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23章:西域驻足
驼铃声穿过戈壁的晨雾,萧虎率领的使团终于抵达别失八里城邦。城门是典型的西域土坯结构,拱门上方雕刻着缠枝纹,两名身着褐色长袍、头戴尖顶帽的守城士兵,正用混杂着蒙古语的当地话盘问往来商旅。“大元使节萧虎,赴基辅通好,在此休整三日。”随从亮出枢密院的鎏金牌符,士兵们立刻躬身放行。
进入城邦,街道两旁的商铺错落有致,土黄色的墙壁上爬满了葡萄藤,商贩们用毡毯铺着货物——有色彩鲜艳的地毯、镶嵌宝石的刀具,还有散发着香气的烤馕。萧虎勒住马,目光扫过街角一座圆顶建筑,顶端的新月标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。“那是当地人的礼拜场所。”向导阿合马低声解释,“别失八里多信真主,每日五次礼拜,届时商铺会暂停营业。”
使团在城邦西侧的驿馆安顿下来。驿馆是砖石结构的院落,院内种着沙枣树,客房的墙壁上挂着羊毛挂毯,绘着草原与绿洲的图案。萧虎坐在客房的木榻上,接过阿合马递来的奶茶,沉声道:“休整期间,你带两人随我熟悉城邦,重点观察当地的宗教习俗,不可遗漏细节——论道时若冒犯对方,恐影响通好大事。”
次日清晨,萧虎便带着阿合马与两名亲卫上街。刚走到市集,就听到一阵诵经声从圆顶建筑传来,商贩们纷纷放下手中的活计,面向西方跪下礼拜。萧虎驻足远观,见他们双手抚胸、鞠躬、叩首,动作整齐划一,便问阿合马:“他们每日都如此?”“回大人,每日晨、晌、晡、昏、宵五次,从不间断。”阿合马答道,“当地官员说,这是‘顺从真主’的功课。”
萧虎默默记下,又走到一家售卖宗教典籍的商铺。铺主是个留着长beard的老者,见萧虎穿着中原样式的锦袍,便用生硬的汉话问:“客人要买《古兰经》吗?”萧虎摇了摇头,指着典籍上的文字:“这些字怎么读?讲的是什么?”老者耐心解释:“这是阿拉伯文,讲的是真主的教诲,教人行善、诚实。”萧虎点点头,没有多问,却让亲卫悄悄记下商铺的位置——他打算后续再来深入了解。
休整第二日,萧虎特意选在非礼拜时间,前往市集旁的圆顶礼拜寺。寺门是铜制的,雕刻着复杂的几何图案,门口站着一位身着白色长袍的阿訇,见萧虎一行到来,主动上前询问来意。“我是大元使节,路过此地,想了解贵教的习俗,并无他意。”萧虎语气平和,递上一块随身携带的玉佩作为见面礼。
阿訇接过玉佩,见上面刻着草原常见的狼图腾(符合蒙古贵族配饰习惯),眼中闪过一丝认同,便侧身引路:“请随我来,但需遵守寺内规矩——不可喧哗,不可触碰圣物,需脱鞋进入大殿。”萧虎依言脱下靴子,赤脚踩在铺着羊毛地毯的地面上,殿内光线昏暗,中央悬挂着一盏铜制吊灯,墙壁上用阿拉伯文书写着经文。
阿訇指着大殿西侧的壁龛:“那是‘米哈拉布’,朝向麦加的方向,我们礼拜时便面向那里。”他又指向殿角的经书架:“那些是手抄的《古兰经》,每本都由专人抄写,耗时数月甚至数年。”萧虎走近书架,见经文书写工整,字迹如同花纹,便问:“普通人能读懂这些文字吗?”“需专门学习,”阿訇答道,“寺里设有学堂,孩童们会来学习经文与阿拉伯文。”
离开礼拜寺时,恰好遇到一群孩童放学,他们穿着统一的蓝色长袍,手里拿着木质的经文板。萧虎叫住一个年纪稍大的孩子,问他:“你学这些是为了什么?”孩子仰起头,用当地话答道:“为了理解真主的教诲,成为好人。”阿合马在旁翻译后,萧虎微微一笑,从行囊里取出几块中原的糖块递给孩子,看着他们欢快跑开的背影,若有所思。
回到驿馆,萧虎让亲卫整理今日的观察记录:“礼拜寺的布局、礼拜的流程、宗教教育的方式,都要写清楚。”他坐在案前,手指轻轻敲击桌面——金帐汗国的属臣多信仰伊斯兰教,了解这些习俗,能在论道时避免冒犯,甚至找到共同话题,比如“行善”“诚实”等教义,可与大元的“以儒治国”理念相呼应。
别失八里的市集是宗教交融的缩影。萧虎在休整的第三日,特意花了整整一个上午在市集观察。街角的烤馕摊旁,一位戴白色头巾的穆斯林妇女,正与一位穿藏青色僧袍的佛教僧人交易——妇女用馕换僧人的酥油,两人虽语言不通,却通过手势友好交流。
“这里的佛教徒多是从东面来的商人或僧侣。”阿合马指着不远处的一座小佛寺,“寺里供奉着释迦牟尼像,香火虽不如礼拜寺旺盛,却也有不少信徒。”萧虎走进佛寺,寺内不大,只有一尊泥塑的佛像,一位老僧正在蒲团上打坐。见萧虎进来,老僧睁开眼,双手合十:“施主从远方来?”
