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48章 莫矜奸辈今朝肆,隔牖潜窥有探蛇(2 / 2)

王瑾躬身道:\"回大人,小人是厨房新来的,替李大哥添酒。\"他故意粗着嗓子,手按在腰间的短刀上——若被识破,只能硬闯。

张敬摆摆手:\"罢了,快去添酒。\"他心思全在玄夜卫身上,并未深究。王瑾松了口气,转身快步走向厨房,后背已被冷汗浸湿。

玄夜卫的巡查很快结束。亲卫统领回报:\"只是例行检查,没发现异常。\"

众人松了口气,重新落座。王迁喝干杯中酒,笑道:\"我说没事吧?咱们有李德全公公护着,谁能动咱们?\"

张敬却皱着眉:\"还是小心为妙。谢渊在京中也有眼线,听说他已托通政使刘矩转呈密折,若被他拿到证据...\"

\"证据?\"刘达嗤笑,\"他能拿什么证据?粮库的账册咱们改了,塘报的底稿烧了,唯一的活口周显在诏狱里,还能翻了天不成?\"

王迁拍着胸脯:\"就是!明日我去诏狱一趟,让陈主事给周显用点'手段',保管他什么都招。到时候,谢渊想保岳峰,反倒会被牵连。\"

水榭外,王瑾已混出侧门。他回头望了眼晚翠园的红灯,那光芒在他眼中竟比北元的篝火更刺眼。他握紧发髻里的麻纸,快步消失在夜色中——必须尽快将证据送到谢渊手中。

次日清晨,谢渊在府中收到王瑾的密信。展开麻纸,上面的字迹虽潦草,却字字惊心:\"张敬等宴饮庆大同将破,分赃十七万石,欲构陷岳峰、谢渊通敌,周显在诏狱将被屈打成招。\"

谢渊捏着麻纸的手微微颤抖。他想起大同卫的血书,想起岳峰断指的决绝,一股怒火直冲头顶。\"这些奸贼!\"他一拳砸在案上,砚台里的墨汁溅出,染黑了奏章上的\"忠\"字。

亲卫进来禀报:\"大人,通政使刘矩求见,说有要事相商。\"

谢渊眼睛一亮:\"快请!\"刘矩是少数敢与李德全抗衡的官员,定是为血书之事而来。

刘矩进府时,神色凝重。他屏退左右,低声道:\"谢大人,岳峰的血书被李德全扣了,我虽拼死保留原件,却无法呈给陛下。昨日玄夜卫王瑾送来的密报,我已看过——这是扳倒他们的唯一机会。\"

谢渊点头:\"刘大人,我意即刻联名上奏,附上王瑾的密报与血书原件,拼着触怒陛下,也要揭露这伙奸贼!\"

刘矩却摇头:\"不可。陛下对边将猜忌已深,若直接上奏,反会被斥为'结党构陷'。李德全在宫中耳目众多,我们的奏折怕是送不到御前。\"

\"那该如何?\"谢渊急道。

刘矩沉吟道:\"唯有借玄夜卫之力。王瑾是玄夜卫百户,他的密报可走'密呈'渠道,直达指挥使案头。若指挥使能面呈陛下,或许能让陛下警醒。\"

谢渊皱眉:\"玄夜卫指挥使是李德全的门生,会帮我们吗?\"

\"未必,\"刘矩道,\"指挥使虽依附李德全,却也是武人出身,最恨克扣军饷、构陷边将之事。我曾与他共事,知其尚有良知。若将李谟等人宴饮庆城破的丑事说透,或许能打动他。\"

谢渊起身踱步:\"事不宜迟,我这就去见王瑾,让他说服指挥使。刘大人,血书原件还请妥善保管,那是最后的铁证。\"

诏狱署内,周显被铁链锁在墙上,浑身是伤。陈主事拿着卷宗,皮笑肉不笑地说:\"周百户,招了吧。只要你说岳峰通敌,我保你不死,还能给你一笔银子,远走高飞。\"

