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13章 监督失效(2 / 2)

萧虎渐渐察觉到监控体系的失效——他曾故意让西城卫统领吴坚“违规”调动十人,测试暗卫是否能察觉,结果《暗卫监控日报》中只字未提。直到他派人去西城卫核实,才发现此次调动。萧虎震怒,立刻召回赵安,重新整顿白虎堂。

赵安返回中都后,发现王信的松懈与暗卫的敷衍,当即撤了王信的副统领之职,换上自己的亲信李三。李三上任后,恢复了严苛的监控流程,重新培训暗卫,试图弥补漏洞。然而,此时的暗卫队伍已人心涣散——新手抱怨训练严苛、待遇低下,老兵则因频繁调动心生不满,许多人不愿再卖命。

更糟的是,忽必烈早已通过李谦,暗中拉拢了两名被安插进禁军的暗卫——伙夫阿福与马夫巴特尔。两人每月能收到李谦送来的“补贴”,负责向忽必烈传递暗卫的监控重点与轮岗时间。每当李三安排暗卫盯梢,忽必烈总能提前知晓,要么避开,要么故意谈论合规实务,让暗卫无获。

李三折腾了半个月,监控仍毫无进展,反而因频繁更换暗卫值守点,导致出现更多监控盲区。萧虎看着依旧简略的日报,心中涌起一股无力感——他意识到,白虎堂的暗卫体系,已不再是他掌控禁军的可靠工具。

就在萧虎试图整顿暗卫时,漠南宗室突然联名上奏,称“边境盗匪虽减,但仍需暗卫协助建立预警体系”,请求中枢再抽调十名暗卫前往边境。奏疏中,脱脱特意提到“赵安统领经验丰富,若能让他继续留在边境,定能早日建成预警体系”。

忽必烈在中枢立刻响应:“宗室所请合理,预警体系建成后,可长期保障边境安稳,减少禁军支援频次,符合实务需求。”耶律楚材与李御史也纷纷支持,萧虎陷入孤立——若驳回,恐失宗室之心;若同意,白虎堂仅剩二十名暗卫,且多是新手,监控能力将彻底丧失。

权衡再三,萧虎只能同意再抽调十名暗卫,同时让赵安继续留任边境。临行前,赵安忧心忡忡地对萧虎道:“将军,中都监控空虚,忽必烈若有异动,咱们毫无察觉,恐生大患!”萧虎拍了拍他的肩,语气沉重:“我何尝不知?但宗室施压,中枢支持,我也是无奈。你在边境尽快建成预警体系,早日返回,或许还能挽回。”

此次调岗后,白虎堂仅剩二十名暗卫,且多是入伍不足半年的新手,由李三勉强带领。他们连禁军的基本编制都弄不清,更别说监控忽必烈的权谋动向——暗卫递上的日报,常出现“北城卫调动人数不符”“将领姓名写错”等低级错误,萧虎看后,只能无奈地将日报扔在案上。

监控的彻底失效,让忽必烈得以放开手脚推进实务布局。他先是将两卫的训练标准统一升级——增加夜间巡逻、野外生存等科目,提升士兵战力;再将粮库合并管理,由李谦统一调度,减少浪费;随后,又与脱脱达成“宗室禁军联合预警”协议,宗室牧地的哨兵与禁军岗哨互通信息,形成覆盖中都周边的防御网。

这些举措,均未提前告知萧虎,直到实务成效显现——禁军训练达标率提升至九成八,粮草消耗减少一成,边境预警体系建成后未再发生盗匪袭扰,地方官与宗室纷纷上奏称赞,萧虎才知晓。他派人去核实,却因暗卫监控失效,无法得知这些举措的具体推进过程,更抓不到任何违规把柄。

一次,忽必烈以“联合预警需要”为由,调派东城卫一百人驻守宗室牧地,按规制需枢密院预批,他却先调动后补批,理由是“紧急防务”。萧虎得知后,虽不满却无法反驳——补批文书合规,且有宗室的防务需求证明,若追责,反而会被指责“阻碍实务”。

更让萧虎焦虑的是,他无法再掌握忽必烈与将领的私下往来。有传言说忽必烈已拉拢西城卫统领吴坚,但暗卫无法核实;还有消息称李谦在粮库为忽必烈私存粮草,却也无证据。萧虎如同被蒙住了眼睛,只能被动应对忽必烈的每一步布局。

萧虎不甘心失去监控权,试图建立新的监控体系——他从枢密院抽调五名亲信,扮作文书,混入两卫衙署,负责“整理实务档案”,实则暗中收集信息。然而,这些亲信不懂暗卫的盯梢技巧,很快便被李谦察觉。

李谦没有直接揭穿,而是故意给他们提供虚假档案——比如将训练时间写错、粮草消耗夸大,让他们递回错误信息。萧虎根据这些信息做出的判断,屡屡出错——比如他以为北城卫粮草不足,提议调拨,却发现粮库充盈,闹了笑话。

萧虎又试图联系被调往边境的暗卫,让他们暗中传回中都信息,但赵安在边境事务繁忙,暗卫们自顾不暇,且忽必烈早已让张焕打过招呼“边境暗卫不可干预中都实务”,萧虎的联系石沉大海。

最终,萧虎的挣扎以失败告终。他在枢密院的议事会上,不得不承认:“白虎堂暗卫因支援边境,中都监控暂时弱化,需待边境事务结束,方可恢复。”忽必烈适时提议:“既然监控弱化,不如暂时加强‘实务报备’——禁军的调动、训练、粮草等事务,需每日向枢密院提交详细记录,确保合规,这样既能替代部分监控功能,又能提升实务透明度。”

这一提议得到多数官员支持,萧虎只能同意。而“实务报备”的执行权掌握在李谦手中,他提交的记录永远合规详实,萧虎依旧无法掌握真实情况——监控失效的缺口,彻底无法弥补。

监控体系的崩塌,让中都的权力天平彻底向忽必烈倾斜。他不仅掌控着东城卫、北城卫的统领权,还通过实务合作拉拢了西城卫吴坚、宗室脱脱等力量,中枢官员中,耶律楚材、李御史也多认可他的实务能力,萧虎的影响力日渐式微。

一日,枢密院讨论“中都禁军扩编”事宜,忽必烈提议扩编两百人,用于加强边境预警,理由是“宗室牧地扩大,防御需求增加”。萧虎想反对,却因缺乏监控,无法证明“扩编无必要”,且宗室与多数官员支持,只能批准。

会后,萧虎独自坐在议事厅,看着案上的《暗卫监控日报》——上面依旧是简略的合规信息,却再也无法给他带来安全感。他意识到,自己失去的不仅是暗卫的监控权,更是对中都禁军的实际掌控力。而忽必烈,已从当初那个需要借宗室势力的宗室统领,成长为能左右中枢决策的实权人物。

此时的王府,忽必烈正与刘秉忠、张焕规划下一步布局:“监控失效只是开始,下一步要推动‘禁军统一调度’,将南城卫、西城卫也纳入整合,彻底掌控中都禁军。”刘秉忠道:“萧虎虽失监控,但仍有枢密院的调兵权,不可操之过急。可借‘边境预警升级’为由,提议四卫协同训练,逐步实现统一调度。”

忽必烈点头,目光望向窗外的中都城墙——那里曾是萧虎权力的象征,如今,却即将成为他掌控兵权的新起点。而白虎堂的暗卫们,依旧在记录着合规的实务信息,却再也无法阻止权力的转移。这场围绕监控权的博弈,最终以萧虎的失败告终,也为中都禁军的彻底易主,埋下了最后的伏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