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29章 西使见闻(1 / 2)

1129章:西使见闻

基辅驿馆的窗棂外,晨雾正缓缓笼罩着远处的教堂尖顶。萧虎坐在案前,铺开一叠特制的厚麻纸——这是临行前翰林院特意准备的,防潮耐折,便于长途携带。他拿起狼毫笔,在纸页顶端写下“基辅见闻录”五个大字,墨色浓淡均匀,笔锋沉稳。“此次西使,除通好基辅,更要为中枢带回详实的风土记录,让中都知晓西域情状,为欧亚商路与文化交流提供依据。”萧虎对侍立一旁的郭敬之道。

郭敬之捧着一叠空白纸册,应声答道:“将军放心,属下已按您的吩咐,将记录分为‘城郭、民俗、商贸、教务、工艺’五类,每类单独成册,方便后续整理。赵全负责商贸与饮食,孙和记录城防与交通,属下则协助您核对细节、补充注释。”萧虎点头,翻开第一册“城郭类”,提笔写下引言:“基辅为金帐汗国属臣重镇,西接波斯,北连北欧,城郭规制兼具草原与西域特色,兹详录之,以备中枢参酌。”

此时,赵全端来一碗温热的麦粥,见萧虎正专注落笔,轻声道:“昨日市集上,属下见基辅人多以黑面包为食,佐以发酵饮品,与中都饮食差异颇大,已将食材与做法记下,待将军空时过目。”萧虎抬头笑道:“此类细节最是紧要,民生之本莫过于饮食,详实记录方能知其俗、通其情。”

孙和也从门外进来,手里拿着一张手绘的草图:“将军,这是基辅北门的防御示意图,属下观察到其城门设有双重吊桥,城墙上有箭孔与了望台,与中都卫所的城门布局既有相似,又有不同,特绘下来供您参考。”萧虎接过草图,仔细端详,在纸边批注“吊桥高度可测、箭孔间距需核”,叮嘱道:“明日再去核实细节,不可有误。”

次日辰时,萧虎带着郭敬之与孙和,漫步考察基辅城郭。整座城市依托第聂伯河而建,西岸是核心城区,东岸为码头与粮仓。城墙由夯土与石块混合筑成,高约三丈,顶部宽两丈,可供骑兵往来巡逻。“中都城墙多以青砖包砌,此处因石材易得,故以石为基、以土为墙,虽不及中都坚固,却更易修缮。”萧虎用马鞭轻敲城墙,触感粗糙坚硬。

行至东门“日出门”,只见城门由厚重的橡木制成,外包铁皮,门轴处涂有兽油,转动时声响低沉。城门内侧设有绞盘,控制着城外的吊桥,桥身由松木搭建,铺着防滑的木板。“此门每日辰时开启、酉时关闭,主要供商旅出入,故吊桥设计得比其他城门更宽,可容两辆马车并行。”郭敬之向守门的士兵询问后,如实记录。

城区街道多为土路,雨后虽显泥泞,却均设有排水沟渠,渠边种植着榆树,既固土又遮阴。主干道“王公街”从东门直通王宫,宽约五丈,两旁排列着石砌的商铺与木屋民居,错落有致。“中都街道多呈棋盘状,此处则依地形而建,虽不规整,却更贴合河滨地势。”萧虎对比着中都的布局,在册子上画出街道走向的简图。

城市核心处是王宫与圣索菲亚大教堂,王宫为石木结构,屋顶覆盖着铜瓦,在阳光下泛着淡绿色;教堂则是典型的穹顶建筑,穹顶外涂白色灰浆,顶端立着金色的十字架。“王宫与教堂相邻,可见其王权与神权的紧密关联。”萧虎驻足远眺,让孙和测量两座建筑的间距与高度,详细记录在“城郭类”册子里。

考察途中,萧虎特意走进一家街边的食铺,观察基辅人的日常饮食。食铺老板是个络腮胡的中年汉子,见萧虎一行穿着异乡服饰,便热情地端来黑面包、烤肉与一壶琥珀色的饮品。萧虎拿起黑面包,触感紧实,咬下一口,略带酸香,“此面包以黑麦制成,发酵时间较长,耐储存,适合游牧与长途商旅。”赵全立刻补充:“属下已问过,黑麦在基辅周边广泛种植,产量高于小麦,故为日常主食。”

那壶饮品名为“格瓦斯”,由面包干发酵制成,口感酸甜清爽。萧虎浅酌一口,对赵全道:“此饮品可解暑,且制作简便,若能将技法引入草原,想必受牧民欢迎,可记录其发酵方法,带回中都试做。”赵全连忙取出纸笔,详细询问老板发酵的时间、温度与配料,一一记下。

