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03章 军权角力(2 / 2)

临时调度权不仅是处理防务的工具,也是忽必烈拉拢中都禁军卫所将领的契机。按萧虎的新规,跨卫调动需提前告知被调卫所的将领,忽必烈便借着这“告知”的机会,与南城卫、东城卫的将领深入交流,以“实务协作”为纽带,拉近关系。

南城卫将领王诚是行伍出身,性格耿直,此前因“训练达标率未达九成”被萧虎批评,心中有些郁结。忽必烈第一次调南城卫士兵处置流民时,特意提前去南城卫校场见王诚,不仅告知调度事由,还主动询问:“王将军,南城卫的训练最近有没有遇到难题?本大汗在北城卫试过‘分组对抗训练’,能提升士兵的积极性,你若有兴趣,本大汗可让李谦把训练方法送来。”

王诚闻言,心中一暖——此前他以为忽必烈只是“宗室统领”,不会关心其他卫所的实务,没想到竟会主动分享训练方法。他连忙道:“大汗若能分享,那再好不过!南城卫的士兵最近对单调的训练有些懈怠,正愁找不到好方法。”忽必烈道:“都是为了中都防务,不用客气。等这次调度结束,咱们再细聊训练的事。”

流民处置结束后,忽必烈果然让李谦带着“分组对抗训练”的方案去南城卫,方案中详细写着“分组规则”“对抗科目”“奖惩机制”,还有北城卫的训练成效数据(达标率提升五个百分点)。王诚按方案训练半个月,南城卫的训练达标率果然有所提升,他特意去王府道谢,还带来了自己珍藏的一把蒙古弯刀(无刃,礼仪用):“大汗的方案帮了大忙,这把刀虽不值钱,却是下官的一点心意。”

忽必烈收下弯刀,笑道:“王将军太客气,咱们都是为了禁军的实绩。往后若有跨卫调度,还需你多配合;若南城卫有需要,本大汗也会尽力帮忙。”两人越聊越投机,从训练聊到粮草,从粮草聊到士兵的日常,王诚渐渐觉得忽必烈是“懂实务、肯帮忙”的统领,而非高高在上的宗室。

对东城卫将领张达,忽必烈则从“巡逻协作”入手。张达熟悉东驿路的地形,却因“兵力不足”,难以覆盖所有关键地段。忽必烈便提议:“张将军,咱们可以搞‘巡逻联动’——北城卫负责十里岗,东城卫负责东驿口,若发现盗匪,立刻通报对方,互相支援。这样既不用频繁跨卫调动,又能提升防务效率。”

张达觉得这提议甚好,两人便制定了“巡逻联动细则”:每日午时、酉时互通巡逻情况;发现盗匪后,以烟火为信号,半小时内支援到位;每月联合搞一次“反盗匪演练”,提升协同能力。联动实施后,东驿路与十里岗的盗匪袭扰又减少了三成,张达对忽必烈道:“大汗这主意,比单纯调兵管用多了,既省了流程,又能让士兵熟悉协作。”

通过这些实务协作,忽必烈不仅巩固了临时调度权的执行基础,还拉拢了南城卫、东城卫的将领,形成了一个“松散的实务联盟”。萧虎的暗卫虽察觉忽必烈与将领们的往来,却因都是围绕防务实务,无结党迹象,只能在报告中写道:“大汗与卫所将领交流实务,无异常。”

忽必烈与萧虎的军权角力,不仅是两人之间的博弈,也牵动着中枢官员的态度——耶律楚材中立调和,御史台既监督忽必烈,也约束萧虎,形成了一种微妙的权力平衡。这种平衡,既避免了矛盾激化,也为忽必烈争取临时调度权提供了空间。

耶律楚材始终秉持“实务为先”的态度,既认可萧虎“中枢控权”的必要性,也理解忽必烈“灵活调兵”的需求。一次,萧虎因“大汗跨卫调度未提前报备细节”(实则已报备,只是文书晚了半日),想暂停他的临时调度权,耶律楚材连忙劝阻:“将军,文书晚了半日是实务疏漏,并非故意违规。若因此暂停权限,北驿路的防务恐受影响,不如先让他补全文书,再提醒日后注意,既维护了规矩,也不耽误实务。”

萧虎听后,觉得有理,便只让忽必烈补全文书,未暂停权限。事后,耶律楚材又去王府见忽必烈,道:“大汗,萧将军收紧调兵权,是为中枢大局,并非针对你。日后做实务,尽量把流程走全,别给人留下把柄,这样才能长久。”忽必烈点头:“耶律大人的话,本大汗记下了,往后定会注意。”

