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94章 一爻点破千重险,半语惊醒万里身(1 / 2)

卷首语

《大吴稗史?都城轶事》载:“成武三年冬,太保谢渊以军政繁剧,兼旧党构陷日紧,心积忧闷,乃微服出府,至德胜门城根散心。遇一卖卜老卒,布幡书‘观梅断易’,渊试卜仕途,老卒掷卦叹曰:‘功高震主者,需持满戒盈,否则木秀于林,风必摧之。’渊默然掷银而去,归府后竟日不食,沉思应对之策。”

此遇卜之事,非仅“江湖占问”,实为谢渊“在功高与避祸、担当与自保间的深度自省”——老卒一语点破政治危局,旧党暗布罗网显官场之险,谢渊默然不语藏内心之挣扎。今循谢渊行踪,详述其微服两时辰内的所见所感、心理博弈,兼及旧党构陷之隐情,以呈“孤臣在权欲漩涡中的清醒与坚守”。

微服潜行避紫宸,城根寒市见风尘。

一爻点破千重险,半语惊醒万里身。

功似丘山终累主,权如利刃易伤臣。

默然掷银归府去,独对孤灯思未伸。

谢渊换了一身青布直裰,头戴毡帽,将那枚象征太保身份的玉带束在怀中,只带着一名心腹亲兵,从府后门悄然而出。街面上行人稀疏,风卷着尘土掠过脸颊,带着几分凛冽。他没有乘车,只沿着街边缓步而行,目光扫过两侧的店铺——粮店的伙计正搬着陈米上秤,布庄的掌柜对着账本唉声叹气,杂货铺前几个流民缩在墙角,捧着破碗瑟瑟发抖。

“大人,咱们这是往哪里去?”亲兵低声问。谢渊摆了摆手:“随便走走,看看市井实情。”他心中积郁多日——前日吏部核查边军粮饷,发现宣府卫上月粮米中掺了三成沙土,追查下去竟牵扯出户部主事与粮商勾结,而那主事正是李嵩的门生;昨日玄夜卫递来密报,说诏狱署提督徐靖私自释放了三名石迁旧党,理由是“查无实据”,秦飞欲弹劾,却被理刑院以“越权”驳回。官官相护,层层包庇,旧党势力盘根错节,而自己虽掌军政,却如履薄冰。

行至德胜门城根,喧嚣渐歇。城墙下倚着不少流民,还有几个挑着担子的小商贩,在寒风中缩着脖子叫卖。谢渊的目光落在城墙的砖缝上——那里还留着当年瓦剌大军攻城时的箭痕,有的砖面被炮火熏得发黑,像一道道丑陋的伤疤。他曾在这里率领士兵死守七日七夜,左臂中箭仍不肯下城楼,那时心中只有“守住京师”的执念,从未想过战后会陷入这般复杂的政治漩涡。

墙角处,一名老者正蹲在地上摆弄着卦签,面前铺着一块破旧的布幡,写着“观梅断易,趋吉避凶”六个褪色的大字。老者须发皆白,脸上刻满皱纹,左手缺了两根手指,右手握着一枚龟甲,指节粗大,布满老茧——看这手型,不像是常年卖卜的江湖人,倒像是行伍出身。

谢渊停下脚步。亲兵低声道:“大人,江湖卜算多是骗人的把戏,不必理会。”谢渊却摇了摇头——他并非信卜,只是连日烦忧,想找个由头排遣,况且这老者身上的军人气息,让他生出几分亲切感。他走上前,蹲在老者对面:“老丈,卜一卦。”

老者抬眼打量他,目光浑浊却锐利,扫过他的毡帽、青布直裰,最后落在他的手上——谢渊虽换了便服,但常年握笔、执剑,掌心的老茧与指节的痕迹,绝非普通百姓所有。老者没多问,只将龟甲递过来:“客官,掷三次。”谢渊接过龟甲,入手冰凉,他深吸一口气,将龟甲晃了晃,猛地掷在地上。

卦签落地,排成一列。老者俯身细看,眉头渐渐皱起,拿起一根刻着“亢龙”的卦签,叹了口气:“客官,此卦乃‘亢龙有悔’,主功高震主,易遭猜忌。”谢渊的心猛地一沉——这话正戳中他的痛处。他强作镇定:“老丈何出此言?”

