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28章 论道余韵(2 / 2)

东方泛起鱼肚白时,协议初稿终于完成,共十二条,涵盖商队规模、护卫、关税、纠纷处理等内容,用汉、俄两种文字书写。萧虎将初稿折好,递给郭敬之:“明日先交尼古拉与米哈伊尔审阅,若有修改意见,再逐条商议,务必在返程前敲定。”

次日,萧虎带着协议初稿前往领主府。米哈伊尔已与尼古拉等候在议事厅,桌上摆着彼得整理的《商队成本核算表》。“将军的协议初稿,老夫与主教已看过,只有两处需商议。”米哈伊尔指着“关税减免”条款,“三年期限太短,能否延长至五年?”

萧虎回应:“五年亦可,但需约定‘若基辅商队违反诚信条款,可提前终止减免’。”尼古拉补充:“教会可担保商队诚信,若有违约,老夫愿出面惩处。”双方就此达成一致,郭敬之当场修改条款。

第二处分歧在“商栈租金”——米哈伊尔提议“每年收取丝绸五十匹作为租金”,赵全却道:“中都商栈对西域商队只收象征性租金,若基辅收取过高,恐显不公。”萧虎折中提议:“每年三十匹丝绸,同时基辅需为大元商栈免费提供修缮服务。”米哈伊尔与尼古拉对视一眼,点头应允。

其余条款均无异议,安德烈将修改后的协议重新誊写,萧虎、米哈伊尔、尼古拉分别在汉、俄文本上签字,再加盖各自的印章——枢密院的龙纹印、领主府的狮纹印、教会的十字印,三方印记并列,象征着协议的权威性。

签字完毕,米哈伊尔让人取出基辅的“商路通行证”,递给萧虎:“持有此证,大元商队可在基辅境内自由通行,无需重复查验。”萧虎回赠中都的“驿路令牌”:“凭此令牌,基辅商队可使用中都所有驿站的服务,食宿按成本收费。”

为彰显协议的严肃性,尼古拉提议在教会举行小型见证仪式。仪式当日,基辅的主要商人代表、官员均到场,教会的神父们身着祭服,在祭坛前诵读祈福文。“愿上帝保佑大元与基辅的商贸合作,愿百姓安居乐业,商路畅通无阻。”尼古拉手持《圣经》,声音庄严。

仪式上,萧虎与彼得交换了商队旗帜——大元商队的旗帜是蓝底绣金龙,基辅商队是红底绣十字架,两面旗帜并排悬挂在教会大厅,象征着双方的携手。彼得激动地说:“从今往后,基辅商人去中都,再不用怕路途艰险、关卡刁难了!”

仪式后,尼古拉将一尊小巧的十字架挂坠送给萧虎:“这不是让将军皈依,而是作为见证,证明老夫对合作的诚意。”萧虎回赠一枚青花瓷佩饰:“此佩饰产自中都,寓意‘圆满’,愿咱们的合作如瓷器般光洁无瑕。”

郭敬之在一旁记录仪式全过程,赵全则与彼得核对商队出发的具体时间:“大元第一支商队将于三月初出发,由禁军百户孙和带队,共五十人,携带丝绸两百匹、瓷器一百件。”彼得回应:“基辅商队将同步出发,携带皮毛三百张、琥珀五十斤,由我亲自带队。”

仪式结束时,夕阳透过教会的彩色玻璃,洒在众人身上。萧虎望着悬挂的两面旗帜,心中清楚——论道的余韵已落地生根,一场跨越草原与东欧的商贸合作,即将正式开启。

仪式结束后,萧虎在驿馆召集随员议事。孙和已收拾好行装,准备提前返回中都,安排商队出发事宜。“孙和,你回中都后,先向忽必烈大汗禀报协议内容,再协调禁军挑选护卫士兵,务必选经验丰富、懂草原习俗的人。”萧虎叮嘱道,“还要告知李谦,提前储备茶叶、瓷器,确保商队货源充足。”

