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28章 论道余韵(1 / 2)

1128章:论道余韵

基辅宫的论道厅内,烛火渐弱,东正教主教尼古拉却没有像往常一样即刻离席。他望着萧虎案前摊开的《中都互市章程》抄本,指尖轻轻划过“商队保护”的条目,忽然对身旁的译官安德烈道:“请转告萧将军,方才论及‘王权护世俗,神权安人心’,老夫深以为然。”

萧虎闻言起身,郭敬之立刻准确传译。尼古拉缓步走近,举起桌上的蜂蜜酒:“此酒是基辅特产,敬将军的‘务实治世’之论。老夫此前以为大元只重兵戈,今日方知,将军对民生与商路的考量,比许多领主更透彻。”萧虎举杯回敬:“主教大人能兼容不同理念,才是基辅之福。大元与基辅,若能以‘互信’为基,商路定能长久安稳。”

米哈伊尔见状,忙打圆场:“主教与将军英雄所见略同,不如移步偏厅,再细谈商贸之事?”尼古拉点头应允,临走前特意叮嘱安德烈:“把将军带来的《互市章程》收好,老夫要仔细研读。”这一举动,让萧虎心中了然——论道的余韵,已悄然转化为合作的契机。

偏厅内,侍女重新沏上热茶。尼古拉率先开口:“萧将军昨日提及大元商队在草原的‘诚信之约’,老夫想问,若基辅商队入中都,能享何种保护?”萧虎示意赵全取出一份文书:“这是中都禁军的‘商队护卫条例’——凡登记在册的外国商队,可由禁军派兵护送,沿途驿站提供食宿,若遇盗匪,禁军优先救援。”

安德烈逐字翻译时,尼古拉不时点头,待译完,他对米哈伊尔道:“如此条例,比金帐汗国的虚诺实在得多。老夫以为,应支持与大元通商,既合民生,也符教义中‘济世’之意。”米哈伊尔眼中闪过喜色——主教的认可,无疑为商贸合作扫平了最大障碍。

次日清晨,尼古拉派人送来请柬,邀萧虎赴主教府详谈。郭敬之担忧有诈,萧虎却道:“尼古拉既认可咱们的观点,便不会失信。此行是敲定商贸的关键,需亲自前往。”他只带郭敬之与赵全随行,孙和则留在驿馆整理协议初稿,以备不时之需。

主教府的庭院里,几株耐寒的枞树挂满霜花。尼古拉已在廊下等候,见到萧虎,便引着他参观府内的藏书室。书架上除了宗教典籍,竟还有几本波斯商队带来的《东方见闻录》。“老夫虽信上帝,却也知天下之大,教义需与实务结合,方能安民心。”尼古拉抽出一本典籍,“《圣经》言‘施比受更为有福’,与将军说的‘仁政安民’,实则同源。”

萧虎接过典籍,虽不识文字,却听懂了核心意涵:“主教所言极是。大元的‘儒释道合一’,亦是强调‘行胜于言’——无论是官府还是教会,能让百姓安居乐业,便是正道。”郭敬之精准翻译后,尼古拉连连称是:“正是此理!基辅若能与大元通商,百姓能买到便宜的丝绸与瓷器,便是‘施福’之举。”

谈及具体商贸,尼古拉唤来基辅的教会商人代表彼得:“彼得常年与波斯通商,熟悉商路规则,可由他牵头,与大元商议具体事宜。”彼得上前见礼,递上一份《基辅商队清单》,上面列明了可出口的皮毛、蜂蜜、琥珀等货物,以及急需的丝绸、瓷器、茶叶等物资。

赵全接过清单,与萧虎低声商议片刻:“皮毛与琥珀在中都颇受欢迎,茶叶可由大元商队供应——中都附近的茶园产量充足,价格公道。”尼古拉闻言笑道:“如此互通有无,正是上帝所愿。老夫愿以教会名义担保,基辅商队定守诚信,不欺瞒大元。”

尼古拉在主教府设下茶会,邀米哈伊尔、彼得与萧虎一行共商细节。茶桌铺着亚麻桌布,茶具是波斯产的银壶,侍女端上的点心是蜂蜜蛋糕与烤饼,兼具草原与东欧特色。“将军尝尝这蜂蜜蛋糕,用的是基辅近郊的椴树蜜,比草原的马奶酒更甜润。”尼古拉亲自为萧虎递上一块,姿态谦和了许多。

