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了更深入了解教义,萧虎在休整的第五日,再次拜访了礼拜寺的阿訇,同时也邀请了佛寺的老僧一同前来驿馆交流。阿訇与老僧虽信仰不同,却早已相识,见面后互相问候,气氛融洽。
萧虎先开口:“今日请两位前来,是想请教贵教关于‘治理’的看法——如何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?”阿訇率先答道:“伊斯兰教认为,统治者需公正、仁慈,保护百姓的生命与财产,尊重宗教信仰,这样百姓才会顺从。”老僧接着道:“佛教则认为,统治者需‘仁政’,减少赋税,体恤民情,让百姓有饭吃、有衣穿,自然会安居乐业。”
萧虎点头:“两位的看法虽源于不同教义,却都强调‘仁政’与‘公正’,这与大元的治国理念不谋而合。”他举例道:“大元在中原减免苛捐杂税,设立常平仓应对灾荒;在草原尊重部落习俗,不强迫改变生活方式,正是为了让百姓安居乐业。”阿訇与老僧都表示认同,认为“无论何种治理,百姓福祉都是根本”。
交流中,萧虎有意避开敏感的宗教分歧,只谈共同的价值观。当阿訇提到“真主是唯一的主宰”时,他没有反驳,而是转而说:“无论信仰如何,只要百姓能遵守律法、和睦相处,便是好事。”老僧也附和:“佛说‘众生平等’,不同信仰的人都是众生,本就该互相尊重。”
此次交流持续了近两个时辰,临别时,阿訇送给萧虎一本阿拉伯文的《古兰经》选译,老僧则赠送了一串佛珠。萧虎收下礼物,对两人道:“今日的交流让我受益匪浅,论道时我定会提及两位的观点,让金帐汗国的属臣了解西域的宗教和谐之道。”
休整的最后一日,萧虎闭门不出,在驿馆整理连日来的观察记录。案上摊着《西域习俗录》、亲卫的观察笔记、阿訇与老僧赠送的典籍,还有他自己画的礼拜寺与佛寺布局草图。
他先将宗教习俗分为“礼仪禁忌”“节日庆典”“教义核心”三类:礼仪禁忌包括礼拜时的朝向、脱鞋入寺、饮食禁忌(不食猪肉、不饮酒);节日庆典重点记录了开斋节的流程与施舍传统;教义核心则提炼出“公正”“行善”“诚实”等与大元治国理念相通的内容。
接着,他又整理出“论道切入点”:以别失八里的宗教和谐为例,说明大元“兼容并包”的政策;引用阿訇与老僧关于“仁政”的观点,强调大元与金帐汗国在治理目标上的一致性;用市集上的宗教交融场景,证明不同信仰的百姓可以和平共处,无需因宗教差异产生冲突。
整理完毕后,萧虎叫来核心随从,召开小型会议。他将整理好的材料分发给众人:“这些是我连日来的观察成果,你们每人都要熟悉,论道时若我提及相关内容,你们需能及时补充细节。”他特别叮嘱负责文书的随从:“将别失八里的宗教管理案例整理成简报,论道时可作为实证,增强说服力。”
随从们散去后,萧虎独自坐在案前,望着窗外的沙枣树。他拿起阿訇赠送的《古兰经》选译,虽看不懂阿拉伯文,却能感受到字里行间的庄重。他知道,此次西域驻足的观察,不仅为论道做了充分准备,更让他明白了“尊重差异、寻求共识”的重要性——这或许正是大元与金帐汗国通好的关键。
就在萧虎准备出发的前一日,使团中一名年轻随从因不懂当地习俗,无意中冒犯了穆斯林百姓。这名随从在市集上想买猪肉,却不知当地穆斯林不食猪肉,且忌讳提及,被商贩厉声斥责,周围很快聚集了不少围观的百姓,场面有些紧张。
萧虎得知消息后,立刻赶到市集。他先向商贩诚恳道歉:“我的随从不懂贵地习俗,言语冒犯,我在此向你赔罪。”说着,他让随从向商贩鞠躬道歉,并赔偿了双倍的钱。接着,他对围观的百姓道:“大元尊重各教习俗,此次是随从失言,我已严加训斥,日后定当约束手下,绝不再犯。”
此时,帖木儿长官也闻讯赶来,见萧虎已妥善处理,便帮着解围:“萧大人向来尊重我们的习俗,此次只是误会,大家散了吧。”围观百姓见长官发话,又看萧虎态度诚恳,便渐渐散去。商贩也接受了道歉,对萧虎道:“大人如此通情达理,我们不会计较。”