周显啐了口血沫:\"休想!我家将军是忠是奸,天地可鉴!你们这群奸贼,扣粮害命,不得好死!\"

陈主事脸色一沉,对狱卒道:\"给我打!打到他招为止!\"

鞭子落下,周显痛得浑身抽搐,却仍骂不绝口:\"李谟、张敬...我做鬼也不会放过你们!\"

就在此时,王瑾带着玄夜卫闯了进来。\"住手!\"他亮出令牌,\"指挥使有令,周显案由玄夜卫接管!\"

陈主事一惊:\"王百户,这是诏狱署的案子,你无权干涉!\"

王瑾冷笑:\"是不是有权,你去问李德全公公。哦,对了,昨日晚翠园的宴饮,指挥使也听说了——你说,若陛下知道你们在边镇危急时饮酒分赃,会如何?\"

陈主事的脸瞬间惨白,眼睁睁看着玄夜卫将周显带走,却不敢阻拦。

玄夜卫指挥使在乾清宫面见萧桓。他将王瑾的密报与晚翠园宴饮的记录呈上,声音凝重:\"陛下,李谟、张敬等人确有扣粮、匿报之举,昨日更在私宅宴饮庆大同将破,其言行悖逆,实难容忍。\"

萧桓看着密报,手指在\"赌城破日\"四字上反复摩挲。他想起岳峰的血书,想起三年前夺门之变的血雨腥风,心中疑窦丛生。\"李德全知道此事吗?\"

\"李德全公公恐是知情,\"指挥使道,\"张敬是其心腹,若无默许,断不敢如此放肆。\"

萧桓沉默良久,忽然道:\"传旨,命谢渊即刻进京,审理大同粮案。玄夜卫、镇刑司、兵部三司会审,不得徇私!\"

指挥使叩首:\"陛下圣明。\"他知道,这道旨意意味着,李德全的好日子到头了。

晚翠园内,张敬等人正在收拾细软,准备跑路。王迁慌道:\"听说谢渊要进京会审,咱们怎么办?\"

张敬强作镇定:\"怕什么?李德全公公会保我们的。快把赃银转移到魏王萧烈府中,那里最安全。\"

话音未落,谢渊带着亲兵闯了进来,身后跟着玄夜卫。\"张侍郎、王佥事,别来无恙?\"谢渊的声音冰冷如刀,\"陛下有旨,拿你们归案!\"

众人面面相觑,瘫软在地。谢渊看着桌上未动的酒壶,想起大同卫饿死的士卒,眼中燃起怒火:\"带走!\"

夕阳照进晚翠园,将捕快的影子拉得很长。那些曾经的欢声笑语,此刻都化作了哀嚎与求饶。

片尾

德佑十四年,大同粮案审结。李谟、张敬等十余人伏诛,李德全被黜为净军,发往南京孝陵种菜。岳峰虽已战死,却被追赠\"忠烈侯\",其子岳明袭职,继续镇守大同。谢渊因功升兵部尚书,整饬边镇粮道,设巡粮御史,终成一代名臣。

晚翠园的红灯早已熄灭,唯有墙上的酒渍,在风雨中渐渐褪色,如同那些被遗忘的血与泪。

卷尾语

《大吴史?谢渊传》评:\"京师宴饮之揭露,非独王瑾之功,实乃天不藏奸。当是时,奸佞盈朝,若非谢渊、刘矩之坚守,王瑾之勇毅,大同之冤恐将永沉。故曰:国之将兴,必有直臣;国之将亡,必有佞幸。德佑朝能延祚,赖此数人而已。\"

《明伦汇编?刑法考》载:\"大同粮案,开大吴'三司会审'之先例,此后内官干政、缇骑掌兵之弊渐除。论者谓'晚翠园一宴,虽悖逆,却成革弊之契机',盖因祸兮福所倚,天理昭彰,终难掩也。\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