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40章:高僧邀请
驿馆的庭院里,二十余匹骡马已整装待发,每匹骡马的背上都驮着特制的木箱,箱内整齐码放着萧虎西使期间收集的宗教典籍——既有基辅东正教的《圣乔治事迹录》,也有吐蕃噶举派的《大手印要义》,还有天竺、大理等地的佛法典籍,共计百余部。
萧虎亲自检查木箱的封条,指尖划过“翰林院典籍库”的印记:“这些典籍是西使最珍贵的成果,需妥善保护。每箱外层包三层油布,遇雨天需用毡毯覆盖,每日宿营后需开箱检查,确保无受潮、虫蛀。”孙和应声,指挥护卫按“东正教-佛教-其他”分类清点,逐一核对清单,确认无误后在封条上加盖私印。
郭敬之则在一旁处理基辅的后续事务:“已与尼古拉主教约定,每季度由中都商队传递一次佛教与东正教的交流文书;基辅领主那边,‘民生反馈簿’已推行,由商队首领协助监督。这些交接文书都已签署完毕,交予驿馆驿丞存档。”
临行前,尼古拉主教派人送来一尊铜制十字架与一封书信,书信中写道“愿与大元共护民生,盼佛法与东正教交流永续”。萧虎将十字架与书信放入随身行囊,对郭敬之道:“此十字架可作为与东正教后续交流的信物,带回中都后交由礼部妥善保管。”
辰时三刻,萧虎翻身上马,回望基辅城郭——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在晨光中格外醒目。他抬手示意,队伍缓缓向东出发,驮着典籍的骡马踏着晨露前行,蹄声在基辅的土路上留下一串清晰的印记。
归途路线仍沿来时的“基辅-撒马尔罕-河西走廊-中都”一线,萧虎在马背上与郭敬之、赵全、孙和敲定沿途要务:“撒马尔罕是西域商路枢纽,需停留一日,与当地商队首领确认‘协同护商’的细节;河西走廊的甘州有大元的佛教寺院,可将部分天竺、大理典籍暂存寺中,减轻归途负担;抵达中都前,需先派人快马通报,让中枢做好典籍接收与西使汇报的准备。”
赵全负责物资调度,补充道:“队伍携带的干粮还剩二十日用量,撒马尔罕可采购胡饼、肉干补充;饮水需在沿途驿站装满羊皮水囊,甘州之后多为戈壁,水源稀缺,需提前储备。此外,为避免典籍被盗,夜间宿营需安排双岗,护卫轮流值守,木箱需集中存放于中军帐旁。”
行至撒马尔罕时,商队首领阿卜杜勒已在城外等候,他带来了西域商路的最新消息:“近期乃蛮部落余部在焉耆一带活动,可能袭扰商队,建议将军绕行库车,虽多走三日路程,却更安全。”萧虎采纳建议,同时与阿卜杜勒约定:“中都商队下月将运送一批丝绸至基辅,途经库车时,需你派向导协助,确保与基辅商队顺利汇合。”
在撒马尔罕的寺院中,萧虎将《天竺小乘经》《大理南拳禅修谱》等二十部典籍暂存,寺院住持接过典籍,双手合十:“定当妥善保管,待将军返回中都后,再派僧人护送剩余典籍入京。”萧虎致谢,赠予寺院两匹中原丝绸,作为保管的谢礼。
历经一个月的跋涉,队伍终于抵达中都郊外的卢沟桥。远远望去,中都的城墙巍峨耸立,城楼上的“大元”旗帜迎风飘扬,翰林院与礼部的官员已在桥边等候——他们接到萧虎的快马通报,提前做好了迎接准备。
翰林院学士王磐上前迎接,双手接过萧虎递来的典籍清单:“陛下已在大殿等候,将军可先将核心典籍(如《大手印要义》《圣乔治事迹录》)呈献,其余典籍由翰林院官员清点接收,分类存入典籍库。”萧虎点头,命孙和挑选出二十部核心典籍,装入紫檀木匣,亲自捧着,随王磐向皇宫走去。
