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103章:军权角力
中都枢密院的议事厅内,檀香的烟气裹着初夏的暖意,在梁柱间缓缓流动。萧虎身着紫色公服,指尖按着案上的《中都禁军调兵旧例》,目光扫过厅内列坐的枢密院官员——自忽必烈接半符统辖中都禁军以来,北城卫、东城卫的训练达标率连月攀升,北驿路盗匪袭扰减少,可这份实绩背后,萧虎却嗅到了“兵权旁落”的隐忧。按元代军制,“调兵权归枢密院,统领权归将领”,此前为方便防务,萧虎给了忽必烈“五十人以下临时调度”的权限,如今忽必烈在禁军中层将领中声望日增,若不及时收紧,恐生变数。
“此前定的调兵流程,有些过松了。”萧虎的声音打破厅内的寂静,他抬手将《旧例》推至案心,“大汗统领三卫以来,实务做得不错,但调兵权限若不明确,恐有逾越之嫌。从今日起,修订调兵章程:凡中都禁军调动,五十人以下需枢密院‘军司’审批,附‘调度事由、兵力、时长’;五十人以上需三府(军司、政司、法司)共同核批,且需提前三日报备;临时调度需当日补全文书,不得延误。”
耶律楚材坐在侧旁,捧着《元史?军制》抄本,轻声道:“将军此举,是为防权限滥用,只是大汗那边,怕是会有异议——北驿路巡逻需灵活调兵,新规若太严,恐误防务。”萧虎点头:“本将军知道,所以留了‘临时调度’的口子,但必须按章报备。他若真为防务着想,便会懂中枢控权的道理;若想借调兵扩权,这规矩便是一道坎。”
章程修订的文书很快拟好,萧虎亲自在末尾盖下枢密院大印,命人送往中都各卫所与忽必烈的王府。文书送到王府时,忽必烈正在查看北驿路的巡逻记录,见上面新增的调兵审批流程,指尖在“三府核批”四字上顿了顿,对身旁的刘秉忠道:“萧将军这是在防我,可北驿路的实务,哪等得及三日审批?”刘秉忠接过文书,翻至临时调度条款:“大汗别急,这‘临时调度当日补报’,便是咱们的机会——只要找对实务由头,便能争到灵活调兵的余地。”
此时的中都校场上,北城卫的士兵正演练骑射,玄铁箭镞破空的声响不绝于耳。忽必烈望着窗外的训练场景,心中已有了主意:北驿路的盗匪虽少了,却未绝迹,十里岗、东驿口的地形复杂,常需临时调整巡逻兵力,这便是他争取临时调度权的最好理由。
北驿路的晨雾还未散尽,忽必烈已带着北城卫百户李谦踏上了巡逻路。马蹄踏过沾着露水的草地,在十里岗的树林间留下浅浅的蹄印——这里是盗匪最常出没的地段,树林茂密,易藏伏兵,此前虽设了固定岗哨,却因兵力分散,仍有小股盗匪趁隙袭扰商旅。
“大汗,昨日又有商队在这附近被抢了,丢了两匹绸缎和十两银子。”李谦勒住马,指着树林深处的一处脚印,“看痕迹,盗匪约莫有七八人,骑马作案,得手后往漠南方向跑了。”忽必烈俯身查看脚印,见蹄印间距均匀,显然是惯于骑射的老手:“若能临时调东城卫的二十名骑兵来协防,从两侧包抄,定能抓住这伙人。可按萧将军的新规,调二十人也要军司审批,等批文下来,盗匪早没影了。”
两人继续前行,行至东驿口时,恰逢一支西域商队在此歇脚。商队首领见是忽必烈,连忙上前诉苦:“大汗,咱们从西域来,一路怕盗匪,到了中都地界,还是得提心吊胆。东驿口这段路,下午常有盗匪出没,若禁军能多派些人巡逻,咱们也能安心些。”忽必烈道:“本大汗知道你们的难处,只是调兵需按章程,本大汗会向枢密院申请,争取多派些人。”
回到皇宫后,忽必烈立刻让刘秉忠整理“北驿路巡逻困境”的文书:一是十里岗地形复杂,固定岗哨兵力不足,需临时增兵;二是东驿口商旅增多,下午至傍晚为盗匪高发时段,需调整巡逻兵力;三是小股盗匪机动性强,需临时调度骑兵追击,否则易延误时机。文书后还附了近一个月的“盗匪袭扰记录”“商旅投诉信”“岗哨兵力统计”,每一项都有具体人名、时间、地点,务求详实。
次日辰时,忽必烈带着文书去枢密院见萧虎。厅内的檀香比昨日更浓,萧虎正与军司郎中商议西域名将的调动事宜,见忽必烈进来,便停了话头:“大汗今日来,是为调兵章程的事?”忽必烈将文书递上:“萧将军,非是本大汗要违逆新规,实在是北驿路的实务不等人。您看这记录,昨日又有商队被抢,若能有临时调度权,便能及时增兵,避免损失。”