孙和躬身应下:“将军放心,属下会在二月底前备好一切,三月初准时出发。若遇问题,会让信使及时通报。”赵全补充:“我已与彼得约定,商队在克烈部汇合,由也速该派骑兵护送过哈萨克草原,可保路途安全。”

郭敬之则担忧金帐汗国的态度:“若金帐汗国知晓基辅与大元通商,会不会从中作梗?”萧虎道:“尼古拉已答应出面斡旋——他与金帐汗国的教会有联系,可称‘通商是为补充金帐汗国的物资短缺’,减少阻力。咱们只需按协议行事,不主动挑衅即可。”

谈及返程,萧虎决定:“郭敬之、赵全随我留下,再停留十日,协助彼得完成商队筹备;孙和明日先行出发,抢占先机。”他望着窗外的夜色,对众人道:“此次出使,不仅达成了通好协议,更打开了西向商路,回中都后,需尽快完善后续措施,让合作真正落地。”

萧虎与郭敬之、赵全留在基辅的十日里,市井间的合作预热已悄然展开。赵全每日去城东商栈,监督修缮进度——工匠们正加固围墙、增设货仓,还特意开辟出一间“译官房”,供双方译官办公。“按将军的要求,货仓做了防潮处理,地面铺了木板,瓷器存放不会受损。”工头向赵全汇报,递上完工图纸。

郭敬之则陪同彼得拜访基辅的皮毛商、琥珀商,核对货物清单。在瓦西里的皮毛作坊里,工人们正将狐皮、狼皮分类打包,瓦西里笑着说:“这些皮毛都是今年的新货,选的都是上等品,定能让中都贵族满意。”郭敬之将皮毛样本收好,承诺“大元商队会按清单收货,绝不压价”。

萧虎则受邀参观基辅的集市,集市上已有商贩挂出“待售大元丝绸”的招牌——那是他带来的样品。一名老妇人摸着丝绸,对萧虎道:“听说这布料又软又结实,若能买到,定给孙女做件嫁衣。”萧虎笑着回应:“三月商队到来,您就能买到了。”

十日将满时,彼得的商队已筹备就绪:五十名商人、十辆马车、二十匹驮马,货物打包整齐,护卫也已挑选完毕。“一切按将军的要求准备,译官也找好了,是曾在波斯学过蒙古语的年轻人。”彼得向萧虎汇报,递上《商队人员名册》。

萧虎核对无误后,对彼得道:“三月初,咱们在克烈部见。大元商队会带着茶叶、瓷器,与你们汇合。”彼得用力点头:“定不负将军所托,让第一条西向商路顺利开通!”

萧虎一行启程返程那日,尼古拉、米哈伊尔与彼得亲自送到城外。尼古拉握着萧虎的手:“将军此去,若金帐汗国有人刁难,可让商队持教会文书求助,老夫已与沿途教会打过招呼。”米哈伊尔则递上一封亲笔信:“此信交给克烈部的也速该,他会全力协助商队。”

彼得带着商队的先头部队,与萧虎同行一段路程,一路上不停询问中都的集市位置、交易习惯。“中都北门的集市最热闹,每日辰时开市,可直接与商户交易。”赵全耐心解答,还画了一张简易的集市地图。

行至基辅郊外的小桥时,萧虎勒住马,回头望去——基辅城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,教会的钟楼高耸入云。郭敬之问道:“将军在想什么?”萧虎笑道:“在想三月商队出发时,这里该是何等热闹。论道的余韵,终会化作市井的烟火气。”

返程队伍一路向东,沿途的部落听闻萧虎达成了西向商路协议,纷纷派人送来粮草慰问。在克烈部营地,也速该接过米哈伊尔的信,拍着胸脯道:“将军放心,三月我亲自带骑兵护送商队,保证一路平安!”

萧虎看着草原上成群的牛羊,心中感慨——从论道时的理念交锋,到如今的商贸合作,务实与包容终是跨越差异的桥梁。而这场论道的余韵,不仅将惠及大元与基辅的百姓,更会在漫长的商路上,留下属于大元的印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