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还有皇后殿下贤良淑德,同样是之前的历朝历代不能比的。”
“小郎君有真本事,不是只会嘴上功夫。”
“加上和几位公主殿下关系匪浅,入朝为官,肯定也是有人护着的。”
“我觉得小郎君的能力,在村里实在是屈才了,他应该造福更多的百姓才是。”
程铁环接触的多,比较了解萧然。
也就是程铁环,程处默是真不敢说这些。
秦琼点点头,“丫头说的对,陛下和皇后殿下确是千古难遇的贤明,护着实心做事的人。”
“可萧然那性子,是眼里容不得沙子的——他在村里,在村里是福气,到了官场,怕就成了‘刺’。”
“官场的事,有时得‘缓’,得‘容’,不是非黑即白。他要见着谁苛待百姓,怕是当场就敢顶回去,管他是谁的人。”
“陛下护一次两次容易,护一辈子难。他那点真性情,是治村的本,却未必是官场的福。”
程咬金年纪小点不知道,秦琼是知道的。
现在大唐的官场风气比起隋炀帝时期好的多,但是有些东西本质上是一样的。
李世民圣明,长孙皇后贤良,还有一群有才能的文武百官,但萧然的性格还是不合适。
之前寺庙高利贷的事情,秦琼和程咬金也是知道的。
这种事情,其他人都知道,都不想管,萧然捅到李世民脸上去了。
也就是李世民圣明,换其他信奉佛教的帝王,萧然就摊上大事了。
程咬金点点头,“是啊!秦老哥说的对。”
“陛下圣明,皇后贤德,真要护着他,自然有法子。可官场那些弯弯绕,他那样的性子,怕是学不会,也懒得学。”
“咱们在这说破天也没用,终究得看陛下怎么想,更得看他自己愿不愿意。”
“他要是乐意,凭着本事和陛下看重,或许真能走出条不一样的路;要是不乐意,在村里守着那点热乎气,不也挺好?”
都挺喜欢萧然的性格。
也不否认萧然有本事。
也觉得萧然在基层干很好。
朝堂里面和基层有天壤之别。
政治这东西,从来不是算盘上的珠子,非黑即白地拨弄。
它更像揉面团,得把酸的、甜的、辣的都掺进去,揉出个各方都能咽下去的滋味。
没有绝对的对,也没有彻底的错,只有“此刻这样选,是不是能让更多人安稳些”的权衡。
就像萧然捅出寺庙高利贷那事,在他眼里,“盘剥百姓就是错”,直来直去地掀了盖子。
可放在朝堂上,这事就得掂量:拆了寺庙的盘剥,会不会得罪信佛的世家?
断了寺庙的财路,会不会引发地方动荡?
李世民最终拍板整治,不是单纯认“萧然对了”,而是权衡了“百姓怨气”与“世家反应”后,觉得“治”比“放”更能稳住天下。
真性情的人,心里揣着杆直来直去的秤,对就是对,错了就容不得。
不是说真性情不好,恰恰是太好,好得容不下政治里的“灰度”。
百姓盼着有人为他们争个黑白分明,可朝堂得在黑白之间留条路,让各方能喘口气,免得一争就炸了锅。
萧然的可贵,正在于他守着那份黑白;可他的难处,也正在于政治里的路,往往铺在灰处。
政治的本质,说到底是群体存续与利益平衡的艺术。
夜幕降临,萧然回到房间躺下。
却睡不着。
最近的事情萧然感触颇多。
现在村里的情况确实好起来了,萧然想再好一点。
让村里人读书,最起码让三娘这些小孩子读书。
不需要到考科举的程度,因为这个时代的普通人很难考上。
寒门都不行,别说普通百姓了。
李世民这个时代好一点,他用人不拘一格,是这个时代的福气。
其他时期不行。
这个时代科举没有糊名这些,普通人完全没有机会。
本来读书识字的就是世家子弟,普通人读书识字的本来就少。
萧然也不指望去考科举。
能和张锦禾一样,日常写信记账这些就可以。
支出这些备用金就可以。
萧然有把握说服张明德和村里的其他人。
张明德张锦禾最清楚,读书识字的好处。
有煤炭的持续收入,不用掏钱,免费上学,应该是不会太抵触的。
需要搭建个学堂,需要买书这些来。
学堂村里人可以自己搭建,出个买材料钱就可以。
书本只能去买,这玩意不便宜,都是手抄的,读书人的人工贵。
能抄书的人字不能差。
张锦禾字就干不了这个。
还差个教书先生。
张怀才其实是可以的,但是他要做生意,总不能叫回来。
张锦禾也差点意思。
萧然更不行,萧然对这个时代学的东西不了解。
思来想去只能找个读书人来。
这个倒是不难,花钱去长安城找是没问题的。
这些事情,用钱可以解决,也不需要找李丽质他们。
萧然要让栲栳村的人都学阿拉伯数字。
其他地方的人不知道不要紧,慢慢的来。
栲栳村的小孩子开始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