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爸,"沈星河的声音很轻,"妈记这些,不是为了藏着。"他翻开笔记本最后一页,那里有行小字:"希望有天,孩子们能喝上干净的水。"
沈建国的手慢慢松了。
接下来的三天,沈星河跑遍了市医院的退休老专家。
老主任戴着花镜看他递来的灶心土样本,用镊子夹起一点:"这是天然蒙脱石,确实能吸附重金属。
你妈当年......是个聪明人。"
他当天就去工商局注册了"灶火实验室",办公室就设在巷口的老茶棚。
第一天开门,就有提着塑料桶的老太太来测水。
沈建国蹲在门口剥毛豆,看他给水样做检测,嘴硬道:"别累着。"可转天就搬来自己攒的工具箱,在实验室角落钉了排放试剂瓶的木架。
周小海母亲出现那天,雨下得正急。
她裹着褪色的红雨衣,怀里抱着熟睡的孩子,一进门就拍桌子:"我要赔偿金!
我儿子喝了这井里的水,总说肚子疼!"
沈星河没说话,转身从抽屉里拿出母亲的日记本。
女人翻到"女儿才十二岁,我不想她恨这个世界"那页时,雨衣上的水滴滴答答落在纸上。
她突然捂住嘴,肩膀剧烈颤抖。
孩子被惊醒,揉着眼睛喊"妈妈",她低头亲了亲孩子的额头,把日记本轻轻推回来。
"我......我去买米。"她红着眼睛站起来,"中午在老灶吃饭吧,我会烧你妈最拿手的腌笃鲜。"
梅雨季的雨缠缠绵绵下了半个月。
老灶的柴火总也烧不旺,沈星河不得不贴出告示:"因天气原因,候鸟饭暂停供应。"他把剩下的灶灰装进军用铁盒,每个盒子里塞张手写说明:"取两匙灰,用纱布包好放井里,半月一换。"
最后一盒送到陈阿婆手里时,老人正坐在门槛上择菜。
她用指甲轻轻划拉灶灰,忽然笑了:"你妈留的灰,三十年都没结块。"沈星河这才注意到,阿婆的竹篮里躺着个旧铁盒,和他刚找到的那个一模一样。
"当年你妈给我家小孙子喂药,用的就是这灰。"老人把铁盒放进他手心,"她走那天,说'阿婆,这灰你收着,保不准以后还有用'。"
那天夜里,沈星河做了个梦。
母亲系着蓝布围裙站在灶前,灶膛里的火映得她脸红红的。
她回头对他笑:"小星,灶火别灭了。"他想扑过去,却一脚踩空,惊醒时额头全是汗。
床头的手机突然亮了。
他记得睡前明明关了机,此刻屏幕上却跳出条未发送的草稿短信:"项目终止,我在家。"发送时间显示——2026年6月15日。
窗外的雨还在下。
沈星河摸黑走进厨房,老灶的余温透过砖缝渗出来,暖着他的脚心。
他打开抽屉,把手机轻轻放进去,指尖碰到金属的凉,又缩回来。
清晨的灶台还没生火,沈星河站在厨房门口,望着抽屉的木把手出了神。
风从门缝钻进来,掀起桌上的笔记本,某一页恰好停在母亲写的"灶心土能吸附"那行。
阳光透过雨幕斜斜照进来,在纸页上镀了层金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