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2章 园林秘径(2 / 2)

“新社友至。”一个低沉的声音响起。陈砚秋循声望去,见主位上坐着一位戴青龙面具的人,想必就是此次仪式的主持。

“既入此门,当守此规。”青龙面具人道,“墨池之前,皆以代号相称。今日你之代号为‘新砚’。”

陈砚秋躬身应诺,心中暗惊这场面的神秘与庄严。

仪式开始,众人齐声吟诵一段古朴经文,内容似是儒家经典与道家咒语的混合体。诵经毕,青龙面具人开始讲述组织的历史与理念,称其为“护文一脉”,使命是守护华夏文脉,通过科举取士确保贤能在位。

陈砚秋仔细聆听,发现其理念表面冠冕堂皇,实则强调“文脉纯正”,排斥异己思想,与儒家有教无类的宗旨大相径庭。

讲述完毕,青龙面具人转向陈砚秋:“新砚,你既入此门,可知我辈重任?”

陈砚秋按事先准备好的说辞回答:“护文脉,选贤能,安天下。”

“善。”青龙面具人点头,“然文脉如江河,时有浊流。我辈当如明矾,使浊者沉,清者升。你可能做到?”

“晚辈尽力而为。”

仪式进入最关键环节——墨池立誓。仆人端上一方砚台,内置浓墨。青龙面具人用毛笔蘸墨,在陈砚秋额间画下一个星纹图案。

“此乃文曲印,印此印者,当以文脉兴衰为己任。”

接着,有人递上一卷帛书,上面写着誓言条文。陈砚秋快速浏览,发现其中除了一般性的效忠誓言外,还有若干具体条款:不得向外人透露组织存在;服从组织安排;若违背誓言,甘受“墨刑”。

“念。”青龙面具人命令道。

陈砚秋心中急转。这誓言一旦念出,便是真正踏入这个神秘组织的核心,但也意味着极大的危险。然而事已至此,已无退路。

他深吸一口气,清晰而坚定地念出誓言。每念一句,周围人便齐声应和“善”,气氛庄重而诡异。

誓言毕,仆人端上一杯酒。青龙面具人道:“此乃墨池酒,饮之则为我辈中人。”

陈砚秋接过酒杯,发现酒色黝黑,散发着奇异的墨香。他心知这酒中必有古怪,但众目睽睽之下,不得不饮。

正当他举杯欲饮时,忽然厅堂一角传来轻微异响。众人警觉望去,只见一道黑影一闪而过。

“有外人!”有人惊呼。

顿时场面大乱。青龙面具人厉声道:“捉住他!”

趁这混乱,陈砚秋迅速将杯中酒倒进袖中暗藏的吸水棉囊,然后假装饮下,将空杯放回托盘。

混乱中,周延清靠近陈砚秋,低声道:“跟我来!”

陈砚秋紧随周延清,穿过一道暗门,进入另一条通道。身后传来打斗声和呼喊声,渐行渐远。

周延清在通道中疾行,语气急促:“今日之事出乎意料,你必须立即离开。”

“方才那是...”陈砚秋试探地问。

“不知是何方神圣,但能潜入此地,必非寻常之辈。”周延清在一处石壁前停下,按动机关,石壁悄然滑开,露出向上的阶梯,“从此处出去,是园北竹林中。记住,今日之事,对任何人不得提起。”

陈砚秋点头,快步登上阶梯。身后石门合拢,将地下世界隔绝在外。

出口果然在竹林中。陈砚秋整理了一下衣袍,正准备离开,忽然听到不远处有细微的脚步声。他急忙躲入竹丛深处。

只见两个黑衣人押着一个人向竹林深处走去。被押解者似乎受了伤,步履蹒跚。当那人抬头时,月光照在他的脸上——竟是李纲!

陈砚秋心中巨震,屏息凝神,小心跟上。

三人来到竹林深处的一处空地。一个戴着白虎面具的人等在那里,声音冰冷:“李伯纪,你潜伏三年,终究还是露出了马脚。”

李纲冷笑:“你们祸乱朝纲,操纵科举,迟早会有报应!”

“报应?”白虎面具人轻笑,“今日便是你的报应之日。”

眼看李纲性命危在旦夕,陈砚秋不及多想,捡起一块石头投向远处竹丛。声响引起黑衣人注意,两人立即向声源处追去。

趁这间隙,陈砚秋疾步上前,拉起李纲便走:“快!”

二人跌跌撞撞冲出竹林,来到园墙边。陈砚秋记得这里有一处暗门,是薛冰蟾此前告诉他的退路。

果然,在藤蔓掩盖下,找到一扇小门。二人挤出门外,赵明烛安排接应的人立即迎上,将他们扶上早已备好的马车。

马车疾驰而去,退思园渐渐消失在夜色中。

李纲喘息稍定,苦笑道:“没想到最终还是功亏一篑。他们发现我在调查张老师的死因。”

陈砚秋急切问:“李御史可有所得?”

李纲点头,从怀中取出一份染血的书信:“这是我从地下密室中取得的证据,证明吕文谦与多名考官勾结,操纵科举。我恩师正是因为发现了这个,才遭毒手。”

陈砚秋接过书信,就着车内灯光快速浏览,越看越是心惊。这不仅是科举舞弊的证据,更涉及朝中多位重臣,甚至包括几位皇室成员!

“我们必须立即面见赵大人。”陈砚秋沉声道。

马车驶入夜色深处的汴京城,而退思园内的秘密,才刚刚揭开一角。陈砚秋不知道的是,今夜这场意外,将彻底改变他与这个神秘组织较量的格局。

车窗外的雪又开始下了起来,细密的雪粒敲打着车顶,仿佛无数秘密在低声絮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