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虎发现慈善堂与养济院的运作极为相似:“都是官方(或教会)主导,有固定经费,注重实务救助而非形式。我大元养济院的孤儿学手艺,正教慈善堂是否也教信徒谋生技能?”尼古拉点头:“教堂附近有织坊,贫苦妇女可去学习,所得收入归自己,这也是‘以行动救助’的本意。”
赵全感慨:“无论典章还是礼仪,最终都要落到‘让人安稳生活’上,这便是最大的共通。”米哈伊尔笑着附和:“若商路能将这份‘安稳’传递开,大元与基辅的往来定能更稳固。”
萧虎将话题引向法律与教义的结合,翻开《至元新格?断狱篇》:“我大元断案,既依典章,也兼顾‘情理’。比如偷窃者,若偷的是粮食,且为赡养老人,便从轻处罚,令其赔偿后去驿站服役;若偷的是商队财物,便从重惩处,流放漠北。这便是‘法理之外有人情’。”
郭敬之举例具体案例:“去年中都有个青年偷了商队的绸布,经查是为给母亲治病,法官判他赔偿绸布,再去养济院服役三个月,既罚了错,也给了改过机会。”尼古拉听完,分享东正教的“宽恕教义”:“信徒若犯小错,向神父忏悔后,只需做‘善功’便可宽恕,比如救助一人、捐赠粮食;若犯重罪,如杀人、叛国,则需长期忏悔,且不可领受圣餐,这与大元的‘轻重有别’相似。”
他补充道:“正教教义也说‘不可滥用宽恕’,需看犯错者是否真心悔改,这与大元‘看动机断案’的思路一致。”萧虎让郭敬之将“法理人情”与“宽恕善功”的对应点记下:“这一点可写入交流记录,日后商路中若有纠纷,或许能按此原则调解。”
交流渐入尾声,萧虎提议交换实务文书,作为文化互鉴的凭证:“我带来《至元新格》的‘驿站’‘赋役’两篇抄本,还有中都养济院的账簿样本,愿赠予主教与主公,供基辅参考;也希望能得到正教的《礼仪书》选篇与慈善堂记录,带回中都,让中枢了解基辅的文化。”
米哈伊尔当即同意:“我让人将基辅的商路规约也抄一份附上,其中有‘通商诚信’的条款,与大元的商路制度可互补。”尼古拉主教则让神父选取《礼仪书》中“慈善”“秩序”相关的章节,用俄文与蒙文双语抄写,封面题“正教礼仪要义”:“这份抄本赠给萧将军,愿大元与正教在‘善’与‘秩序’上能常相呼应。”
交换文书时,郭敬之仔细核对抄本内容,确保无翻译偏差;孙和则将所有交换的文书编号登记,放入特制的木匣中:“此匣防潮防蛀,可确保文书完好带回中都。”萧虎捧着装有《礼仪书》抄本的木匣,对尼古拉道:“我会将这份抄本呈给中枢,若有机会,愿中都能有懂正教礼仪的人,日后交流更便。”
尼古拉回应:“我也会让基辅的神父学习蒙文,研读《至元新格》,或许将来正教的慈善堂,也能借鉴养济院的管理之法。”
谈及商路中的文化适配,赵全提出具体建议:“大元商队去基辅,可尊重正教礼仪,入教堂时按规矩站位、行礼;基辅商队去中都,也需遵守元廷的驿路登记制度,这样能减少文化冲突。”萧虎补充:“我大元典章中有‘客馆’制度,基辅商队可住中都的‘西馆’,馆内会安排懂俄文的驿卒,协助办理登记、缴税等事务。”
尼古拉主教对此表示支持:“我会告知基辅的信徒与商人,去大元需遵守当地典章,不可因信仰不同而违制。正教也会在教堂张贴‘商路礼仪须知’,提醒商人尊重大元习俗。”米哈伊尔则提议:“可在商路沿线的驿站与教堂设‘交流使者’,由熟悉双方文化的人担任,负责调解纠纷、传递信息,这也是文化共通的实务体现。”
萧虎当即采纳:“我会让中都的商队首领推荐熟悉草原与基辅习俗的人,担任大元一方的使者;也请主公与主教推荐基辅的使者,双方使者定期在伏尔加河沿岸会面,沟通商路中的文化问题。”这一提议得到三方认同,成为此次文化对话的重要成果。
交流中难免涉及文化差异,萧虎主动提及:“我大元有祭天礼仪,每年冬至皇帝会赴天坛祭祀,这与正教的敬神礼仪形式不同,但核心都是‘敬畏’;咱们不必强求形式一致,只需理解彼此的核心诉求,便是包容。”
尼古拉深表赞同:“正教也不反对其他信仰的‘敬畏’之心,只要不违背‘善’与‘秩序’,形式差异无需纠结。比如大元的祭天用牲畜献祭,正教用面饼葡萄酒,虽不同,却都是表达敬意的方式,应当互相尊重。”米哈伊尔也道:“基辅有不同信仰的人,只要遵守市政规约,便可自由生活;大元能包容三教,这份气度值得基辅学习。”
郭敬之在旁记录:“差异包容,核心在‘求同存异’,这是此次交流的重要原则。”萧虎点头:“日后无论典章还是礼仪的交流,都应遵循此原则,不强迫、不贬低,方能长久。”
日落时分,文化交流接近尾声。萧虎起身整理公服,对米哈伊尔与尼古拉道:“此次文化对话,让我看到大元与基辅在治世、信仰上的诸多共通,也感受到双方的包容气度。我会将这些成果带回中都,禀报中枢,希望能推动更多实务合作。”
尼古拉主教握住萧虎的手(按东正教礼仪轻握指尖):“愿神保佑大元与基辅的文化互鉴,愿商路畅通,百姓安稳。萧将军回程一路平安,期待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交流。”米哈伊尔则赠送一匹基辅特产的白马:“此马耐力好,适合长途跋涉,愿将军早日带回中都的好消息。”
萧虎谢过赠礼,让孙和将白马牵入队伍,又对郭敬之道:“将交流记录与交换的文书仔细收好,回程途中再整理一份详细的《基辅文化纪要》,供中枢参考。”郭敬之应声,将木匣紧紧抱在怀中。
离开基辅宫时,夕阳正将宫殿的尖顶染成金色。萧虎回头望去,尼古拉主教仍站在宫门处挥手,心中暗忖:此次西使,不仅达成商路通好,更促成文化对话,这份收获,远超预期。而郭敬之、赵全、孙和跟在身后,也各自想着如何将今日的交流成果,转化为中都与基辅合作的实务基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