御史台的态度则更为复杂——既怕忽必烈擅权,也怕萧虎过度收紧调兵权影响防务。李御史曾对下属道:“咱们的职责是监督,不是偏袒。大汗若违规,便弹劾他;萧将军若规矩太严误了实务,也该提建议。”在忽必烈处置两百人盗匪时,御史台派去的张监察,既记录了忽必烈的合规调度,也在报告中写道:“临时调度权对防务必要,建议中枢在‘合规’与‘灵活’间找平衡,避免因噎废食。”

这种中立态度,让萧虎在修订调兵章程时,不得不考虑御史台的意见——比如新增“监察官监督”条款,既是约束忽必烈,也是回应御史台“平衡权责”的诉求。而忽必烈也借着御史台的监督,证明自己“按章办事”,比如在流民处置后,主动将监察记录抄送御史台,让他们无话可说。

中枢官员的态度,还体现在“临时调度权是否常态化”的讨论上。户部尚书因“商旅增多、税收增加”,支持将临时调度权常态化,认为“固定权限更利于防务规划”;兵部郎中则担心“常态化会导致权限膨胀”,支持“按需申请、动态调整”。双方争论不下,最终耶律楚材提议:“先试行三个月,若大汗的实务成效好,再讨论常态化;若有问题,再调整规矩。”

这个提议得到了多数官员的支持,也给了忽必烈三个月的“窗口期”——只要在这三个月内,通过临时调度权持续产出防务实绩,便能让权限常态化,进一步巩固自己在禁军的地位。

试行三个月的窗口期里,忽必烈将全部精力投入北驿路防务,通过临时调度权,解决了一个又一个实务难题,让北驿路的防务全面提升,也赢得了中枢的广泛认可。

第一个难题是“巡逻路线优化”。北驿路的十里岗至东驿口段,因地形复杂,此前的巡逻路线存在“盲区”,盗匪常利用盲区袭扰。忽必烈通过临时调度,调动三卫士兵,用半个月时间勘察地形,重新规划了“三段式巡逻路线”:北段(十里岗)由北城卫负责,设三个固定岗哨,每两时辰巡逻一次;中段(东驿口)由东城卫负责,增加下午至傍晚的巡逻频次;南段(与漠南交界)由南城卫负责,与漠南卫所联动。路线优化后,盗匪盲区消失,袭扰降至每月一次以下。

第二个难题是“士兵应急能力提升”。忽必烈利用临时调度权,组织三卫士兵搞“每月反盗匪演练”,模拟“小股盗匪袭扰”“大规模盗匪围攻”“流民冲突”等场景,让士兵熟悉不同情况下的兵力调配、协作流程。演练时,他还邀请地方官与商旅旁观,让他们了解禁军的处置能力。一次演练后,商旅首领联名上奏,称“禁军应急能力强,商旅出行无忧”。

第三个难题是“粮草与兵力的匹配”。北驿路巡逻频次增加,士兵的粮草消耗也随之增多,忽必烈便与中书省的张谦(仓部郎中)协作,根据临时调度的兵力变化,提前调整粮草拨付,确保士兵“有粮吃、能打仗”。张谦也愿意配合,因为忽必烈的“调度预判”准确,能减少粮草浪费,符合中书省的“实务需求”。

三个月期满时,忽必烈提交的“北驿路防务总结报告”震惊了中枢:盗匪袭扰从每月三次降至一次,商旅通行量增加两成,士兵训练达标率提升至九成五,百姓与商旅的满意度达九成以上。报告后还附了“地方官评价”“商旅感谢信”“士兵反馈”“粮草消耗统计”,每一项都有详实的数据支撑。

在枢密院的议事会上,萧虎拿着报告,沉默了许久。耶律楚材道:“将军,大汗的临时调度权确实起到了作用,北驿路的防务提升有目共睹。若能将权限常态化,再加上之前的监督条款,既能保证实务效率,也能控住军权风险。”李御史也道:“御史台监督三个月,未发现大汗违规,且他的实务实绩显着,支持权限常态化。”

萧虎看着厅内官员们的表情,大多是认可的态度,便对忽必烈道:“大汗,本将军同意将‘临时调度两百人以内、北驿路范围内’的权限常态化,但监督条款不变,每月仍需提交汇总报告,若有违规,立刻收回权限。”忽必烈起身拱手:“谢萧将军!本大汗定按章办事,不辱中枢信任,继续做好北驿路的防务。”

权限常态化后,忽必烈在中都禁军的声望达到了新的高度——士兵们觉得“跟着大汗有仗打、有实绩”,将领们觉得“与忽必烈协作能解决实务难题”,中枢官员也认可他的“实务能力”。但这种声望,也让萧虎的警惕心更重,他开始暗中观察忽必烈是否有“权限扩张”的迹象,两人之间的潜在矛盾并未消失,只是暂时被实务实绩掩盖。

