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13章 监督失效(1 / 2)

1113章:监督失效

枢密院西侧的白虎堂,是中都禁军暗卫的值守之地。堂内光线昏暗,墙上挂满了中都卫所的舆图,十几名暗卫正伏在案上,用炭笔记录着从各卫所传回的监控信息——“北城卫辰时训练,士兵出勤率九成五”“东城卫午时巡逻,路线与昨日一致”“忽必烈大汗巳时去粮库核查粮草,停留两刻钟”。

赵安作为白虎堂统领,每日辰时都会汇总这些信息,整理成《暗卫监控日报》,呈给萧虎。此刻,他正拿着刚拟好的日报,指尖划过“忽必烈与李谦在粮库讨论粮草调度”的字样,眉头微蹙——近一个月,忽必烈的行踪始终围绕禁军实务,无任何违规迹象,却也让他愈发觉得捉摸不透。“再派人盯紧些,尤其是他与宗室的私下往来,哪怕是送封信、见个人,都要记录清楚。”赵安对身旁的暗卫小统领道。

暗卫小统领躬身应下,转身安排人手。白虎堂的暗卫共五十人,分成五组,每组负责一个卫所的监控,采用“轮岗盯梢”的方式,确保全天候覆盖。为了隐蔽,暗卫多扮作商贩、农夫或普通士兵,混入卫所周边,甚至有三人被安插进禁军,担任伙夫、马夫等不起眼的职位,实时传递内部信息。

萧虎收到《暗卫监控日报》时,总会逐字逐句核对,尤其关注忽必烈的动向。他深知,失去对禁军的实时监控,便如同失去了眼睛,一旦忽必烈有异动,中枢将难以及时应对。“昨日忽必烈去东城卫,除了查看训练,还单独见了张达半个时辰,他们谈了什么?”萧虎对赵安问道,语气带着一丝警惕。

赵安连忙回道:“派去的暗卫离得远,只听到‘巡逻路线’‘粮草补给’等字眼,具体内容没听清。属下已让暗卫更贴近些,务必听清谈话内容。”萧虎点头:“不可大意。忽必烈心思深沉,单独见面必有所图,若抓不到把柄,咱们迟早要被动。”

王府书房内,忽必烈正与刘秉忠、张焕商议事务。案上摊着一份《白虎堂暗卫布防图》——这是张焕从枢密院档案室悄悄抄录的,上面标注着暗卫的值守点、轮岗时间与伪装身份。“白虎堂的暗卫如同附骨之疽,若不除,咱们做任何事都在萧虎眼皮底下,难以施展。”忽必烈指着图上“北城卫伙房暗卫”的标记,语气凝重。

刘秉忠道:“暗卫的弱点在于补给——他们的衣物、干粮、马匹均由枢密院军司统筹,但实际发放需经禁军粮库。李谦是粮库总管,若在补给上做些文章,比如延迟发放、以次充好,便能扰乱暗卫的值守节奏。”张焕却摇头:“此法虽能扰乱,却易被察觉,反而会让萧虎加强戒备。不如从‘实务需求’入手,借调暗卫,削弱其监控力量。”

“借调?”忽必烈眼中闪过一丝兴趣,“如何借调?”张焕道:“近日漠南边境巡防吃紧,地方官多次请求中枢派暗卫协助侦查——暗卫熟悉监控与追踪,派去边境合情合理。若能抽调白虎堂的精锐暗卫,留下的多是新手,监控能力自然下降。”

忽必烈沉吟片刻,补充道:“还要联合耶律楚材与李御史。耶律楚材注重边境防务,李御史关注实务效率,若由他们提议‘暗卫支援边境巡防’,萧虎便难以拒绝。张焕,你在枢密院暗中推动,先与耶律楚材提及此事,探他口风。”张焕应声:“属下明日便去办,定让耶律大人认同此提议。”

次日枢密院议事,耶律楚材果然率先提及边境巡防:“漠南边境虽暂无大规模袭扰,但小股盗匪仍在活动,地方官缺熟悉追踪的人手,导致盗匪屡剿不尽。白虎堂暗卫擅长侦查,若能抽调二十名精锐支援,不出半月,定能肃清边境盗匪。”

