈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