萧虎接过文书,逐页翻看,目光在“盗匪袭扰记录”上停留许久。他知道忽必烈所言非虚——中都防务的核心是护商旅、保驿路,若因调兵流程太严误了实务,反而会动摇中枢威信。但他也不愿轻易放权,便对忽必烈道:“本将军知道北驿路的难处,可调兵权是中枢根本,不能松。这样吧,给你‘临时调度百人以下’的权限,但需满足三个条件:一是仅限北驿路巡逻与盗匪处置;二是当日必须补报文书,说明兵力、事由、处置结果;三是不得跨卫调动,若需跨卫,仍需三府核批。”
得到“临时调度百人以下”的权限后,忽必烈第一桩事便是处理十里岗的盗匪。李谦来报,探子发现那伙七八人的盗匪躲在十里岗西侧的废弃村落里,正分赃准备逃窜。忽必烈当即决定:调北城卫三十名步兵、二十名骑兵,由李谦统领,从正面围村;再调东城卫二十名骑兵,从村后堵截,确保不让盗匪跑掉。
“按萧将军的规矩,先让人去枢密院报备,说清兵力、事由、地点。”忽必烈对刘秉忠道,“再让李谦带士兵备好弓箭与绳索,动作要快,别让盗匪察觉。”刘秉忠点头应下,立刻让人去枢密院补报,自己则跟着忽必烈去校场点兵。
校场上,士兵们已列好队,玄铁铠甲在阳光下泛着冷光。忽必烈翻身上马,对士兵们道:“今日去十里岗抓盗匪,都给本大汗打起精神,既要抓活的,也要护好自己,别伤了村落里的百姓。”士兵们齐声应和,声音震得晨雾都散了几分。
队伍行至十里岗时,已近午时。李谦按计划带步兵从正面接近村落,忽必烈则带着骑兵绕到村后。村落里静悄悄的,只有几间破屋的烟囱冒着青烟——盗匪正在屋里分赃。“放箭警示!”忽必烈一声令下,骑兵们射出的箭矢擦着屋顶飞过,落在地上发出“簌簌”声。屋内的盗匪顿时慌了,提着赃物想从后门跑,却被早已埋伏好的骑兵拦住。
不到半个时辰,七八名盗匪便全部被擒,追回的绸缎与银子完好无损。忽必烈让人将盗匪押回卫所审问,自己则带着士兵清理村落,安抚受惊的百姓——村里只有两户老人,因怕盗匪不敢出门,忽必烈让士兵给他们送去粮食,又派两人守在村口,确保他们安全。
当日傍晚,忽必烈亲自去枢密院提交“临时调度复盘报告”:兵力(北城卫五十人、东城卫二十人,共七十人,未超百人)、事由(抓捕十里岗盗匪)、处置过程(分两路围堵,无人员伤亡)、结果(盗匪全擒,赃物追回,百姓安抚完毕),还附了盗匪的供词、商旅的感谢信、士兵的伤亡统计(零伤亡)。
萧虎拿着报告,仔细核对每一项细节,又让人去白虎堂调取暗卫的监控记录——暗卫全程跟着忽必烈的队伍,记录与报告一致,无违规之处。“还算按章办事。”萧虎对耶律楚材道,“但也不能掉以轻心,让暗卫多盯着些,看他后续的临时调度是否都合规矩。”
耶律楚材道:“将军放心,大汗是实务人,知道现在不能逾矩。他要的是通过实绩证明临时调度权的必要性,往后怕是会更用心做防务,好争取更多权限。”萧虎点头:“本将军知道,所以这规矩不能松,既要让他能办事,也要让他知道,中枢始终握着调兵的根本。”
接下来的几日,忽必烈又两次使用临时调度权:一次是东驿口下午商旅增多,调三十名士兵加强巡逻;一次是小股盗匪袭扰北驿路末端,调二十名骑兵追击,均顺利处置,且每次都按规矩补报文书。暗卫的监控报告里,全是“按章调度”“处置及时”“无异常”的记录,萧虎见了,虽仍有顾虑,却也暂时放下了心。
入夏后的一场大雨,让北驿路变得泥泞不堪,也让盗匪的胆子大了起来——一股约两百人的盗匪团伙,趁雨袭扰了北驿路中段的商旅,不仅抢走了大批茶叶、布匹,还伤了两名护送的禁军士兵。消息传到中都时,忽必烈正在校场查看士兵的防雨训练,听闻此事,立刻让人备马去枢密院。
“萧将军,两百人的盗匪,本大汗手里的临时调度权只有百人,不够用!”忽必烈走进枢密院议事厅,雨水顺着袍角滴在青砖上,“若等三府核批调兵,盗匪早跑出中都地界了,到时候再追,难如登天!”
