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15章 关键决战(2 / 2)

然而,他不知道的是,张焕早已将“巡阅计划”透露给忽必烈。忽必烈当即让李谦核清粮草库存,确保“账实相符”;让张达核对士兵名册,驱逐三名临时雇佣的“帮厨”(避免被误认虚增);让吴坚暗中告知西城卫副统领赵成“若敢刻意找茬,必如实上报陛下”。

次日清晨,萧虎的巡阅队进驻北城卫。孙和带着人直奔粮库,翻查账册时,李谦亲手递上“每日消耗记录”“入库验收单”“盘点清单”,每一页都有粮吏、监察官的签字。“孙统领,北城卫粮库现存麦米两千石、糙米一千五百石,与账册完全一致,可随时盘点称重。”李谦从容道。

孙和让人随机抽取十袋麦米称重,均是足斤足两,又查看粮囤刻痕,与入库记录吻合,无丝毫私存痕迹。他不死心,又去士兵营房核查名册,张达带着他逐房点验,士兵们均能报出自己的编号、籍贯、入伍时间,无一人冒名顶替。“孙统领,若仍有疑虑,可抽查士兵的训练科目,他们均能演示。”张达语气平淡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底气。

与此同时,赵成在西城卫的巡阅也毫无收获——吴坚早已将防务记录整理妥当,巡逻日志、训练考核、武器保养均合规,甚至主动提出“请赵统领抽查士兵的骑射技艺”,赵成只能尴尬作罢。

巡阅队返回枢密院后,孙和与赵成如实汇报“三卫实务合规,无违规之处”。萧虎看着巡阅报告,将其狠狠摔在案上:“忽必烈做事竟如此滴水不漏!”他明白,这一次,自己再无翻盘的可能。

巡阅风波平息后,忽必烈在北城卫校场召开三卫将领会议。校场上,千余名士兵列阵整齐,玄铁铠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,旗帜上的“元”字随风飘扬。忽必烈站在高台上,手持半符,高声道:“陛下信任,保留半符;诸将支持,实务有成。但本统领今日要说的是——半符不是私器,是护中都、保百姓的责任!日后凡调兵、训练、粮草,均需按章办事,接受双监,若有违者,军法处置!”

将领们齐声应和:“遵大汗令!”李谦出列道:“末将愿以粮库担保,绝不克扣、私存粮草,若有违背,甘受惩处!”张达、吴坚等也纷纷表态,愿严守规制,效忠防务。

会后,忽必烈单独留下吴坚:“西城卫虽暂不归我统管,但你我协同训练多日,实务默契已生。日后若有防务需求,还望你能以大局为重,协同作战。”吴坚躬身道:“大汗治军务实,将士信服,末将定当配合,绝无二话。”

此时的三卫,已不再是各自为战的松散力量,而是在忽必烈的整合下,形成了以“实务为基、规制为纲”的凝聚体,这股力量,连萧虎也再难撼动。

萧虎的势力在巡阅失败后日渐消解。先是兵部郎中见他失势,主动疏远,不再传递禁军消息;接着,南城卫统领孙和因“巡阅无获”被他斥责,心生不满,转而与李谦建立粮草协同关系,暗中向忽必烈示好;甚至白虎堂的暗卫,也因长期监控无果,士气低落,赵安虽仍效忠,却也无力回天。

一日,萧虎在枢密院召见赵安:“白虎堂暗卫撤吧,再监控下去,也只是徒劳。”赵安躬身道:“将军,难道就这么放弃了?”萧虎苦笑:“忽必烈有实绩、有民心、有双监庇护,陛下信任,我若再纠缠,恐落个‘不顾防务、刻意掣肘’的罪名。”他取出白虎堂的统领印信,放在案上,“明日你将印信交给张焕,白虎堂并入枢密院军司,不再设单独暗卫。”

赵安接过印信,心中五味杂陈——那个曾经掌控禁军监控、威慑宗室的白虎堂,终究还是退出了中都的权力舞台。萧虎望着窗外的落叶,眼中满是落寞——他守了一辈子的规制,最终还是败给了“实务与民心”。

中都的中枢格局,在半符风波后彻底定型。忽必烈以三卫统领身份,掌控禁军主力,受张焕(枢密院)与王恪(御史台)双监,却因实绩显着,实际权力远超规制;耶律楚材仍居中调停,维持中枢平衡;李御史则以监察为要,确保权力不被滥用;萧虎虽仍任枢密院主官,却只负责粮草统筹、地方卫所调度等边缘事务,再无染指禁军主力的可能。

皇帝对这一格局颇为满意——既有人掌控实务、稳定防务,又有双监与调停机制制衡,避免权力独大。他在一次宗室会议上道:“忽必烈统兵有术,合规务实,中都防务交给他,朕放心。但你们宗室也需监督,不可与他结党,若有异动,朕必不饶。”脱脱等宗室连忙应下,承诺以“防务为重”,不涉私党。

此时的忽必烈,已不再是初接半符时的宗室统领,而是中都禁军的实际掌控者,但他并未骄傲自满——每日仍亲自查看训练、核查粮草,每月按时提交半符使用明细,严守双监制度,用实务行动证明“权力不滥用”。

半符决战的余波渐渐平息,中都迎来了难得的安稳。北驿路的商旅络绎不绝,商队首领们谈及禁军,无不称赞“巡逻及时、护商得力”;宗室牧地再无袭扰,脱脱派人送来的“谢礼”——两匹蒙古良马,被忽必烈转赠给了三卫的优秀士兵,以示激励。

王府书房内,刘秉忠看着《中都防务月报》,对忽必烈道:“大汗,如今三卫稳固,中枢支持,可考虑推进‘禁军标准化训练’,将咱们的实务经验推广到地方卫所,进一步扩大影响力。”忽必烈摇头:“不急。眼下首要任务是巩固实绩,待明年春季漠南防务稳定后,再议推广之事。张焕与王恪的双监不可轻慢,每一份文书都需严谨,不可给人留下把柄。”

此时的萧虎,已将重心转向地方卫所的粮草统筹,他在巡查江南漕粮时,发现地方卫所的粮草浪费严重,便借鉴忽必烈的“粮库防潮法”“消耗核算制”,加以推广,竟也取得了不错的成效。消息传到中都,忽必烈道:“萧将军若早以实务为重,何至于此。”

中都的夕阳洒在枢密院与王府的屋顶上,权力的博弈虽暂告一段落,实务的推进却永不停歇。忽必烈站在书房窗前,望着远处的卫所炊烟,心中清楚——这场关键决战的胜利,不是终点,而是守护中都安稳、推进实务治军的新起点。而这一切,都始于那枚被他紧握的半符,始于“合规务实、民心所向”的根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