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15章 关键决战(1 / 2)

1115章:关键决战

枢密院案头的鎏金半符,静静卧在朱红锦盒中。萧虎指尖抚过符上“兵权之印”的刻纹,目光凝重如霜。这半符与忽必烈所持的另一半合契,方可调动中都禁军主力,自忽必烈统管三卫后,半符的实际控制权已渐渐旁落——上月他查阅调兵记录,发现忽必烈三次小规模调动(均未超百人)均未提前报备,只事后补签文书,这成了他收回半符的绝佳由头。

“拟一份《收回半符疏》。”萧虎对军司郎中道,“就说‘半符使用屡违规制,未按预批流程,恐生兵权旁落之患’,附那三次补签的调兵文书为证。明日早朝,我亲自呈给陛下。”军司郎中领命时,瞥见萧虎案旁还放着一份《宗室动向密报》——上面写着“脱脱等宗室近日频繁出入王府”,显然,他早已察觉忽必烈的势力渗透,收回半符是最后的制衡手段。

消息很快通过张焕传到王府。忽必烈正在翻看《三卫防务实绩册》,听闻此事,猛地将册子按在案上,指节发白:“半符是兵权根本,萧虎这是要釜底抽薪。”刘秉忠却较冷静:“他虽有补签文书为证,却难掩咱们的实务成效。当务之急是整理‘合规调动记录’与‘防务实绩’,明日早朝若陛下问及,方能从容应对。”

李谦立刻抱来近半年的调兵档案,逐一标注“紧急防务”“宗室支援”等合规理由;张达则连夜请来三名商队首领,写下“禁军护商有功”的证词;脱脱也派人送来宗室联名的《保忽必烈疏》,称“其统兵务实,护牧地安稳”。夜色渐深,王府书房的烛火亮至天明,实绩证据堆满了半张案桌。

大明宫的晨钟刚响过三下,文武百官已列立丹墀两侧。萧虎身着紫色公服,手捧锦盒,率先出列:“陛下,中都禁军半符持有者忽必烈,近半年三次调兵未按预批流程,虽事后补签,却已违军制。半符乃兵权之基,若纵容违规,恐致尾大不掉,请陛下收回半符,归枢密院统一掌管。”

锦盒被呈至龙案前,皇帝翻开疏文与附证,眉头微蹙,望向列在武将班首的忽必烈:“忽必烈,萧卿所言是否属实?你可有话说?”

忽必烈出列躬身,声音沉稳有力:“陛下,臣确有三次补签调兵记录,但均为紧急防务——第一次是东驿路盗匪突袭,若等预批,商队恐遭劫掠;第二次是漠南宗室牧地遇袭,臣应脱脱所请支援,迟则有失宗室信任;第三次是北驿路塌方,臣调兵抢修,保障粮道畅通。臣这里有当时的报案记录、宗室求援信、粮道抢修清单,均可佐证合规。”

他挥手示意,李谦与张达捧着实绩册上前,一一呈给内侍。皇帝翻看册中详实的日期、证人、处置结果,神色稍缓。耶律楚材适时出列:“陛下,忽必烈三次调兵均事出有因,且事后补全手续,未酿失误。半符关乎禁军调度效率,若贸然收回,恐影响中都防务。”

萧虎见皇帝意动,立刻反驳:“耶律大人此言差矣!军制之所以为军制,在于‘令行禁止’,若人人以‘紧急’为由违制,规制将成一纸空文。去年周泰擅调士兵修私宅,正是借‘训练’之名,可见违制之害。忽必烈虽暂无私弊,却开了‘后补批’的先例,日后难免有人效仿,届时兵权失控,悔之晚矣!”

这番话戳中了皇帝对“兵权旁落”的顾虑,龙颜微沉:“萧卿所言亦有道理。军制不可废,但若拘泥于规制而误实务,亦非良策。”

李御史此时出列,手持《御史台监察记录》:“陛下,臣有本奏。御史台近半年抽查忽必烈所统三卫,发现其‘补批调兵’均有实效——东驿路盗匪因及时调动减少五成,宗室牧地未再受袭,粮道畅通无阻;且三卫无虚增兵力、无克扣粮草,训练达标率居禁军之首。可见其虽有‘后补批’之形,却无‘违制之实’,反显实务灵活。”

他将监察记录递上,上面附着士兵考勤、粮草消耗、商队感谢信等佐证。皇帝翻阅时,丹墀下的宗室官员纷纷附议:“陛下,忽必烈护我等牧地有功,若收回半符,恐难再及时支援!”武将班中,吴坚等卫所将领也道:“其统兵严明,将士信服,防务成效显着,请陛下三思!”

早朝议而未决,皇帝传旨“忽必烈、萧虎、耶律楚材、李御史入御书房议事”。御书房内,檀香袅袅,皇帝指着案上的实绩册与疏文:“朕看了这些,仍有疑虑——半符既需规制约束,又需实务灵活,如何平衡?”

萧虎坚持:“当收回半符,凡调兵均需枢密院预批,哪怕紧急情况,也需陛下口谕,方可调动,绝无例外。”忽必烈则道:“陛下,中都防务瞬息万变,若事事需预批或口谕,恐延误战机。臣请保留半符,但承诺‘紧急调兵后一日内补批’‘每月提交半符使用明细’‘接受御史台专项监察’,既保规制,又保实务。”

耶律楚材居中调停:“陛下可设‘半符双监’——忽必烈持符调兵,张焕作为枢密院专员、王恪作为御史台监察官,共同监督使用,调兵文书需三人联签,方可生效。这样既防忽必烈独断,又免萧虎掣肘。”

皇帝沉吟良久,目光落在《三卫防务实绩册》中“盗匪减少七成”“商旅税收增四成”的记录上,终是道:“忽必烈治军有实绩,民心、军心皆向之,收回半符恐生动荡。就依耶律楚材所议,设双监,保留半符,但需严格执行补批与监察制度,若有违规,朕必严惩不贷!”

御书房议事结束,萧虎走出宫门时,脸色阴沉如墨。他知道,保留半符意味着自己彻底失去了对禁军主力的掌控,但他并未放弃——早朝前列席的旧部、兵部郎中已按他的吩咐,暗中联络南城卫、西城卫的亲信将领,准备以“枢密院巡阅”之名,核查三卫的兵力与粮草,试图抓忽必烈的把柄。

“将军,已联络好南城卫统领孙和、西城卫副统领赵成,明日便以‘巡阅实务’为由进驻三卫。”兵部郎中低声道,“重点查‘虚增兵力’‘粮草私存’,若能找到证据,便可再次弹劾,逼陛下收回半符。”

萧虎点头:“切记不可声张,只说是常规巡阅,避免忽必烈警觉。若查到证据,立刻报给朕,不必请示。”他心中仍存侥幸——忽必烈虽有实绩,但若在粮草或兵力上有疏漏,便是翻盘的机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