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31章 基辅巡礼(1 / 2)

1131章:基辅巡礼

基辅驿馆的晨雾还未散尽,萧虎已穿戴整齐——一身深青色的公服,腰间系着素色革带,挂着中枢授予的使节令牌。他站在院中,看着郭敬之、赵全、孙和三人清点行装:木匣里的《基辅见闻录》已用厚布裹好,尼古拉主教回赠的七册宗教典籍(包括《圣经选译》《教义问答》等)单独放在锦盒中,外面缠着麻绳防潮;十匹三河马的鞍具已检查完毕,驮货物的马匹上堆满了兑换的皮毛与当地特产的蜂蜜。

“今日巡礼基辅,按‘城防-宗教-民生-商贸’的顺序行进,每到一处,务必仔细记录,不可遗漏细节。”萧虎接过孙和递来的羊皮地图,地图上用红笔标注了巡礼的路线:从驿馆出发,先去西城门,再到圣索菲亚大教堂,随后沿王公街经市集、民居,最后到东渡口。“此行既是告别,也是对前几日见闻的补充核实,务必详实。”

郭敬之捧着典籍锦盒,轻声道:“主教派来的侍从已在门外等候,将引导咱们参观教堂内部,还说若有疑问,可随时向神父请教。”萧虎点头:“宗教建筑是基辅文化的核心,需重点观察其规制与细节,不必涉及教义争论,只记录实景即可。”

赵全则拎着一个布囊,里面装着干粮与水:“昨日已与市集的波斯商队告别,他们愿与大元商队在伏尔加河畔汇合,一同返回中都。属下已将汇合时间与地点记在纸上,交给将军备查。”萧虎接过纸条,折好放入怀中:“商路合作是此次出使的重点,不可有失。”

一切准备妥当,萧虎翻身上马,对三人道:“出发吧。今日巡礼,多看多记,少言多察,莫要辜负这几日的观察心血。”

巡礼的第一站是西城门“落日门”,这是基辅通往波兰的重要门户,防御最为严密。城门楼高三丈,由青石块砌成,楼顶覆盖着铁皮,四角各有一座了望台,士兵手持弓箭,警惕地望着远方。萧虎勒马停下,仰头观察:“此门楼比中都的西城门矮半丈,但石块堆砌更密集,缝隙间填着糯米汁与石灰,坚固程度不亚于青砖。”

守将伊凡见萧虎一行到来,连忙上前见礼。萧虎询问城门的防御部署,伊凡答道:“此门配备二十名士兵,五人一组轮换值守;城门后设有千斤闸,若遇敌袭,可迅速放下阻断通道;城外三十步处有护城河,宽五丈,深两丈,冬季结冰时会派士兵凿冰,防止敌军踏冰攻城。”

孙和登上城门楼,测量了望台的高度与间距,又抚摸着城墙上的箭孔:“箭孔呈外窄内宽的喇叭状,便于射箭却不易被敌军射中,这种设计与中都卫所的箭孔相似,但间距更密,每步便有一个。”他边说边在草图上标注,萧虎则让伊凡打开千斤闸,查看闸体的厚度与绞盘的结构。

“绞盘由硬木制成,需四人合力才能转动,闸体是铸铁的,重约三千斤。”伊凡演示着转动绞盘,闸体缓缓降下,发出“嘎吱”的声响。萧虎点头道:“防御部署周密,兼顾了常态值守与应急防御,值得记录。”郭敬之立刻在“城防类”册子上写下“西城门:石砌门楼、千斤闸、护城河三重防御,士兵轮换值守”。

离开时,萧虎回望城门楼,见士兵们已重新站好岗,神情严肃,便对伊凡道:“守好此门,商路才能安稳。”伊凡躬身应诺,目送他们离去。

从西城门沿王公街向东行约两里,便到了圣索菲亚大教堂。此时晨雾已散,阳光洒在教堂的白色穹顶上,泛着柔和的光。教堂由十一个穹顶组成,中央的主穹顶最高,约十丈,顶端立着一个金色的十字架,在阳光下熠熠生辉。“中都的佛寺多为攒尖顶,此处则以穹顶为特色,造型庄重,视觉上更显高耸。”萧虎勒马驻足,凝视着穹顶的轮廓。

引导的神父名叫彼得,身着白色长袍,胸前挂着银质十字架。他引着萧虎一行走进教堂,内部的景象令人瞩目:墙壁上绘满了彩色壁画,内容多为宗教故事,颜料虽历经多年,仍色彩鲜艳;地面铺着光滑的大理石,拼接成复杂的几何图案;穹顶内侧绘着“圣像”,周围环绕着金色的花纹。“这些壁画与圣像均由拜占庭的工匠绘制,耗时三年才完成。”彼得轻声介绍。