回到驿馆,萧虎严厉训斥了那名随从:“临行前我再三叮嘱要尊重当地习俗,你为何不当回事?若因此引发冲突,影响通好大事,你担得起责任吗?”随从低头认错:“属下知错,日后定当牢记大人教诲,不敢再犯。”
此事虽已解决,却让萧虎更加警惕。他立刻召集所有随从,再次强调:“抵达金帐汗国后,若不懂当地习俗,宁可沉默,不可妄言;饮食、言行都要谨慎,若有不确定之处,及时向阿合马或我请示。”他还让阿合马现场演示了一些基本的伊斯兰教礼仪,如问候语、礼拜时的回避方式等,确保随从们都能掌握。
根据别失八里的观察,萧虎特意调整了赴基辅的礼品清单,增加了不少体现宗教和谐与文化交融的物品。他让随从将从市集上买的“新月莲花地毯”包装好,作为送给金帐汗国属臣的主礼之一——地毯上的两种宗教符号,象征着“不同信仰共生”。
此外,他还准备了中原的儒家典籍《论语》(选译了“仁”“礼”相关章节,用蒙古文与阿拉伯文书写)、佛教的念珠(选用上等菩提子,不刻宗教符号,适合各信仰人士佩戴),以及西域的特产葡萄干、杏仁等——这些礼品既体现了大元的文化特色,又尊重了金帐汗国的宗教背景。
在准备礼品时,萧虎特意让阿合马检查是否有冒犯宗教禁忌的物品。阿合马逐一查看后,指着一件绣有龙纹的锦袍道:“龙纹在当地虽不忌讳,但属臣见了可能会觉得过于张扬,不如换成绣有云纹的锦袍,更显谦逊。”萧虎采纳了他的建议,让随从立刻更换。
他还特意准备了几份“别失八里见闻”简报,打印(此处应为“抄写”,符合古代背景)在精制的羊皮纸上,附在礼品中。简报中详细描述了别失八里的宗教和谐场景、城邦管理方法,以及当地百姓对大元的友好态度,用实证证明大元的“兼容并包”并非空谈。
准备完毕后,萧虎看着整齐摆放的礼品,对随从道:“这些礼品不仅是礼物,更是大元态度的体现——我们尊重金帐汗国的信仰与习俗,也希望对方能理解大元的治国理念。论道时,可结合礼品中的物品,让对方更直观地感受到我们的诚意。”
休整结束的清晨,别失八里的城门刚打开,萧虎的使团便整装出发。帖木儿长官亲自来送行,赠送了一批干粮与水囊:“前路遥远,这些东西或许能帮上忙。祝大人一路顺风,通好成功。”萧虎翻身下马,与帖木儿紧紧握手:“多谢长官连日来的照顾,此次驻足让我受益匪浅,若有机会,定当回报。”
使团的驼队缓缓驶出城门,萧虎回头望去,别失八里的圆顶礼拜寺与小佛寺在晨雾中若隐若现,市集上已开始热闹起来,商贩的叫卖声、孩童的嬉笑声渐渐远去。他勒住马,对身旁的阿合马道:“此次西域驻足,虽耽误了几日行程,却为论道做了充分准备,值得。”
阿合马点头:“大人说得是,别失八里的宗教和谐案例,比任何言辞都有说服力。金帐汗国的属臣见了,定会明白大元的诚意。”萧虎微微一笑,从行囊中取出《西域习俗录》,再次翻看——上面的每一条记录,都是他连日来的心血,也是通好成功的希望。
驼铃声再次响起,使团向着西方前进,穿过戈壁,向着基辅的方向驶去。萧虎坐在驼背上,望着无垠的草原与天空,心中充满了信心。他知道,此次论道不仅关乎大元与金帐汗国的通好,更关乎草原与西域的稳定——而他在别失八里的观察与准备,定能助他达成目标。
夕阳西下时,使团抵达一处驿站休整。萧虎坐在驿站的篝火旁,看着跳动的火焰,想起了在别失八里市集上看到的场景——不同信仰的百姓和睦相处,互相帮助。他喃喃自语:“若天下都能如此,便再无纷争了。”身旁的亲卫听到后,问道:“大人,您说什么?”萧虎摇摇头,笑道:“没什么,早点休息,明日还要赶路。”篝火映照下,他的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,仿佛已看到了论道成功的曙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