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39章 择定噶举(2 / 2)

众人逐条讨论,补充细节,最终形成了条理清晰的合作方案,萧虎让郭敬之整理成《与噶举派合作事宜疏》,准备呈送中枢审批。

为确保合作方案的可行性,萧虎让李修远再次核实带回的典籍与记录,避免因信息偏差导致决策失误。李修远取出楚布寺住持的书信与《噶举武禅要义》的抄本,对照道:“书信中提到的‘武僧护商路线’与商队简报一致,《要义》中的拳法图谱,经随行的禁军教头辨认,确为实用的防御招式,无虚假成分。”

他又请随行的抄经僧静明作证:“贫僧在楚布寺亲眼目睹武僧训练,其桩功需站立一个时辰不动,呼吸均匀,拳法演练时虽动作缓慢,却力道十足,且每练完一套拳,都会静坐诵经,确是‘以武入禅’,而非单纯练拳。”

孙和则联系河西走廊的禁军驿站,核实噶举派武僧护商的实际效果:“驿站回报,近三个月来,经噶举派武僧护送的商队,无一起被盗事件,且商队与沿途部落的纠纷减少了七成,牧民对武僧十分敬重,主动提供补给。”

萧虎还让赵全核算合作成本:“互派僧人的食宿、训练物资,以及商队捐赠的粮食茶叶,年均支出约相当于十匹丝绸,远低于雇佣护卫的成本,且效果更佳。”各项核查结果均印证了噶举派“以武入禅”的真实性与实用性,更坚定了萧虎推行合作的决心。

萧虎将《与噶举派合作事宜疏》与李修远的《吐蕃访法录》一并密封,派快马送往中都,同时附上一封亲笔信,详述选择噶举派的原因:“噶举派‘武禅合一’,既合先母‘刚柔并济’之训,又适配中枢‘实务治世’之需,与萨迦派的政治合作、宁玛派的闭门修行相比,更能落地民生、护持商路。今拟互派交流、试点落地、协同护商三策,恳请中枢批准。”

为提高获批概率,萧虎还让郭敬之联系中都的宗教协调司:“请司署官员向中枢进言,强调噶举派在吐蕃部落中的影响力——若能与之合作,既可稳定吐蕃商路,又能借其‘禅理’化解部落矛盾,减少军事投入,符合中枢‘以柔化边’的策略。”

不出十日,中枢的批复传回:“准萧虎所奏,噶举派合作事宜由其全权负责,中枢将命宗教协调司配合互派僧人,禁军总署协助试点训练,户部拨付所需物资。另嘱:需保持与萨迦派等其他流派的友好,不可独尊噶举,以免引发教派冲突。”

萧虎阅完批复,松了口气——中枢的认可,既肯定了他的决策,又提醒了“兼容并蓄”的重要性。他对众人道:“按中枢指示,即刻安排互派僧人的选拔与试点准备,同时派人向萨迦派、宁玛派寺院赠送中原佛教典籍,表明友好态度,避免猜忌。”

获批后,萧虎任命李修远为“赴吐蕃盟约使”,再次前往楚布寺,与噶举派住持敲定合作细节。临行前,萧虎将母亲遗留的一串紫檀念珠交给李修远:“此念珠是先母与吐蕃部落首领交往的信物,赠予楚布寺住持,以示诚意。切记,盟约需明确‘三项原则’:互不干涉教派事务、实务合作优先、利益共享共赢。”

李修远带着念珠、中枢批复文书与中原佛教典籍,率队启程。抵达楚布寺后,住持噶玛巴见到念珠与批复,十分欣喜:“萧将军母亲的威名,吐蕃部落早有耳闻,今承其遗志,与大元合作,定能护佑吐蕃与大元的商路与民生。”

双方在寺院的议事殿内签订盟约,核心内容包括:大元每年派十名武僧赴楚布寺学习,楚布寺派两名堪布赴中都协助训练与调解;中都禁军西城卫与楚布寺武僧联合护佑从河西走廊至基辅的商路,情报共享、协同行动;大元向楚布寺提供中原佛教典籍与茶叶,楚布寺协助大元在吐蕃部落推广“互助共生”的禅理,促进民心安定。

盟约签订当日,楚布寺举行了隆重的“佛武仪式”:武僧演练“噶举拳法”,堪布诵经祈福,李修远代表大元献上典籍与茶叶,双方以“佛教仪轨”见证盟约的成立,确保合作获得寺院与部落的共同认可。

中都禁军西城卫的训练场上,噶举派堪布洛桑正指导士兵练习“噶举桩功”。士兵们双脚分开与肩同宽,双手抬至胸前,保持不动,洛桑在队列中巡视,纠正呼吸节奏:“吸气时收腹提肛,呼气时意守丹田,既要用力站稳,又要心神放松,这便是‘动中守静’的关键。”

半个月后,西城卫指挥使向萧虎汇报:“士兵的体能明显提升,负重行军的耐力增加了三成,且训练时的浮躁情绪减少,遇到突发情况也能更冷静应对。洛桑堪布还协助调解了两起士兵与民众的纠纷,以‘换位思考’的禅理劝说,双方都心服口服。”

同时,中都北门驿站的试点也初见成效:噶举派僧人扎西常驻驿站,每当商旅因货物分配、住宿安排发生争执,扎西便邀请双方坐下,煮茶论理,结合“互助共赢”的禅理分析利弊,纠纷解决时间比以往缩短了一半,商旅们都称赞“僧人的道理比官话管用”。

赵全从商路反馈中发现:“经西城卫与噶举派武僧联合护送的商队,不仅盗匪不敢靠近,沿途部落还主动提供向导与补给,商路通行效率提高了四成,贸易量较上月增加了两成。”这些成效让萧虎确信,选择噶举派的决策是正确的,也为后续的全面推广奠定了基础。

在推行噶举派合作的同时,萧虎不忘中枢“兼容并蓄”的嘱托。他派郭敬之带着中原的《金刚经》《法华经》抄本,分别拜访萨迦派的萨迦寺与宁玛派的敏珠林寺,说明:“大元与噶举派的合作,仅为实务层面,不涉及教派优劣,愿与各流派保持文化交流,共享佛教典籍,共同促进吐蕃与大元的友好。”

萨迦寺住持收到抄本后,回赠了《萨迦格言》,并表示:“萨迦派与大元的政治合作由来已久,今噶举派与大元在实务上携手,亦是吐蕃之福,我等愿保持友好,互不干涉。”宁玛派也回赠了密法修行的基础典籍,称“愿与中原僧人交流修行心得,共探佛法真谛”。

萧虎还在基辅驿馆设立“佛教交流阁”,将噶举派的《噶举武禅要义》、萨迦派的《萨迦格言》、宁玛派的密法典籍与中原的佛教经典一并陈列,供随员、商旅与基辅的僧人查阅。尼古拉主教来访时,看到阁内的多元典籍,赞许道:“大元的包容,不仅体现在实务合作,更体现在文化交流,这种态度值得基辅学习。”

萧虎望着交流阁内的典籍,对众人道:“择定噶举派,非为独尊,而是因其最适配当前的实务需求;保持与其他流派的友好,方能长久稳定。未来,需将噶举派的‘武禅合一’与各流派的优势结合,形成更完善的‘佛治辅助’体系,既护民生商路,又促文化交流,这才是先母与中枢期望的长远之道。”

窗外的夕阳洒在典籍上,不同流派的经文与图谱相映成趣,正如萧虎所期——以噶举派为支点,以兼容并蓄为原则,大元与吐蕃的交流,正朝着实务与文化并重的方向稳步前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