茶过三巡,彼得提出:“基辅商队若去中都,希望能在城外设立‘商栈’,存放货物,避免多次出入城门的繁琐。”萧虎回应:“中都北门外侧已有专为西域商队设的商栈,可划拨一片区域给基辅商队,由禁军派兵看守,货物安全无需担忧。”赵全补充:“商栈内可设兑换点,按官方比价兑换钱币,避免商人吃亏。”

米哈伊尔插言:“那大元商队来基辅,可入驻城东的旧商栈,老夫让人修缮加固,再派卫队协助禁军护卫。”尼古拉点头:“教会可出面协调基辅商户,不得刁难大元商人,若有纠纷,由教会与官府共同裁决,确保公正。”

郭敬之将双方约定一一记录,萧虎特意叮嘱:“需写明‘商队人数上限’——基辅商队每次入中都不得超过五十人,大元商队来基辅亦同,避免引发治安问题。”尼古拉与米哈伊尔均无异议,彼得还主动提出:“可在商队中各派一名译官随行,方便沟通,减少误会。”

茶会结束时,尼古拉握着萧虎的手道:“老夫今日才明白,真正的‘道’,不在庙堂争论,而在百姓的衣食住行中。将军带来的不仅是商贸,更是一种务实的治世之道。”萧虎道:“主教的包容与远见,才是促成合作的关键。大元定不负信任,让商路成为连接两国的纽带。”

彼得将与萧虎达成的初步共识告知基辅商人群体后,不到半日,主教府外便聚集了数十名商人,恳请面见萧虎。米哈伊尔担心秩序混乱,想驱散人群,萧虎却道:“商人是商贸合作的主体,应听听他们的需求。”他让人在主教府庭院设下临时案桌,亲自接待商人代表。

第一个上前的是皮毛商瓦西里,他捧着一张上好的狐皮:“将军若能让中都商人收购我的皮毛,我愿按市价让利一成!”萧虎接过狐皮,对赵全道:“中都的皮货商常抱怨货源不足,可与瓦西里签订长期供货协议,按季度结算。”赵全立刻记下瓦西里的姓名与货量,约定次日详谈。

琥珀商安娜则拿出一串琥珀项链:“这是波罗的海的琥珀,中都贵族是否喜欢?”萧虎虽不懂珠宝,却道:“中都的珠宝行可代为销售,若销量好,可扩大采购。郭敬之,你明日带安娜去见大元商队的珠宝商,让他们商议合作。”郭敬之应声应允,安娜喜出望外,连连道谢。

最心急的是茶叶商伊凡:“基辅百姓喝惯了波斯茶叶,不知大元茶叶滋味如何?能否先送些样品?”萧虎让赵全从行囊中取出一包砖茶:“这是中都产的砖茶,耐储存,煮时加奶,与草原习俗相近,基辅百姓应能接受。”伊凡当场煮了一壶,尝后赞不绝口:“比波斯茶叶醇厚,定能畅销!”

庭院内的商人渐渐散去,萧虎对郭敬之道:“商人的热情,比任何协议都更能证明合作的价值。咱们需尽快整理出具体方案,趁此势头敲定细节。”郭敬之点头——论道的余韵,已在基辅的商人群体中化作了实实在在的期待。

回到驿馆,萧虎召集随员连夜草拟《大元与基辅商贸协议》。孙和铺开宣纸,赵全念诵商定的条款,郭敬之核对俄文译法,萧虎则坐在案前,逐字逐句修改。“‘商队护卫’一条,需明确‘禁军与基辅卫队共同负责’,避免日后推诿。”萧虎指着草稿道,“还要加上‘若遇盗匪损失,由双方按比例赔偿’,确保权责对等。”

赵全补充:“互市时间定为每年三月、七月、十一月,每次为期一月,既符合草原的游牧节奏,也方便基辅商人备货。”孙和将“三月、七月、十一月”圈出,在旁标注“需与克烈部商路时间衔接”——避免大元商队两头奔波。

郭敬之在翻译“关税”条款时犹豫道:“‘减免三成关税’若直译为‘снижениена30%’,恐基辅官员误解为永久减免,需加上‘为期三年,期满再议’的限定。”萧虎同意:“三年是试定期,若合作顺利,再延长不迟。”

草拟至“纠纷裁决”时,几人产生分歧:孙和认为应“以大元律法为准”,赵全则主张“按双方惯例协商”。萧虎最终拍板:“凡涉及商队内部事务,各按本国规矩;涉及双方纠纷,由中都禁军与基辅教会共同裁决,各退一步,更易执行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