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748章 铜尘积案迟运料,牛筋暗换带脆声(1 / 2)

本章节内容正在手打中,当您看到这段文字,请您<bstyle="lor:red">稍后刷新</b>页面看是否已经更新,如果长久未更新,请通过

特殊时刻,请大家多多收藏支持:(.2yq.)玄桢记爱言情

首把新弩造好那天,校场挤满了人。萧栎坐在高台上,李嵩、定国公站在一旁,眼神里满是不屑。谢渊接过新弩,入手沉甸甸的,精铜弩臂泛着冷光,三棱箭镞在阳光下闪着锋利的光。他走到百步外,靶心处叠着三层铁甲——是按瓦剌铁甲仿制的,每层都有半寸厚。

“谢大人,百步太远,别白费力气了!”定国公在一旁嘲讽。谢渊没理他,深吸一口气,双手拉弩,弩弦“咔”的一声绷紧,手臂上的青筋都鼓了起来。他瞄准靶心,手指一松,箭像流星一样飞出去,“咻”的一声穿透三层铁甲,钉在后面的木靶上。木屑飞溅,有几片竟飘到了高台上,落在案头的《武经总要》上,在泛黄的书页上留下浅淡的痕迹。

“中了!穿透三层甲!”校场的欢呼声震天动地。萧栎拍案叫好:“好!谢卿,这新弩,要多造,快造!”李嵩、定国公脸色惨白,再也说不出反对的话。谢渊望着那支钉在靶上的箭,心里忽然松了口气——那些牺牲的斥候,那些盼着新武器的边军,总算有了盼头。

风里飘着新弩的金属味,混着《武经总要》的墨香。谢渊知道,这一箭,不仅穿透了铁甲,更穿透了那些阻挠革新的私心,为大吴的军器革新,射开了一条路。

辰时初刻,兵部议事厅的窗纸刚被晨光染亮,案上摊着两卷文书:一卷是宣府卫副总兵李默送来的《边军战报》,墨迹还带着几分湿润,上面写着“瓦剌用安南神枪,射程百步,我军旧弩难及,三名斥候中枪阵亡”;另一卷是《大吴军器册》,标注着“当前弩具射程六十步,仅穿一层铁甲”。谢渊身着绯红官袍,指尖反复划过“安南神枪”四字,指节因用力而泛白。

“杨侍郎,你看这战报,”谢渊将文书推给兵部侍郎杨武,声音沉得像压了铅,“瓦剌已用安南神枪,我们的旧弩若不改良,下次交锋,边军还要吃亏。昨日我让工匠试过,旧弩连仿瓦剌的两层甲都穿不透,更别说安南神枪的威力了。”杨武翻看战报,眉头紧锁:“大人所言极是,只是改良弩具需工部配合,上周我去见周瑞侍郎,他说‘无祖制可循,工匠也需从各地调,至少要半年’,似在推脱。”

谢渊冷笑,从袖中取出玄夜卫北司指挥使秦飞昨日送来的密报:“周瑞哪是‘无工匠’,是受定国公指使。秦飞查到,定国公府私兵近日也在仿安南神枪,怕我们的新弩量产,削弱他私兵的优势,才让周瑞拖延。”他起身走到窗前,望着工部方向——那片厂房的烟囱刚冒起青烟,却比往日晚了一个时辰,显然是有意怠工。“传我命令,”谢渊转身,语气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,“让张启主事即刻查《军器旧档》,找元兴年间仿西域器械的先例,尤其是‘无祖制而创行’的案例;秦飞带暗探盯紧工部铸器局,若有勋贵府的人接触工匠,即刻拿下;你去户部,问刘焕尚书铜料、铁料何时能拨,就说新弩关乎边防,耽误不得。”

工部铸器局的作坊里,几名工匠正围着一堆铜料发呆。周瑞站在一旁,手中把玩着一枚玉扳指——那是定国公昨日送的,说“若能拖谢渊三个月,再送你五十亩良田”。“大人,这铜料不够啊,按谢大人的要求,新弩的弩臂需用精铜,可库里只剩这么点了。”一名老工匠躬身道,声音带着几分无奈。周瑞瞥了眼铜料,轻描淡写:“不够就等,户部还没拨下来,急什么?谢大人要改良,也得按规矩来,先等材料,再等工匠,急不得。”

话音刚落,谢渊带着秦飞走进作坊,玄色鳞甲在晨光里泛着冷光。“周侍郎,”谢渊目光扫过那堆少得可怜的铜料,“昨日我与刘焕尚书约好,今日辰时拨铜料三千斤,怎么现在还没到?”周瑞脸色微变,强辩道:“大人,刘尚书说国库紧张,铜料需再等几日。”谢渊没接话,转身对老工匠道:“若有足够铜料,新弩的弩臂多久能铸好?”老工匠道:“回大人,有料的话,三日便能铸好,再配弩弦,五日可成首把样品。”

谢渊点头,对秦飞道:“带周侍郎去库房看看,昨日玄夜卫查到,定国公府私兵近日领了五百斤精铜,说是‘修府中铜门’,可府门去年才修过。”周瑞闻言,额头渗出冷汗——他知道秦飞的手段,若真去查,定能查出铜料被挪用。“大人息怒,”周瑞慌忙道,“我这就去催刘尚书,今日午时前,铜料定能到!”谢渊冷笑:“周侍郎最好记住,新弩关乎边军生死,若再拖延,休怪我按《大吴律?军器律》‘延误军需’论处。”