萧虎沿着教堂的回廊缓步前行,仔细观察壁画的细节:画中人物的衣纹线条流畅,神情肃穆,背景多为蓝色与金色,营造出神圣的氛围。他让郭敬之记录壁画的题材与色彩,又让孙和测量主穹顶的直径——经测量,主穹顶直径约三丈,比中都的永乐宫三清殿穹顶略小,但弧度更圆润。

教堂中央的祭坛铺着红色绒布,摆放着银色的烛台与圣经。此时恰逢晨祷,十几位信徒跪在祭坛前,双手合十,轻声祈祷。萧虎没有打扰,只是站在一旁静静观察,直到祷毕才对彼得道:“贵教的仪式庄严肃穆,教堂的建筑也极具特色,这些都将如实记录,供我中枢了解。”彼得点头致谢,又取出一册《教堂建筑纪要》,赠予萧虎:“此书记载了教堂的建造过程,或许对将军有用。”

离开教堂,萧虎一行沿王公街向东行进。这条基辅最繁华的主干道上,行人已渐渐多起来:挑着担子的商贩、牵着马匹的牧民、穿着校服的学童,还有往来的商旅,摩肩接踵,却井然有序。街道两旁的商铺已纷纷开门,铁匠铺的铁锤声、面包房的香气、绸缎铺的吆喝声交织在一起,充满了生活气息。

萧虎勒马在一家面包铺前停下,铺主是个络腮胡的汉子,正将刚烤好的黑面包摆上柜台。萧虎指着面包问道:“这面包每日能卖多少?”铺主笑着答道:“平日能卖百余块,逢集时能卖两百多块,附近的士兵与居民都爱来买。”赵全立刻问道:“一块面包值多少银币?”“普通黑面包一枚小银币两块,加了蜂蜜的贵些,一枚小银币一块。”铺主边说边递过一块加了蜂蜜的面包,萧虎接过尝了一口,甜香松软。

前行不远,是一家皮毛铺,铺子里挂着狐狸皮、狼皮、貂皮,琳琅满目。铺主见萧虎一行是异乡人,便热情地介绍:“这些皮毛多来自北方的部落,貂皮最珍贵,一张能换五匹丝绸。”萧虎摸着一张貂皮,触感柔软厚实,对赵全道:“可记录下皮毛的价格与产地,供中都的皮毛商参考。”

街道旁的空地上,几个学童正用树枝在地上写字,教书先生坐在一旁的木凳上,手持书卷诵读。萧虎上前询问,得知基辅的学童多学习俄语与宗教典籍,也有少数贵族子弟学习希腊语。“中都的学童学习蒙文与汉文,虽内容不同,却都是教化民众之法。”萧虎让郭敬之记录下基辅的教育习俗,不做评判,只述事实。

行至王公街中段,萧虎看到一位老妇人正在街边售卖鲜花,花朵多为黄色与白色,香气淡雅。他让随从买了一束,赠予驿馆的侍女作为告别,老妇人笑着道谢,又额外送了两支,说“愿远方的客人一路平安”。

王公街的尽头便是基辅市集,此时虽未到“大集”之日,却也热闹非凡。萧虎一行走进市集,首先来到此前拜访过的波斯商队摊位——商队首领哈米德正指挥着随从整理货物,见萧虎到来,连忙上前拥抱:“将军此去路途遥远,若遇困难,可凭此信物向沿途的波斯商队求助。”说着递来一块刻有波斯文字的铜牌。

萧虎接过铜牌,郑重收起:“多谢哈米德首领,待回到中都,定让大元商队与贵队加强合作。”他环顾摊位上的货物:香料、丝绸、瓷器,既有来自波斯的特产,也有大元的商品。“这些大元瓷器在基辅很受欢迎吗?”萧虎问道。哈米德点头:“青花瓷最受贵族喜爱,一件中等的青花瓷能换十张羊皮。”赵全立刻记录下“青花瓷在基辅的市场需求”,标注为“高需求,可扩大供应”。

市集的铁工区里,铁匠们仍在忙碌,此前为萧虎演示双缸风箱的铁匠伊万,正打造一把马刀,见萧虎到来,便将刚打好的马刀递给他:“此刀赠予将军,愿它能护将军一路平安。”萧虎接过马刀,刀身寒光闪闪,试了试手感,重量适中,刀刃锋利。“多谢伊万师傅,你的锻造技艺精湛,若有机会,愿请你到中都交流。”

在皮毛区,萧虎遇到了克烈部的商人巴特尔,他正用皮毛兑换丝绸。巴特尔见萧虎,笑着道:“将军放心,我已将您的嘱托转告部落首领,日后大元商队经过克烈部,定能得到粮草补给。”萧虎道:“有劳巴特尔,商路畅通,咱们才能互利共赢。”

离开市集前,萧虎特意到收费处与管理员道别,管理员递来一份《市集交易统计》:“这是上月的交易记录,将军若有需要,可带回参考。”萧虎接过,见上面详细记录了各类商品的交易量与价格,便让赵全收好,作为商贸参考的重要资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