皇宫大殿内,忽必烈大汗端坐龙椅,文武百官分列两侧。萧虎跪地行礼,将木匣举过头顶:“臣萧虎西使基辅,历时半载,收集西域、吐蕃、天竺、大理等地宗教典籍百余部,现呈献陛下,供中枢参考文化交流与实务治理。”
忽必烈命内侍打开木匣,翻看《大手印要义》,问道:“吐蕃噶举派的典籍,与其他教派相比,有何特别之处?”萧虎回禀:“噶举派注重‘以武入禅’,将武学与禅修结合,既重精神修行,又重实务护民,与大理的‘武学禅修’有异曲同工之妙,且其在吐蕃部落中影响力甚广,若能邀其高僧来中都交流,对稳定吐蕃、融合佛法大有裨益。”
忽必烈沉吟片刻,道:“准你所奏。先回府休整三日,三日后再详细禀报西使详情,商议邀请高僧事宜。”
萧虎回府后,并未休息,而是立刻召来郭敬之、赵全、孙和与熟悉吐蕃事务的礼部主事李谦,在府中议事厅商议邀请帕木竹巴?多吉杰布的具体事宜。
李谦首先介绍帕木竹巴的背景:“帕木竹巴是噶举派‘帕竹噶举’的创始人,现驻锡于吐蕃泽当寺,弟子遍布吐蕃各地,且与吐蕃地方势力关系融洽。忽必烈大汗曾赐其‘灌顶国师’称号,对其十分敬重。邀请他来中都,既符合大汗的宗教政策,又能拉近大元与吐蕃的关系。”
萧虎点头:“此次邀请,需兼顾‘宗教诚意’与‘实务需求’。宗教上,以‘交流佛法、共探禅修’为名;实务上,可提及‘协助制定吐蕃与中都的商路规则’‘指导禁军的禅修练兵’,让他明白此次邀请并非单纯的宗教活动,而是对吐蕃与大元均有益的实务合作。”
郭敬之补充:“邀请信需由萧将军亲拟,以‘晚辈’自居,体现尊重;同时需附上厚礼——中原的《大藏经》抄本、和田玉制的佛龛、沉香木雕的念珠,这些都是噶举派僧人喜爱的物品。此外,需挑选熟悉吐蕃习俗、懂藏语的信使,确保邀请信能准确传达诚意。”
赵全则担忧路途:“从泽当寺到中都,需经吐蕃、河西走廊,路途遥远,帕木竹巴年事已高,恐难承受长途跋涉。可提议由中都派禁军护送,或在沿途寺院设立休息点,提供医疗与饮食保障。”
众人商议至深夜,最终确定了“邀请名义、信物清单、信使人选、护送方案”四项核心内容,萧虎命郭敬之连夜草拟邀请信,李谦负责联络吐蕃的信使。
次日清晨,萧虎亲自前往中都的“珍宝斋”与“经卷坊”,挑选赠送给帕木竹巴的信物。在经卷坊,他选中了一套由翰林院学士亲手抄写的《金刚经》,经卷用宣纸制作,封面为深蓝色绫锦,卷首绘有观音像,字迹工整秀丽。
“帕木竹巴注重禅修,《金刚经》是禅修的核心典籍,中原抄本的书法与装帧独具特色,定能体现诚意。”萧虎抚摸着经卷,对经卷坊的掌柜道,“需再制作一个紫檀木的经卷盒,盒内铺以丝绸,防止经卷磨损。”
在珍宝斋,萧虎选中了一尊和田玉佛龛——高约一尺,玉质温润,龛内雕刻着噶举派的“金刚杵”图案,龛外刻有“佛缘永续”四字。掌柜介绍:“此玉来自和田,由西域工匠雕刻,融合了中原与吐蕃的工艺,最适合作为宗教交流的信物。”
此外,还有沉香念珠(一百零八颗,颗颗圆润)、中原产的“松烟墨”(供抄经使用)、丝绸佛幡(绣有“大手印”符号),共计六件信物,分别象征“经义、信仰、修行、抄录、仪式”,涵盖宗教交流的各个方面。
萧虎将信物交给赵全:“需将信物装入特制的锦盒,盒外贴标签注明名称与寓意,与邀请信一同交由信使携带。此外,再准备二十匹丝绸、五十斤茶叶,作为沿途部落的通关礼物,确保信使顺利抵达泽当寺。”
邀请信由萧虎亲拟初稿,翰林院学士润色,以“大元西使萧虎”的名义致帕木竹巴?多吉杰布,全文如下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