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市集出来,萧虎一行转入西侧的民居巷陌。这里的房屋多为木屋,错落有致地分布在土路两旁,屋檐下挂着晒干的草药与谷物,墙角摆放着储水的陶罐,充满了生活气息。一位白发老丈正坐在门前劈柴,见萧虎一行经过,便停下手中的斧头,友善地打招呼。
萧虎翻身下马,走到老丈身边,指着木屋问道:“老丈,这房子住了多少年了?”老丈笑道:“住了三十年了,是我亲手盖的,屋顶的茅草每年都要换一次,不然会漏雨。”萧虎抚摸着木屋的梁柱,材质是坚硬的橡木,榫卯结构拼接紧密,没有使用一根铁钉。“这种建造方式很巧妙,既坚固又节省材料。”孙和立刻上前,测量梁柱的尺寸与榫卯的角度,详细记录。
巷子里,几位妇人正围坐在石磨旁磨面粉,石磨由上下两块圆形石块组成,推磨的妇人步伐稳健,面粉从石磨的缝隙中缓缓流出。“这石磨比中都的石磨小一些,但磨出的面粉更细腻。”萧虎观察后道,赵全则询问磨一袋面粉需要多长时间,妇人答道:“两个人推磨,一个时辰能磨一袋。”
走到巷子深处,萧虎看到一座稍大的木屋,门前挂着一块木牌,上面写着“医者”二字。医者正在为一位孩童诊病,用手指按压孩童的额头,又查看舌苔,随后从药箱中取出草药,包好递给孩童的母亲。“基辅的医者诊病方式与中都的郎中有所不同,但都以治病救人为要。”萧虎让郭敬之记录下医者的诊病流程,不做对比,只述实景。
临别时,老丈送给萧虎一袋自己种的小麦:“这小麦磨成粉,做面包最香,将军带在路上吃。”萧虎接过小麦,道谢后翻身上马,继续前行。
民居巷陌的东侧便是基辅王宫,王宫外围有两丈高的石墙,墙上设有箭孔,门口有四名侍卫值守,身着铠甲,手持长矛,神情严肃。萧虎没有进入王宫,只是在墙外巡视,观察其规制。王宫的正门朝向王公街,门楼上悬挂着基辅公国的旗帜——红色底色,上面绣着金色的雄鹰。
“王宫的石墙比城墙稍矮,但更厚实,缝隙间填着铅汁,防水性能更好。”孙和用手敲击石墙,声音沉闷,判断其厚度约五尺。萧虎点头:“王权所在,防御自然周密。”他让孙和绘制王宫的外围布局图,标注石墙高度、箭孔间距与侍卫值守位置。
墙外不远处,有几位贵族子弟正骑马练习射箭,靶子是用稻草扎成的人形,旁边有教练指导。一位贵族子弟一箭射中靶心,周围响起喝彩声。“贵族子弟从小练习骑射,与我大元的宗室子弟相似,都是为了培养武备能力。”萧虎观察着他们的射箭姿势,让郭敬之记录下“基辅贵族子弟的武备训练习俗”。
王宫的东侧有一座花园,园内种植着树木与花卉,透过石墙的缝隙可以看到亭台楼阁的一角。几位宫女正在花园中修剪花枝,动作轻柔,衣着华丽。“王宫花园的布局虽不及中都的御花园宏大,却也精致典雅。”萧虎没有靠近,只是远远观察,避免打扰。
值守的侍卫长见萧虎一行是使节,便上前询问是否需要通报,萧虎摇头道:“只是路过巡视,不必通报,以免打扰主公。”侍卫长点头退下,依旧坚守岗位。萧虎对随从道:“王权的威严,既在建筑的规制上,也在值守的严谨上,这些都需如实记录。”
巡礼的第八站是城西的锻造工坊,此前萧虎曾在此考察过双缸风箱的技艺。工坊主伊万见萧虎到来,连忙放下手中的活计,引着他参观新打造的农具——一把铁犁,犁头锋利,犁杆由硬木制成,上面刻着简单的花纹。“这把铁犁比普通的犁更轻便,深耕效果更好,农民都很喜欢。”伊万边说边演示,用手拉动犁杆,犁头灵活转动。
萧虎接过铁犁,试了试重量,确实比中都的铁犁轻便一些:“这种铁犁的设计很实用,若能引入中都的农田,定能提高耕作效率。”他让孙和画出铁犁的结构图,标注尺寸与材质,又让伊万详细讲解锻造过程,郭敬之负责记录。
