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532章 五千铁骑停寒谷,三万胡尘逼大同(1 / 2)

卷首语

《大吴史?宦者传》附《镇刑司行事录》载:\"德佑十四年,大同卫被围,岳峰自宣府卫请援,选精骑五千,欲经飞狐口驰援。镇刑司监军李谟急奏:'岳峰素有野心,今借援大同之名,实则欲引北元兵聚歼镇刑司缇骑,扫清异己。其麾下沈毅已率玄夜卫暗布伏兵,飞狐口两侧山谷暗藏弓弩手,待我军入界,便会与北元夹击。'

奏疏随八百里加急送抵紫禁城,李嵩于文华殿附议:'岳峰与王庆结党多年,若两股兵力合流,拥兵逾万,恐成第二个魏王萧烈。大同卫虽急,然京师安危更重,宜暂止援军,先遣缇骑查其虚实。'帝萧桓览奏,朱批'岳峰素有边功,朕本信之,然李谟亲在大同,所奏当非虚言',命'宣府援军暂停于飞狐口外,听候三法司议决'。

时飞狐口大雪封山,宣府援军粮草仅够三日,岳峰三上奏疏辩白,皆为镇刑司扣压。谢渊在刑部力陈'边军唇齿相依,岂能坐视大同陷落',反被李嵩斥为'党护岳峰,罔顾君恩',帝终未纳其言。\"

刀笔裁诬奏紫宸,云旗暂驻雪纷纷。

五千铁骑停寒谷,三万胡尘逼大同。

密语藏锋凝暗影,旧案卷牍动君心。

最恨缇骑横险隘,不教忠骨护边尘。

大同卫城楼的血顺着砖缝往下淌,与暴雨汇成细流。李谟站在箭楼阴影里,手里的狼毫在密信上划过\"岳峰按兵不动,似在观望\",墨汁掺了防风的胶,在湿冷的空气中速干,字里行间透着刻意的急切。他身后的缇骑正用雪擦拭靴底的血——那是两个试图给宣府报信的大同兵的血,此刻已冻成暗红的冰碴。

\"监军大人,这信...真要写'岳峰与北元暗通款曲'?\"亲随张全的声音发颤,羊皮纸在他手里抖得像风中的残叶。李谟抬头,檐角的冰棱突然坠落,砸在他脚边的血水里,溅起的冰珠打在密信上,晕开一小片墨痕。\"怎么?你想替岳峰辩白?\"他冷笑一声,指尖在\"通敌\"二字上重重一点,\"元兴帝当年怎么收拾沈毅的?不就是靠'按兵不动'四个字?岳峰现在停在飞狐口,不是通敌是什么?\"

张全望着城外北元的营帐,火把在雨里明明灭灭,像无数双窥伺的眼睛。他想起今早李谟让人伪造的\"岳峰与夜狼部首领的密约\",那纸用的是宣府特有的麻纸,墨迹却掺了江南的胭脂,明眼人一看便知是假。可这信一旦送进宫,足够让圣心起疑了——镇刑司的刀笔,从来不是用来断案,是用来杀人的。

宣府援军的帅帐里,烛火被穿堂风卷得摇晃。岳峰盯着飞狐口的舆图,指腹在\"狼窝沟\"三个字上磨出红痕——那里是援军必经之路,此刻已被镇刑司的缇骑占了,他们竖起的木牌上写着\"奉旨查奸,闲人免进\",字是李谟的笔迹,带着刻意模仿的官腔。

\"将军,镇刑司又送来'旨意'了。\"沈毅掀开帐帘,玄色披风上的雪片瞬间融化,在地上积成水洼。他手里的黄绸封套沾着泥,显然是从雪地里拖过来的,\"说'三法司议未决,援军不得前进一步',李谟还附了张纸条,说...说您若再敢动,就按'矫诏出兵'论处。\"

岳峰猛地拍案,案上的箭杆震得直跳,尾羽扫过那册翻烂的《元兴帝兵法》,其中\"兵贵神速,救邻如救己\"的批注被他指甲掐出深深的痕。\"矫诏?\"他声音裹着寒气,像飞狐口的冰,\"先帝赐我的'定北令牌'还在,调兵救大同,哪点矫诏了?\"沈毅低头,声音压得极低:\"令牌...镇刑司说'已验明是伪造',李嵩在朝堂上呈了'仿造令牌的铜模',说是从宣府卫搜出来的。\"

帐外传来士兵的咳嗽声,五千援军挤在狭窄的山谷里,夜雨打透了他们的棉甲,不少人已开始发高热。岳峰掀开帐帘,看见最前排的士卒正用体温焐着冻硬的麦饼,饼上的牙印深得像刀刻。\"告诉弟兄们,再等一日。\"他的声音在雨里发沉,\"明日若还不让过,就算是刀山火海,咱们也闯过去——不能让大同的弟兄死绝。\"