李御史立刻附和:“耶律大人所言极是!暗卫闲置中枢,不如派往边境发挥作用,既解地方之急,又能锻炼暗卫实务能力,一举两得。”萧虎闻言,心中警铃大作——白虎堂共五十名暗卫,抽调二十名精锐,监控力量将直接削弱四成。“边境巡防自有地方卫所,何必动用中枢暗卫?”萧虎反驳,“暗卫的职责是监控禁军,若抽调,中都防务恐生漏洞。”

忽必烈适时开口:“萧将军顾虑有理,但边境不稳,最终仍需中都禁军支援,反而更费兵力。不如先派暗卫去侦查清剿,若能解决,便无需禁军出动,更省实务成本。再者,可只抽调二十名,留下三十名继续监控禁军,兼顾两头,何乐而不为?”

厅内官员大多认同忽必烈的说法——既符合实务需求,又显得成本可控。萧虎看着众人的态度,知道再反对便会落下“不顾边境”的口实,只能勉强道:“抽调可以,但需派赵安亲自带队,确保暗卫只专注巡防,不插手其他事务,且每月需返回中枢汇报一次。”忽必烈心中暗喜,立刻应下:“萧将军考虑周全,理应如此。”

三日后,赵安带着二十名精锐暗卫离开中都,前往漠南边境。临行前,萧虎特意召见他:“你不在期间,白虎堂由副统领王信负责,务必让他加强监控,尤其是忽必烈与两卫将领的往来,不可有半点疏漏。”赵安躬身道:“将军放心,属下已交代王信,每日亲自核对监控信息,若有异常,立刻上报。”

然而,萧虎不知道的是,王信虽是他提拔的,却与张焕有旧——早年张焕在漠北管粮务时,曾帮王信解决过家人的粮荒问题,两人私交甚笃。赵安离开后,张焕便找到王信,以“中枢协调实务”为由,暗示他“监控无需过于严苛,尤其是忽必烈的实务往来,只要合规,便无需细究”。

王信本就对萧虎的严苛不满,又碍于张焕的人情,便对下属放宽了要求:暗卫盯梢不必过于贴近,谈话内容只需记录关键词,无需逐字核对;禁军的训练、调度只要有书面记录,便无需实地核实。如此一来,暗卫的监控精度大幅下降,许多细节信息被遗漏。

一周后,萧虎收到的《暗卫监控日报》变得简略——“忽必烈与张达讨论巡逻路线”“李谦核查粮库,无异常”,不再有具体的时间、地点与细节描述。萧虎立刻派人去白虎堂质问王信,王信却以“精锐被调走,新手不熟悉流程”为由搪塞,萧虎虽有疑虑,却因缺乏证据,只能让他“尽快培训新手,恢复监控精度”。

王信的松懈,给了忽必烈可乘之机。他让李谦、张达在与下属讨论实务时,故意用模糊的语言,比如“后续有安排”“按计划执行”,让暗卫无法捕捉具体信息;同时,在禁军的书面记录中,详细写明流程与理由,确保合规,让暗卫挑不出错。

更关键的是,忽必烈借“禁军与地方卫所协同防御”为由,频繁调动两卫士兵——今日派五十人去东驿路协助巡逻,明日调三十人去北驿路排查盗匪,调动频率比以往增加一倍。暗卫需跟随记录,疲于奔命,监控的连贯性被彻底打乱。

一次,忽必烈派张达带四十人去漠南边境“协助暗卫巡防”,实则让张达与赵安接触,传递“中都禁军一切正常”的虚假信息。赵安在边境忙于清剿盗匪,无暇核实,便将张达的话写入汇报,萧虎看到后,对中都禁军的戒备又放松了几分。

张焕则在中枢配合,每当萧虎质疑监控信息简略时,他便以“士兵调动频繁,暗卫难以全面覆盖”“边境事务分散精力”为由解释,同时提议“简化监控流程,只重点监控‘违规调动’‘私下结党’等关键事项,无需事无巨细”。萧虎被说服,批准了简化方案,白虎堂的监控体系进一步缩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