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04章 灰里藏春(1 / 2)

阳光在纸页上的金边还未褪尽,沈星河的手指已经覆上了抽屉的木把手。

清晨的寒气顺着砖缝钻进来,他掌心的温度却烫得惊人。

手机在抽屉里静静躺着,屏幕上的草稿短信像根细针,扎得他眼眶发酸——2026年6月15日,那是前世母亲去世的忌日。

他记得那天自己在纽约谈并购,手机里躺着母亲临终前发来的"想喝腌笃鲜",直到葬礼结束才发现。

"有些火,熄了才看得见光。"母亲笔记末页的字迹突然浮现在眼前,墨迹晕开的痕迹像极了她临终前沾着药渍的指尖。

沈星河喉结动了动,弯腰从床底拖出那口樟木箱。

铜锁扣上还留着母亲盘扣的压痕,他摸出钥匙时,指腹被铜锈硌得生疼。

"叮"的一声,锁开了。

手机落进箱底的瞬间,他听见自己心跳的声音。

母亲的蓝布围裙叠在最上面,针脚歪歪扭扭的补丁是他高中时踢球划破的。

他轻轻合上箱盖,把钥匙攥进手心,直到金属边缘在掌纹里压出红印,才转身走向井台。

井沿的青苔滑溜溜的,钥匙坠入水面时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裤脚。

沈星河望着涟漪扩散成圆,忽然想起小时候偷拿母亲的药钱买漫画,也是这样把零钱沉进井里。

那时母亲蹲在井边笑:"小星藏的东西,总在该出现的时候回来。"

"星河哥!"

门环轻响惊得他一颤。

林夏抱着竹篮站在檐下,发梢还沾着雨珠,蓝布衫的领口别着朵刚摘的栀子花。

竹篮里码着一叠素色卡片,最上面那张墨迹未干:"爸爸说大城市有金饭碗,可我觉得咱家锅底的焦糊味才是金子。"

"今天收的灶语卡。"林夏把竹篮放在灶台上,指尖拂过卡片边缘,"王婶家小孙子说的,他蹲在灶前看奶奶熬粥,说那股子焦香比校门口的烤红薯还甜。"

沈星河的指节轻轻叩了叩那张卡片。

去年冬天他发起"灶语计划",让老巷每户人家写一句和灶台有关的话,原本只是想给拆迁前的老房子留些念想,没想到这些带着饭香的只言片语,竟成了他最舍不得的火种。

他转身从柜顶拿下本边角卷翘的旧账本,封皮上"柴火账本"四个字是母亲的笔迹。

翻到最后一页,2003年12月5日:"李叔家借半捆松枝,阿婆还两捧桂皮。"墨迹已经发脆,他摸出钢笔,在空白页写下"柴火账本·续",笔尖顿了顿,又添了句"不为盈利,只为烟火有序流转"。

"星河?"

身后传来父亲的声音。

沈建国蹲在门槛边,手里攥着团旧报纸,上面裹着的灶灰袋沾了他袖口的蓝。

老人的白发被晨风吹得乱蓬蓬的,却难得没皱着眉头——自从三年前他把校办工厂的股份全转给徒弟,这张脸就慢慢松快了,像块泡开的老茶饼。

"爸。"沈星河把账本收进抽屉,"我在理灶灰袋,今天该给陈阿婆家送新的了。"

沈建国没接话,只是盯着儿子弯腰捆扎灰袋的背影。

炭块在火钳下发出噼啪声,他突然开口:"要是哪天火真断了,你走不走?"

灰袋从沈星河手里滑落在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