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1章 少年包青天1(2 / 2)

月瑶听到这里,实在忍不住,头埋在李莲花的颈间笑了起来。李莲花也勾唇,扶着月瑶肩膀说道“有意思!”

月瑶闻言,稍稍收住笑意轻声在他耳边说道“对,确实有意思,而且你不觉得他的做事风格眼熟吗?”说完,忍不住又笑了起来。

李莲花闻言,稍想了下就明白了,拍了一下月瑶的后背,“你呀,就会调侃我!”

“哪有调侃你,我说的是事实,确实跟你很像啊!”

李莲花无奈,宠溺地轻轻弹了她的脑门一下做为惩罚。

场中继续,只听包拯说道,“我要审问这头配种大肥猪——”

话音刚落,周围响起一阵嘲笑声。

“大家别笑啊,快来看我审案,啊!”

他走到猪旁边蹲下,大声问道,“猪,你这头大胆的肥猪,有人审问居然还不跪,还躺着,太嚣张了吧?嗯?

放肆!太嚣张了,你偷人钱财知不知道啊?嗯?居然冥顽不化,不动刑看来不能招了,我就打你三十大板,看你招是不招……”

说着,便拿着手中的藤条对着猪屁股就是一下,回应他的是猪的哼哼声。

“肯招了吧?肯招了!说吧!”包拯装作听懂的样子,俯身侧耳倾听,边听还边点头,那模样仿佛真听懂猪语一般。

众人正看得疑惑,包拯忽然直起身,朗声道:“这犯人配种猪说了,它上有高堂,下有儿孙满堂,所以,由于生活所困才偷人钱财。

如果大家想知道钱藏在何处的话,只要每人行行好,捐出一文钱来,好让它入狱之后呢,家人生活有所保障,怎么样?

如果大家想知道赃款在何处的话,就捐出一文钱来吧!”

围观者只听到猪“哼哼”叫,更觉纳闷。月瑶与李莲花虽不知钱究竟是谁偷的,却已从包拯的举动里品出几分门道。

“买豆腐的小二哥,麻烦拿盆水来!”包拯扬声道。

“好来!”不久小二哥端来一小盆水交给了包拯。

“只不过是一文钱,大家就当看热闹了啊!”

“啊,哈哈哈好……”周围啊起应喝声。

“多谢多谢……”

一旁的公孙策虽摸不透包拯的心思,却还是带头投了一文钱。

有他开头,众人纷纷效仿,月瑶与李莲花也各掏了一文钱放入水中。

包拯见这二人容貌气质皆非寻常,不由多瞧了两眼,月瑶与李莲花却不甚在意——他们早已习惯这般注目。

此时两人心中已然明了:若谁的铜钱浮出油花,那便多半是偷钱之人了。

轮到那男子时,包拯见他没动,遂说道“这位老兄,难道你不想洗脱嫌疑了吗?”

男子为难,虽不懂其中门道,却感觉不妙,但又因方才包拯替自己开脱,又这么多人看着不好推辞,无奈只能摸出一文钱丢进水里。

铜钱刚入水,包拯便大声道:“案犯配种猪说了,这个赃款呢,就在这——!”包拯抓住男子的手臂举了起来。

男子顿时慌了:“你说什么鬼话呀?猪还能说话吗?当我是傻子不成!”

“猪自然不能说话,可这钱却能说话。”包拯从容应对。

见男子仍想抵赖,他便向众人解释:“这位卖油饼的老伯,每日用沾油的手收钱找钱,失窃的钱上定有油渍。可是方才大家投入的钱,唯有你的钱浮起了油花——这钱,不是你偷的又是谁偷的?”

人赃俱获,男子再无抵赖的余地。

李莲花暗自思忖:幸好围观的人里没有刚买过油条的,否则倒难分辨了。

“老伯,这个钱还给你!”包拯说着,从男子身上拿过钱袋递给老伯。

“谢谢谢谢……没想到你比我们的县太爷还聪明呢!”

“没有没有……”包拯可不敢跟县令比,连连摆手。

围观群众见包拯用这般巧妙的法子破了案,顿时响起一片鼓掌叫好声。

月瑶与李莲花也点头称赞——单是让那男子心甘情愿捐钱的铺垫,便足见他早已胸有成竹,既让偷钱者无从辩驳,又让众人因好奇主动配合,心思着实缜密。

“你这少年,将来定能做个好官!”有人高声道,众人纷纷附和,又问起他的名字。

包拯坦然行了个学子礼,朗声道:“在下,包拯!”

人群散去后,包拯走到公孙策身边,拱手道:“公孙策,刚才多谢你了。”

公孙策与包拯同为庐州学院的学子,素来将他视为对手,见他用这般“旁门左道”破案,忍不住嗤道:“你这点小聪明也未必能登上大雅之堂吧?”

包拯却坦诚地说道“可是,我只想帮个忙而已呀!没有别的想法。”

“我们都是读书人,不是猴耍把戏。如果他日考取功名位列朝臣,到时这些小事就会成为笑柄,那可有失身份了!”说罢,公孙策生气地走了,其他学子也跟着走了。

“哎——这怎么说猴耍把戏呢?办案不一定要打打杀杀的嘛!”包拯对着他的背影说道。

月瑶与李莲花在一旁听着,对他的话颇为认同——这般行事风格,倒与自己有些相似。只是他和公孙策此时好像有些不睦呀!

待公孙策的身影消失在街角,月瑶与李莲花方才缓步上前。

李莲花微微颔首,语气温和:“包公子方才断案,心思巧妙,真是好手段,在下佩服!”

月瑶亦浅一笑,补充道:“以审猪为名,引真凶自露马脚,实在高明。”

包拯见二人气度不凡,言语间透着真诚,忙拱手回礼:“二位过誉了。不过是些小聪明,能帮老汉寻回钱财,便不算白费功夫。”

他目光落在两人身上,虽觉面生,却隐约觉得这二人绝非寻常路人,尤其是那份从容淡定的气质。

李莲花似看穿他的心思,轻声道:“在下李莲花,这是内子月瑶。我们夫妻二人四处游历,今日初到此地,恰巧撞见包公子断案,也算有缘。”

包拯闻言,心中一动。他虽久在学院,却也听过江湖上的一些传闻,只是一时想不起这“李莲花”的名号。

李莲花笑了笑,只道:“你可曾听闻‘逍遥侯’所献粮种之事?”

“逍遥侯?”包拯恍然大悟,再次看向李莲花时,语气中满是敬佩,“自然听闻!那位大人心系苍生,仅凭这粮种,便是天大的功德!我虽身在庐州,确有耳闻,莫非……”

月瑶与李莲花对视一眼,眼中闪过一丝暖意,李莲花拱手,“在下正是逍遥侯,只不过我们只想自由自在,所以一直在江湖游历!”

“太好了,果然……”包拯握着拳,诚恳地说:“二位若在庐州盘桓,不妨到寒舍坐坐。虽无好茶好酒,却能陪二位聊聊家常,也算尽地主之谊。”

李莲花点头应下:“如此甚好。待我们安顿妥当,定去拜访包公子。”月瑶亦笑道:“到时候,还请包公子莫要嫌我们叨扰才是。”

包拯朗声笑道:“怎会!是我的荣幸,随时欢迎二位!”说罢,三人各自道别。

包拯望着两人离去的背影,只觉得这对夫妻身上,藏着许多故事,心中更添了几分期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