臣李谟稽首顿首上言:

窃闻大同卫战报频传,宣府卫岳峰部迁延不进,臣日夜忧思,恐误军国大事。今据镇刑司缇骑密报,岳峰素有不臣之心,借北元围城之机,行剪除异己之实,其罪有三,敢为陛下陈之。

一曰调兵无状,坐视危城。德佑十四年冬十月,大同卫告急,岳峰坐拥宣府精骑三万,却以\"飞狐口积雪难行\"为由,滞留七日未动。臣亲率缇骑赴飞狐口勘验,见道路虽有薄雪,然骡马辎重皆可通行。更可骇者,岳峰私扣镇刑司勘合文书,致使宣府军粮不得过界,此非慢军而何?按《大吴律?军律》:\"呼名不应,点视不到,违期不至,动乖师律,此谓慢军,犯者斩之\"。岳峰身为边将,置大同十万军民于不顾,其心可诛。

二曰私通敌寇,意图谋反。臣查获岳峰与北元夜狼部首领往来箭书三封,虽字迹模糊,然\"献城\"、\"内应\"等字隐约可辨。更有甚者,岳峰私熔宣府民铁打造兵器,其工坊隐匿于城西三清观内,每日锻造箭头三千余支。此等行径,分明是效仿魏王萧烈旧事,欲借北元之刀,剪除异己,进而割据北疆。按《大吴律?军律》:\"擅造兵器者,斩立决\",岳峰罪无可赦。

三曰藐视国法,欺凌监军。臣奉镇刑司之命,核查宣府卫军器账册,岳峰竟指使亲卫张猛拔刀相向,其言曰:\"镇刑司算得什么东西!\"此等狂悖之语,实乃目无君上。更兼岳峰私调镇刑司箭簇十万,却谎称\"防宣府异动\",其账册批注与李嵩大人笔迹如出一辙。臣有理由怀疑,岳峰与李嵩暗中勾结,意图颠覆朝纲。

陛下明鉴,镇刑司掌军器调遣,乃元兴帝旧制。岳峰此举,名为抗敌,实为谋反。若不速速治罪,恐北疆尽入贼手,祖宗基业毁于一旦。臣恳请陛下:一者,速派玄夜卫缇骑拘押岳峰,严查其通敌证据;二者,罢黜李嵩官职,彻查箭簇调遣案;三者,另选忠勇之将,统领宣府、大同两卫,以固边防。

臣深知边事紧急,不敢稍有懈怠。然岳峰之罪,实乃大吴开国以来未有之变局。臣若隐而不报,必遭万世唾骂。伏惟陛下乾纲独断,早除奸佞,以安社稷。

臣李谟诚惶诚恐,死罪死罪。

德佑十四年夏吉日

镇刑司监军臣李谟谨奏

萧桓的目光落在案上那枚\"定北令牌\"的仿品上,铜模上的\"忠勇\"二字刻得歪歪扭扭,确是粗制滥造的假货。可他记得岳峰手里的真令牌,是元兴帝亲手所赐,牌角有个细小的缺口——那是当年萧珏在雁门关用剑鞘砸出来的,岳峰一直珍藏着。\"李首辅,\"他声音里带着不易察觉的疲惫,\"岳峰父当年为护先帝而死,他若想反,何必等到今天?\"

李嵩突然伏地,袍角扫过炉边的灰烬,呛得他连连咳嗽:\"陛下!安禄山也是先忠后叛啊!萧烈当年在辽东,哪个不说他'忠勇'?可一旦兵权在握,还不是敢举兵逼宫?\"他偷瞥萧桓的脸色,见帝王指尖在令牌仿品上摩挲,又补了句,\"飞狐口地势险要,若岳峰真有异心,凭五千兵就能截断京师与大同的联系,到时候...后果不堪设想。\"

刑部值房的漏刻滴过亥时,谢渊还在翻镇刑司的\"边军异动档\"。案上的烛泪积了寸许,映着他眼下的青黑——他已三天没合眼,从堆积如山的卷宗里找出七处李谟篡改的痕迹,包括将\"大同卫急缺箭矢\"改成\"王庆私藏箭簇十万\",将\"宣府援军粮草告罄\"改成\"岳峰囤粮养私兵\"。

\"谢尚书,三法司的议决出来了。\"周立仁推门进来,手里的文书盖着三个朱印,红得刺眼,\"李首辅主笔,说'岳峰嫌疑未清,暂禁援军,待查明再说'。\"他将文书放在案上,纸页间掉出半张飞狐口的舆图,上面用红笔圈着\"宣府援军\"的位置,旁边批着\"谨防异动\"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