工坊的角落里,几位工匠正在制作马蹄铁,他们将烧红的铁块放在铁砧上,用铁锤反复敲打,塑形后放入水中冷却,“滋啦”一声,冒出白烟。一位工匠拿起制作好的马蹄铁,递给萧虎:“这马蹄铁采用弧形设计,贴合马掌,不易脱落。”萧虎观察其弧度与厚度,对赵全道:“可记录马蹄铁的制作工艺,供中都的锻造坊参考。”
伊万又展示了新改进的双缸风箱,风箱的木质外壳经过了防水处理,拉动时更省力,风力也更强。“此前将军说中都的锻造坊需要这种风箱,我已让工匠制作了十台,若将军需要,可一并带回。”萧虎闻言大喜:“多谢伊万师傅,这些风箱对中都的锻造技艺提升大有裨益。”
临别时,萧虎赠予伊万一匹丝绸:“这是大元的特产,聊表谢意。”伊万接过丝绸,连连道谢,又承诺若大元需要锻造工匠,可随时派人前来学习。
巡礼的最后一站是东渡口,这里是萧虎一行离开基辅的起点。渡口边停靠着十余艘木船,船夫们正忙着整理船帆与绳索,准备迎接新的旅客与货物。第聂伯河的河水清澈,缓缓向东流淌,河面上偶尔有鱼跃出水面,激起一圈圈涟漪。
基辅的户部官员安德烈已在渡口等候,见萧虎到来,便上前递来一份《渡口通行文书》:“此文书可让将军沿途的部落与城邦放行,无需额外查验。”萧虎接过文书,见上面盖着基辅公国的大印,便郑重收好:“多谢安德烈大人,商路通好,离不开你的协助。”
萧虎登上一艘渡船,查看船的结构:船身为平底,由松木制成,长约十丈,宽三丈,可载二十余人与五匹战马。船夫介绍:“这种船适合在浅水区航行,第聂伯河与伏尔加河的河道都能通行,速度虽慢,但平稳安全。”孙和检查了船帆与锚链,确认无损坏后,向萧虎点头示意。
安德烈与萧虎并肩站在渡口边,望着河水道:“将军此去,若能促成大元与金帐汗国的合作,基辅的商路定能更加安稳。”萧虎道:“我会将你的意愿转达给中枢,相信只要各方以互利为要,商路定能长久畅通。”他又叮嘱安德烈:“若大元商队来基辅,还望你多加关照,按此前约定减免关税。”安德烈应诺:“将军放心,定不辜负约定。”
波斯商队的哈米德也已抵达渡口,他的商队船只与萧虎的渡船并排停靠,船夫们正互相打招呼,约定同行。萧虎与哈米德握手道别:“一路同行,还请多关照。”哈米德笑道:“将军客气,互相照应是应该的。”
所有巡礼环节结束,萧虎翻身上马,站在渡口的高台上,回望基辅城——西城门的门楼在阳光下隐约可见,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泛着白光,王公街的人流如织,市集的喧嚣声随风传来。这座兼具草原与西域特色的城市,此刻在他眼中愈发清晰。
“将所有记录整理好,放入木匣中,妥善保管。”萧虎对郭敬之道,郭敬之连忙应声,将今日新增的记录与此前的册子合并,仔细核对。赵全则与船夫交涉,确定出发时间为明日辰时,孙和则检查马匹与行装,确保万无一失。
萧虎从怀中取出尼古拉主教回赠的《圣经选译》,翻开第一页,上面用俄文与蒙文写着“愿和平与你同在”。他轻轻合上典籍,心中默念:“此次基辅之行,通好商路,记录风土,收集技艺,也算不负中枢所托。”
安德烈与彼得等基辅官员、神父在渡口挥手道别,萧虎勒马回礼,随后对随从道:“明日启程,返回中都。”三人齐声应诺,眼中充满了对归途的期待。
夕阳西下,将萧虎与随从的身影拉得很长,投射在渡口的土地上。基辅城渐渐笼罩在暮色中,而萧虎一行的归途,即将在明日的晨光中开启——带着满满的见闻与约定,也带着对欧亚交流的期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