萧虎正看着漠北的军报,见忽必烈神色急切,便放下文书:“大汗先别急,两百人盗匪,确实不是百人能对付的。但跨卫调兵、超百人调度,按规矩需三府核批,本将军不能擅自做主。”他让人去请耶律楚材与御史台李御史,想听听中枢重臣的意见。
不多时,耶律楚材与李御史赶到。耶律楚材看完盗匪袭扰的报告,道:“中都防务以稳为先,两百人盗匪若不及时处置,恐引发商旅恐慌,影响中都与漠南的贸易。依我之见,可临时放宽大汗的调度权,允许他调两百人以内,跨卫调动,但需满足两个条件:一是处置完毕后三日内提交详细复盘报告,二是御史台派监察官全程监督。”
李御史沉吟片刻,道:“耶律大人所言有理,但需防大汗借此时机扩权。监察官必须全程在场,记录兵力使用、处置过程,若有违规,立刻上报中枢。”萧虎见两人都同意放宽权限,便对忽必烈道:“就按耶律大人与李御史说的,给你‘临时调度两百人以内、跨卫调动’的权限,御史台的张监察会跟你一起去,务必尽快处置盗匪,保护商旅安全。”
忽必烈心中一喜,连忙应下:“谢萧将军!本大汗定不辱命,处置完毕后立刻提交报告。”他转身走出枢密院,雨已小了许多,空气中带着泥土的湿气。刘秉忠早已在门外等候,见忽必烈出来,便问:“大汗,成了?”忽必烈点头:“成了,两百人权限,跨卫调动,还有御史台监督。咱们得好好办这事,让萧将军看看,临时调度权是真能解决实务。”
当日午后,忽必烈调北城卫八十人、东城卫七十人、南城卫五十人,共两百人,分为三路:李谦带八十人从正面追击盗匪踪迹;张达带七十人绕到盗匪前方,设伏拦截;自己则带五十人,与张监察一起,在后方统筹协调。盗匪虽有两百人,却多是乌合之众,遇着训练有素的禁军,很快便溃不成军,除了十几人逃跑,其余全被擒获,受伤的士兵也被妥善救治。
三日后,忽必烈提交的复盘报告详细至极:不仅有兵力调度、处置过程,还有盗匪的来源(漠南无业流民)、赃物的分配(归还商旅)、受伤士兵的救治情况,甚至附了张监察的监督记录。萧虎看后,对耶律楚材道:“大汗这实务做得确实扎实,张监察也说他无违规,看来放宽权限是对的。”
盗匪处置的成功,让忽必烈的临时调度权得到了中枢官员的认可——户部尚书上奏称赞“北驿路商旅通行量增加一成”,地方官也送来感谢信,称“禁军处置及时,百姓安心”。但萧虎并未放松警惕,他深知“军权易放难收”,便借着“完善调兵章程”的名义,增设了几条监督条款,进一步划定权限边界。
在枢密院的议事会上,萧虎提出新增条款:一是临时调度的“两百人上限”仅限北驿路,若需调往其他区域,需重新申请;二是跨卫调动需提前告知被调卫所的将领,不得擅自指挥;三是每月需提交“临时调度汇总报告”,包括调度次数、兵力、事由、结果,由枢密院军司审核;四是白虎堂暗卫与御史台监察官需“双重监督”,暗卫负责日常监控,监察官负责重大调度监督。
“将军此举,会不会让大汗觉得中枢不信任他?”耶律楚材轻声问道。萧虎道:“本将军不是不信任他,是不信任军权旁落的风险。元代自开国以来,便以枢密院掌调兵,若将领手握太大的临时调度权,久而久之,便会成尾大不掉之势。这些条款,既是约束,也是保护——约束他不逾矩,也保护他不被人诬陷‘擅权’。”
条款修订后,萧虎让人将文书送到忽必烈王府。忽必烈看着新增的监督条款,指尖在“双重监督”上轻轻划过,对刘秉忠道:“萧将军这是在给我套笼子,但也没完全堵死路——条款虽严,却都是围绕‘实务合规’,只要咱们按章办事,便不怕监督。”刘秉忠道:“大汗说得是,而且‘每月汇总报告’正好是咱们展示实绩的机会,把临时调度解决的实务问题一一列出,更能证明这权限的必要性。”
首次按新增条款执行临时调度,是处理东驿口的流民聚集。连日大雨导致漠南部分地区受灾,二十余名流民涌入东驿口,因无食物,与商旅发生争执。忽必烈按规矩:先向枢密院报备“调五十人维持秩序,送流民至地方安置点”;再告知南城卫将领,调其麾下二十人协助;同时请御史台派监察官在场监督。
调度过程中,忽必烈让士兵给流民送去干粮与热水,耐心劝说他们前往安置点,避免冲突。监察官全程记录,见忽必烈既未超编兵力,也未滥用职权,便在监督记录中写道:“调度合规,处置得当,流民安抚及时,无冲突发生。”
月底的“临时调度汇总报告”中,忽必烈详细列出了本月的五次调度:三次盗匪处置、一次巡逻增兵、一次流民安抚,每次都附了监督记录、商旅或百姓的反馈。枢密院军司审核后,未发现异常,萧虎在报告上批注“按章执行,继续保持”。
忽必烈拿着批注的报告,对刘秉忠道:“萧将军虽设了条款,却也认实务实绩。咱们只要继续做好防务,让临时调度权成为‘解决实务的工具’,而非‘争权的筹码’,他便找不到理由收回权限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