“我是大元使节,途经此地。”萧虎也双手合十回礼,“请问大师,这里的佛教徒与穆斯林相处得如何?”老僧微微一笑:“此处百姓信奉不同,却都守‘和气生财’的道理,市集上从不因宗教争执,节庆时还会互相送礼。”萧虎点头:“大师说得是,若人人都能如此,天下便少了许多纷争。”
在市集的另一侧,萧虎看到一群人围在一起,中间是一位说书人,正用当地话讲述着宗教故事——既有伊斯兰教的先知传说,也有佛教的因果报应。听众中有穆斯林,也有佛教徒,不时发出阵阵喝彩。萧虎驻足听了片刻,发现说书人在讲述时,有意淡化宗教差异,强调“善有善报、恶有恶报”的共同道理。
离开市集前,萧虎买了一幅当地的地毯,上面同时绣着新月图案与莲花图案——这是宗教交融的直观体现。他对阿合马道:“把这幅地毯带上,论道时若谈及宗教和谐,便可拿它作为例子,说明大元对各宗教一视同仁的态度。”阿合马连忙接过地毯,小心地卷好放入行囊。
休整期间,别失八里的城邦长官帖木儿特意来驿馆拜访萧虎。帖木儿是当地贵族,身着绣金的长袍,腰间系着玉带,见了萧虎便行蒙古式的鞠躬礼:“久闻萧大人是大元名将,今日得见,荣幸之至。”萧虎起身回礼:“帖木儿长官客气,此次途经贵地,多有打扰。”
宾主落座后,侍女端上了当地的特色美食——手抓羊肉、烤包子与葡萄汁。帖木儿举杯道:“请大人品尝,这些都是按草原习俗准备的,虽不如中原精致,却也有一番风味。”萧虎尝了一口烤包子,外皮酥脆,内馅是羊肉与洋葱,味道浓郁,便赞道:“味道甚好,比我在漠北吃的更有特色。”
酒过三巡,萧虎转入正题:“帖木儿长官,我此次赴基辅通好,需与金帐汗国的属臣论道,想请教贵地的宗教管理之法——如何让不同信仰的百姓和睦相处?”帖木儿放下酒杯,正色道:“其实不难,只需做到两点:一是尊重各教习俗,不强迫改变信仰;二是用律法规范行为,无论何种信仰,违法者均受惩处。”
他举例道:“去年有个穆斯林商人诬告佛教徒偷东西,我查明真相后,不仅罚了商人的款,还让他向佛教徒道歉。从此,市集上再无此类事情。”萧虎点头:“此法甚妥,大元在中原也是如此——儒、释、道并存,皆受律法保护。”帖木儿笑道:“大人若在论道时提及此法,金帐汗国的属臣定会认同,他们最看重‘公正’二字。”
临别时,帖木儿送给萧虎一本《西域习俗录》,上面详细记载了西域各宗教的节日、禁忌与礼仪。“大人带上这个,论道时便不会因不懂习俗而失礼。”帖木儿道。萧虎接过册子,郑重道谢:“这份礼物胜过金银,我定妥善保管,日后若有机会,定当回报。”
萧虎在别失八里休整的第四日,恰好赶上当地的伊斯兰教节日“开斋节”筹备期。市集上的商贩们都在忙碌——有的在制作节日特有的甜点“哈尔瓦”,有的在缝制新的礼拜长袍,还有的在打扫礼拜寺周围的街道。
萧虎跟着阿合马来到礼拜寺附近,见一群志愿者正在搭建临时的棚子,准备在节日当天向贫困百姓分发食物。“开斋节是穆斯林最重要的节日,”阿合马解释,“节前一个月是斋月,白天禁食禁水,日落后方可进食;节日当天,人们会先去礼拜寺祈祷,然后走亲访友,向贫困者施舍。”
萧虎走到棚子旁,见一位老者正在指挥年轻人摆放面粉与羊肉。他上前问道:“老人家,每年都要准备这些吗?”老者点点头:“这是‘天课’的一部分,每个有能力的穆斯林都要施舍,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。”萧虎又问:“非穆斯林的贫困者也能领取吗?”老者笑道:“当然,真主教导我们要善待所有人,不分信仰。”
在市集的另一处,萧虎看到几位佛教徒商贩也在为节日做准备——他们特意制作了符合穆斯林饮食禁忌的甜点,打算在节日当天送给穆斯林邻居。“我们虽不信真主,却尊重他们的节日。”一位商贩对萧虎道,“节日当天,他们也会来买我们的佛教饰品,互相祝福。”
萧虎让亲卫将这些场景一一记录下来,心中对论道的思路愈发清晰:可以从“宗教节日中的互助”切入,强调大元“兼容并包”的治国理念,说明不同信仰的百姓都能在中枢的统辖下和睦相处,这正是金帐汗国属臣所期望的稳定局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