食铺外,几位身着皮毛长袍的妇人正坐在木凳上缝补衣物。她们的长袍多为灰色或棕色,领口与袖口镶着狐狸皮,腰间系着麻布腰带。“基辅冬季寒冷,故服饰多以皮毛为主,平民用羊皮、狐狸皮,贵族则用貂皮、紫貂皮。”郭敬之翻译着妇人的话,萧虎则让孙和画出长袍的样式,标注材质与剪裁特点。

随后,萧虎又走访了一户普通民居——木屋分为上下两层,下层住人,上层储物,屋内中央设有火塘,既可取暖又可做饭。火塘边铺着毡毯,家人围坐用餐、议事。“这种布局与漠南部落的毡房有相似之处,都是以火塘为中心,体现了对温暖的需求。”萧虎摸着火塘边的石灶,感受着残留的温度,在“民俗类”册子里写下“火塘为居宅核心,兼具暖、食、聚三大功能”。

基辅的市集位于城中心,占地约十余亩,四周用木栅栏围起,设有四个出入口,由士兵值守查验货物。萧虎一行走进市集时,正是交易最热闹的辰时,商贩们的吆喝声、牲畜的嘶鸣声、金属的撞击声交织在一起。“此处市集每日开放,每月初一、十五为‘大集’,周边部落与城邦的商人都会前来,交易量是平日的三倍。”郭敬之向市集管理员询问后汇报。

市集内按商品种类分区:皮毛区摆满了狐狸皮、狼皮、羊皮,商人正用尺子丈量尺寸,讨价还价;食品区则堆着蜂蜜、咸鱼、腌肉,空气中弥漫着咸甜交织的气味;铁工区里,铁匠们挥舞着铁锤,打造马蹄铁、刀具与农具,火星四溅。“中都市集多按行业集中,此处分区方式与之相似,便于交易与管理。”萧虎在“商贸类”册子里画下市集分区图,标注各区域的主要商品。

在一处售卖东方商品的摊位前,萧虎看到了来自波斯的丝绸、印度的香料与大元的青花瓷。摊主是个来自保加利亚的商人,见萧虎关注青花瓷,便介绍道:“大元的瓷器在基辅贵族中极受欢迎,一件中等青花瓷可换十张貂皮,或五十只羊。”赵全立刻问道:“从大元运来的瓷器,沿途需经过哪些部落?关税如何?”商人一一作答,赵全详细记录,萧虎则批注“商路关税过高,需与沿途部落协商减免,以促流通”。

交易方式上,基辅市集既有货币交易(使用金帐汗国的银币),也有物物交换。一位牧民用两匹良马换了一把铁犁与十斤盐,双方还请市集管理员作证,写下交易凭证。“物物交换更适合草原部落,货币交易则多见于城邦商人,两种方式并行,兼顾了不同需求。”萧虎让孙和抄录了一份交易凭证的样式,以备中枢参考。

午后,萧虎一行前往圣索菲亚大教堂,观摩东正教的日常仪式。教堂门口的石阶上,信徒们正依次进入,每人都手持一支蜡烛,神情肃穆。一位神职人员身着黑色长袍,胸前挂着十字架,在门口迎接信徒,用手在他们额头轻点祈福。“这位是教堂的助祭,负责引导信徒、准备仪式用品,地位仅次于主教。”郭敬之轻声解释。

走进教堂,内部空间宽敞高大,墙壁上绘着彩色的宗教壁画,描绘着圣经故事;穹顶下悬挂着铜制的吊灯,点燃着数十支蜡烛,光线昏暗而庄严。仪式在神父的带领下开始,信徒们跟着唱诗班哼唱圣歌,声音低沉而悠扬;神父手持圣经,用俄语诵读经文,不时抬手祈福。“东正教仪式注重集体参与,与我大元佛教的诵经仪式虽内容不同,却都强调庄严肃穆。”萧虎在“教务类”册子里记录仪式流程,标注关键环节的含义。

仪式中途,有信徒上前向神父忏悔,神父侧耳倾听,随后轻声给予告诫与祝福。萧虎注意到,忏悔者既有平民,也有穿着华贵的贵族,神情均十分诚恳。“忏悔是东正教的重要仪式,信徒认为通过忏悔可洗清罪孽,这与佛家的‘忏悔业障’有相似之处。”郭敬之翻译完神父的话,萧虎点头道:“虽教义不同,却都重视道德自省,此为共通之处。”

仪式结束后,神职人员向信徒分发“圣餐”——一小块面包与一小口葡萄酒。信徒们双手接过,虔诚地吃下。萧虎向一位老信徒询问圣餐的含义,老人答道:“面包代表基督的身体,葡萄酒代表基督的血,吃下圣餐可与神亲近。”萧虎让郭敬之准确记录原话,在旁批注“圣餐为核心仪式,需尊重其宗教内涵”,避免主观评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