另一边,包拯与沈良再度来到发现小艾的竹林空地。
包拯望着脚下平整的地面,眉头微蹙:“你说会不会有什么踏沙无痕之类的轻功,将人悄无声息地放在这空地中央?”
沈良也百思不得其解:“我行走江湖这些年,从未听过有此等轻功。
倒是传闻逍遥侯武功深不可测,轻功尤为卓绝,或许他能做到?我并非怀疑他,只是想说,世间或许真有这等高手,是我们孤陋寡闻了。”
包拯从地上捡起了一段竹子看了起来。
“刚才你说关于小艾的事有了眉目,是什么呀?”沈良问道。
“啊,现在还不知道,但一会就有了!”
二人正低声议论,忽有颗小石子“嗖”地飞来,擦着包拯耳畔掠过。
“哎——你们干什么?”俩人转头看到几个孩子站在不远处,手里拿着弹弓,显然石子就是其中一人用弹弓打的。
“狼女的朋友也是狼人,他们常常欺负我们,弹死你”小男孩根本不怕,并再次弹了起来。
俩人躲过后,沈良大声道“你们再这么顽皮,我捉你们回衙门!”
几个孩子这才一哄而散。
包拯想着顽童手中的弹弓,又瞥了眼自己随手捡的竹竿,脑中忽然灵光一闪。
他快步走到竹林边缘,仔细搜寻起来,不多时便找到几根断口平整的竹子,将手中竹竿与其中一根对接,竟严丝合缝。
“难道……是用弹弓‘弹’过去的?”他喃喃自语,一个大胆的猜想在心中成形:小艾之所以落地无痕,或许是有人用竹子搭了副大弹弓,将她弹射到这片空地上。
为验证猜想,包拯又折返太子卧室外。果然在墙角处找到几株韧性极佳的青竹,竹节处还残留着丝线勒过的浅痕,窗棱上也有痕迹。
他抚着竹身豁然开朗:“我找到那‘女鬼’的踪迹了!”
入夜后,月色朦胧。小艾独自提着盏河灯来到河边,将灯轻轻放入水中。而包拯、沈良与公孙策早已悄悄跟着她来到这里。
“你一个人半夜三更在这干什么?我们还以为你被鬼迷住了呢!”
“沈大家,这河灯可以飘到什么地方去?”包拯问道。
“百鬼竹林!”
忽然,一个白衣身影足不沾地般从竹林深处飘来,正是传闻中的“女鬼”。
沈良见状,身形一纵便跃了过去,见女鬼手中拽着丝线,于是用剑两线斩断丝线,那身影也随之掉到地上。
包拯见状,上前从身后一把抱住对方,只是情急之下,手臂恰好环在对方胸口处,位置着实有些尴尬。
“女鬼”又羞又恼,挣扎着喊道:“放开我!”
“你跑不了了,我知道了,小艾是用河灯给你送食物的!”
待女鬼转过身来,包拯才发现,这“女鬼”竟是之前救过自己的小乞丐。
“你是小乞丐……”
没等他继续说话,脸颊便挨了一记清脆的耳光。包拯知道是自己失礼在先,只能捂着脸,委屈地垂着头。
随后,一行人回到衙门。
公孙大人端坐高堂,八贤王、月瑶、李莲花、公孙策等与高丽使节们则在旁旁听。
小艾与被擒的“女鬼”凌楚楚跪在堂下,包拯站在一旁。
“包拯,到底怎么回事,快快说来。”公孙大人朗声问道。
包拯行了一礼说道,“回大人的话,小艾昏迷了两天,醒来的时候不单没有喊饿,还说困倦,我就知道她在撒谎。
原来,她是在为救过她的那个人掩饰,就是那个女鬼——”
“你说她就是那女鬼?”
“大人,她叫凌楚楚,就是那个女鬼。”
原来,包拯早已察觉疑点:小艾失踪两日,被找到时虽显疲倦,却毫无饥色。
此时的凌楚楚已换去了那身骇人的白衣,穿着蓝白相间的衣裙,头上系着同色发带,五官精致,眉宇间带着几分清冷,倒有几分出尘之气。
“听衙差说那个女鬼能飘来飘去,还能凭空升起来的……”公孙大人话音未落,堂内的灯突然“噗”地全灭了!
黑暗中,众人只听得窗外传来“呼呼”声,借着月光,竟看到一个鬼影正直线上升,有人吓得失声尖叫。
“大家莫怕!”包拯的声音适时响起,“那是陆云拿绳子拉着沈良,故意扮的假象。”
说着,他点亮火折子,众人这才看清,窗外陆云正尴尬地收着绳子,沈良则卸了身上的“鬼装”,满脸无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