老者放下卦签,指了指德胜门的城楼:“当年瓦剌攻城,老夫就在这城楼上扛过火药桶,亲眼见过谢太保率军死守。那时全城百姓都说,谢太保是救星;可如今呢?老夫昨日在茶馆听吏部的人闲聊,说谢太保‘手握重兵,恐非池中之物’,还说理刑院正在查他‘德胜门大捷时冒领战功’的事。”谢渊的指尖猛地攥紧——理刑院查“冒领战功”之事,他竟一无所知,显然是旧党暗中操作,想打他个措手不及。

“你怎么知道我问的是谢太保?”谢渊的声音有些沙哑。老者笑了笑,露出缺了两颗牙的牙床:“客官虽穿便服,却有官威;看这城墙的眼神,带着几分眷恋与忧虑,除了谢太保,还有谁会对这德胜门有如此深的感情?”他顿了顿,压低声音:“老夫是永乐年间的老兵,跟着元兴帝打过靖难之役,见过太多‘鸟尽弓藏’的事——当年随帝出征的将领,十个有八个没得善终,皆是因‘功高震主’四字。”

谢渊沉默了。老者的话像一把锤子,敲在他的心上。他想起元兴帝实录中记载的——靖难之役后,元兴帝以“谋逆”罪处死了七位战功卓着的将领,其中就有当年率军攻破南京城门的都督佥事,理由竟是“其功盖主,恐难驾驭”。而如今,自己的处境比那些将领更险:旧党在朝中散布流言,宗室在旁窥伺,连萧栎看他的眼神,也渐渐少了当年的信任,多了几分审视。

“那依老丈之见,当如何应对?”谢渊问道,语气中带着一丝他自己都未察觉的急切。老者拿起那根“亢龙”卦签,在地上写了八个字:“持满戒盈,急流勇退”。“谢太保掌军政、管监察,权倾朝野,这是‘满’;德胜门大捷,功盖天下,这是‘盈’。”老者解释道,“若不收敛锋芒,早晚会引火烧身。老夫建议,太保当自请辞去部分职权,再将子弟送离京师,以示‘无争权之心’,或许还能保全身家。”

谢渊的心猛地一揪。辞去职权?他怎能甘心?边防未固,瓦剌仍在边境虎视眈眈;旧党未除,官场腐败日益严重;京师百姓还在为粮米掺沙、赋税过重而怨声载道——这些事,哪一件离得了他?可若不辞去职权,真要落得“鸟尽弓藏”的下场,不仅自身难保,还会连累亲信,甚至动摇社稷根基。

就在此时,不远处传来一阵喧哗。几名身着皂衣的差役正驱赶流民,其中一名差役一脚踢翻了一个流民的破碗,骂道:“瞎了你的狗眼!敢挡李大人的路!”谢渊抬头望去,只见一顶八抬大轿从街尽头而来,轿前的牌子写着“吏部尚书”——正是李嵩。

轿帘掀开一角,李嵩的侧脸露了出来,他目光扫过城根,看到谢渊时,眼中闪过一丝惊讶,随即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笑,便放下了轿帘。谢渊的心沉了下去——李嵩显然认出了他,即便他换了便服。若李嵩借此散布“谢渊微服私访,勾结江湖术士,图谋不轨”的流言,后果不堪设想。

老者也看到了李嵩的轿子,低声对谢渊说:“客官快走吧,李大人与谢太保素来不和,被他撞见可不是好事。”谢渊点了点头,从怀中摸出一块碎银,放在老者面前。老者却推了回去:“老夫当年在德胜门受过谢太保的恩惠——那时粮草短缺,是太保下令将自己的口粮分给士兵和流民,老夫才能活到今天。这卦,分文不取。”

谢渊没有再推让,只是深深地看了老者一眼,便起身与亲兵匆匆离开。走了一段路,他回头望去,只见老者仍蹲在墙角,摆弄着卦签,而李嵩的轿子已经远去,只留下一串杂乱的脚印。他的心乱如麻——老者的话、李嵩的眼神、旧党的构陷、萧栎的猜忌,像一张网,将他紧紧困住。

“大人,李尚书刚才好像认出您了。”亲兵担忧地说。谢渊“嗯”了一声:“他若想构陷,总会找到借口。”他想起昨日秦飞递来的密报——李嵩暗中授意吏部侍郎张文,将宣府卫粮米掺沙案的责任推给兵部,理由是“兵部监管不力”。而刑部尚书马昂与李嵩交好,竟也默认了这一说法,迟迟不将案件移交御史台核查。官官相护,层层包庇,他这个御史大夫,竟连查案的权力都被架空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