张启捧着《军器旧档》匆匆来报,册页上还沾着灰尘:“大人,找到了!元兴十七年,永熙帝曾命工部仿西域‘回回炮’造火器,当时也无祖制,工部仅用两月便造成功,还编入《武经总要》,档上有永熙帝的朱批‘军器革新,需顺时势,不必拘守旧制’。”谢渊接过旧档,翻到“回回炮”那页,朱批的墨迹虽已泛黄,却仍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。“好!”谢渊眼中闪过亮光,“这便是最好的依据。你将此档抄录一份,我明日面圣时呈给陛下,看李嵩还敢说‘无先例’。”

此时,杨武从户部返回,神色凝重:“大人,刘焕尚书说‘国库铜料确实紧张,需从江南调运,至少十日’,可我听户部属吏说,昨日定国公府刚从国库领了三百斤铜料,说是‘铸祭祀礼器’。”谢渊指尖在旧档上敲出急促的节奏:“又是定国公!秦飞,你带暗探去定国公府,查那些铜料的去向,若真是私用,即刻查封,充作新弩材料。”秦飞领命而去,谢渊望着案上的《武经总要》——那是元兴年间编修的兵书,上面记载着历代军器的形制,他轻轻摩挲书页,心中暗忖:今日的新弩,他日也该记入此书,让后世知晓,大吴军器非一成不变,而是随战势革新。

秦飞传回消息:“大人,定国公府的铜料确实被挪用,铸了府门前的铜狮,已让人查封,明日便可运到工部;另外,查到周瑞与定国公的密信,说‘新弩若成,私兵优势尽失,需暗中破坏,如降低弩弦质量’。”谢渊将密信捏在手中,信纸被攥得发皱:“这些勋贵,为了私兵利益,竟不顾边军死活!杨武,你去工部铸器局,盯着工匠造弩弦,要用最好的牛筋,每根都需你亲自验收,不可有半分差池。”杨武领命而去,谢渊则拿起笔,在《新弩改良草图》上补充细节——他结合安南神枪的射程与大吴旧弩的灵活性,将弩臂加长三寸,弩弦加粗,箭镞改为三棱形,以增强穿透力。

夕阳西斜时,谢渊亲临工部铸器局。老工匠正铸弩臂,炉火映得他满脸通红,铜水在模具中流淌,泛着橘红的光。“大人,按您的草图,弩臂加长后,射程能到百步,箭镞改三棱形,穿透力至少能提升五成。”老工匠指着模具道,眼中满是期待。谢渊点头,伸手摸了摸刚铸好的弩臂毛坯,温度仍高,却能觉出质地坚硬。“辛苦各位师傅,”谢渊声音温和,“新弩早一日成,边军就能少流一滴血,我代表边军将士,谢过各位。”工匠们闻言,干劲更足,作坊里的锤击声、锻造声,在暮色中格外响亮。

,刘焕终于派人送来铜料,三千斤精铜堆在工部院中,泛着紫红的光。周瑞站在一旁,神色尴尬,却不敢再多说。杨武逐一检查铜料,确认无杂质后,对工匠道:“按谢大人的要求,即刻铸弩臂,弩弦用昨日送来的牛筋,我全程盯着。”谢渊则返回兵部,准备明日面圣的奏疏——他将《边军战报》《军器旧档》《新弩改良草图》整理成册,重点标注“新弩成本低于安南神枪,可大规模制造”“预计量产后,边军每百人配十把新弩,能有效抵御瓦剌”。

此时,秦飞送来新的密报:“大人,李嵩府中长史去了英国公府,说‘明日早朝,要奏请陛下暂停新弩制造,称其‘耗费过巨,恐劳民伤财’,还说已联络礼部尚书王瑾,以‘礼制未允’附和。”谢渊冷笑:“李嵩倒是会找借口。你让张启查户部近半年的开销,看看勋贵府中修造、祭祀的花费,比新弩制造多多少,明日早朝,我倒要让陛下看看,是谁在‘劳民伤财’。”

早朝大殿。李嵩果然出列,捧着奏疏道:“陛下,谢渊改良新弩,已耗铜料三千斤、银五百两,若量产,恐需银万两,国库本就紧张,此举恐劳民伤财,还请陛下暂停!”王瑾立刻附和:“陛下,新弩无祖制可循,又非祭祀、朝会之用,于礼制不合,臣也请陛下三思。”

谢渊出列,躬身递上《军器旧档》《户部开销册》:“陛下,元兴十七年,永熙帝仿西域回回炮,无祖制却成强军之器,先帝朱批在此,可证‘军器革新不必拘礼’;再看户部开销册,定国公府去年修铜狮耗银八百两,英国公府祭祀耗银六百两,皆远超新弩制造,何来‘劳民伤财’?若新弩能抵瓦剌,边军少阵亡一人,便少耗抚恤金五十两,长远来看,是省钱,非费钱!”他又呈上《边军战报》:“陛下,宣府卫三名斥候因旧弩不及安南神枪阵亡,若再不改良,边军伤亡只会更多!”

萧栎翻看文书,脸色渐沉:“李嵩、王瑾,你们只知谈礼制、说开销,却不顾边军生死!谢卿改良新弩,是为强军护边,准其继续,所需材料、银两,户部优先供应,不得延误!”李嵩、王瑾脸色惨白,却不敢反驳,只能躬身退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