萧虎的警惕,体现在对“跨区域调度”的严格把控上。一次,中都西城卫辖区出现小股盗匪,西城卫将领向忽必烈求助,希望他能临时调兵支援。忽必烈知道这是扩大权限的机会,便去枢密院申请“跨区域调度五十人”,萧虎却以“权限仅限北驿路”为由拒绝:“大汗,西城卫有自己的统领,若他解决不了,可让他自己来中枢申请,你不可越界。”

忽必烈虽有些不满,却也知道萧虎的底线,便只能回复西城卫将领:“抱歉,本大汗的权限仅限北驿路,你还是按流程向中枢申请吧。”事后,刘秉忠道:“大汗,萧将军这是在防你扩张权限,咱们现在还不能硬争,只能继续隐忍,等时机成熟。”忽必烈点头:“本大汗知道,现在的重心还是北驿路,只要把这里的实务做扎实,日后总有机会。”

萧虎还加强了对“临时调度汇总报告”的审核,不仅看数据,还会找士兵、将领核实情况。一次,报告中写“调百人处置盗匪,无伤亡”,萧虎便让人找参与处置的士兵询问细节,确认无误后才签字。耶律楚材劝道:“将军,大汗按章办事,何必如此较真?”萧虎道:“本将军不是较真,是怕他在数据上做文章。军权之事,容不得半点马虎。”

忽必烈察觉到萧虎的严格审核,便让刘秉忠在整理报告时,更加细致——不仅写结果,还写过程;不仅写数据,还附士兵的签名确认。他对刘秉忠道:“萧将军要审核,咱们便给他最详实的报告,让他挑不出错。这样既能显示咱们的诚意,也能让他慢慢放下戒心。”

两人的暗斗还体现在“禁军将领的任免”上。萧虎想提拔自己的亲信任北城卫副统领,忽必烈却以“北城卫现有副统领实务能力强,士兵认可度高”为由,在枢密院议事时反对:“萧将军,北城卫的副统领跟着本大汗处置了多次盗匪,熟悉北驿路的情况,若贸然更换,恐影响防务。”萧虎见忽必烈理由充分,又有其他官员附和(觉得现有副统领确实不错),便只能放弃。

这次任免之争,让忽必烈明白:只要有“实务实绩”和“官员支持”,便能在一定程度上制衡萧虎。他更加坚定了“以实务固权”的思路,继续在北驿路深耕,等待更大的机会。

北驿路的秋叶落尽时,忽必烈与萧虎的军权角力暂时进入了一个稳定期——忽必烈拥有“北驿路范围内临时调度两百人”的常态化权限,按章办事,实务实绩显着;萧虎掌控着总体调兵权,通过监督条款约束忽必烈,防止权限扩张。两人形成了一种“制衡格局”,既不激化矛盾,也不放松警惕。

在枢密院的季度防务总结会上,萧虎对忽必烈的工作给予了肯定:“大汗在北驿路的防务做得不错,盗匪减少,商旅增多,值得表扬。希望你继续保持,按章调度,不越权限。”忽必烈起身致谢:“谢萧将军认可,本大汗会继续努力,做好北驿路的防务,为中都安稳出力。”

会后,耶律楚材对两人道:“现在的格局很好,中枢控权,将领做事,既保证了军权统一,又提升了防务效率。希望你们能继续保持,共同为大元的安稳努力。”萧虎与忽必烈都点头应下,虽心中各有盘算,却也知道当前的格局对双方都有利。

这个阶段性的收尾,并非结束,而是后续更大权力斗争的伏笔。忽必烈通过临时调度权,不仅巩固了在中都禁军的地位,还拉拢了部分将领,积累了实务经验和中枢人脉;萧虎则通过收紧调兵权,维护了中枢的军权统一,却也让忽必烈看到了“制衡他的可能”。

北驿路的冬日来得早,第一场雪落下时,忽必烈带着李谦在十里岗巡逻。雪花落在玄铁铠甲上,很快便融化了。他望着远处的驿路,商旅的马车缓缓驶过,士兵们在岗哨上认真值守,心中感慨:“这半年的角力,总算没白费。”李谦道:“大汗,有您在,北驿路定会越来越安稳。”忽必烈笑道:“不是本大汗的功劳,是咱们按章办事,把实务做好了。往后,还要继续这样。”

此时的枢密院,萧虎正看着漠北的军报,眉头微皱——漠北的部落有些异动,可能需要调中都禁军支援。他想着:若真要调兵,大汗的临时调度权或许能派上用场,但必须严格把控。他提笔在军报上批注:“若需中都禁军支援,需提前制定详细调兵方案,明确权限与监督机制。”

一场围绕“漠北支援”的新的军权角力,已在悄然酝酿。而忽必烈与萧虎,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挑战,做着准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