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90章 虎卫扩营(2 / 2)

此外,营内还设“文书吏两员、医官一员、后勤吏三员”:文书吏负责整理情报、书写报告;医官负责培训细作防治草原病症,若细作受伤,还需指导自救;后勤吏负责管理装备、粮草,确保细作的补给能及时送达。这些辅助人员虽不直接参与潜伏,却为细作营的运转提供保障,形成“千户统筹、百户执行、十户落地、辅助保障”的完整架构。

草原细作营的训练区别于白虎堂的常规训练,聚焦“草原潜伏所需的专项技能”,从“语言、习俗、谍报、生存”四个维度设计训练内容,确保细作能熟练应对草原的复杂环境,避免因技能不足导致任务失败。

语言训练注重“地道性与隐蔽性”——邀请草原归附贵族与长期往来草原的商队首领担任教官,教细作说“部落方言”而非“蒙古官话”,如察合台部的“羊”读作“哈剌”,窝阔台部读作“豁勒”,需准确区分;还教细作“隐晦表达”,如不说“集结”,而说“放羊归群”,不说“兵器”,而说“马鞍配件”,避免直接提及敏感词汇被察觉。训练中采用“情景对话”模式:教官扮演部落贵族,细作扮演商贩,用方言交流,若用词生硬或暴露敏感词汇,便需重新训练,直到能流利、自然地对话。如一名细作将“集结”说成“聚会”,被教官指出“草原人不说‘聚会’,只说‘归群’”,便需反复练习,直到能准确使用“归群”一词。

习俗训练聚焦“细节与融入”——从日常礼仪到特殊场合,都需熟练掌握:日常礼仪如“见贵族需低头哈腰,双手递哈达”“敬奶茶需倒满,不能半杯”;特殊场合如“部落祭祀时需跟着念祷词,不能站着不动”“贵族家宴时需先敬贵族酒,再自饮”。训练时搭建“模拟蒙古包”,摆放草原常见的物品(如地毯、马鞍、奶酪),让细作在模拟场景中演练,教官则观察细节,指出不足。如一名细作在模拟祭祀时,祷词念错了一句,教官便让他反复背诵草原祭祀祷词,直到能熟练背诵,“若在真祭祀时念错,立刻会被怀疑是外人”。

谍报训练侧重“草原特有的传递与伪装”——密信书写用“草原草药汁”(取草原常见的“狼毒草”汁液,书写后无色,遇火显字),训练细作控制汁液浓度,确保字迹清晰;暗号识别教细作从“草原歌谣、羊粪排列、帐篷朝向”中识别情报,如“歌谣中唱‘羊群满坡’意为‘人数三百’,羊粪堆成圆形意为‘需紧急撤离’,帐篷门朝西意为‘情报已传递’”;伪装技巧教细作“做旧装备”,如将新草原皮袍用羊油浸泡、在沙地上摩擦,使其看起来像穿了多年的旧袍,避免因装备过新被识破。如一名细作的皮袍不够旧,教官便让他用羊油浸泡三日,再在沙地上滚磨,直到皮袍呈现“旧而不破”的状态。

生存训练针对“草原的恶劣环境”——教细作“识别草原可食植物”(如沙葱、野韭菜,避免误食有毒植物)、“用星星辨别方向”(草原无路标,需靠北斗星判断方位)、“应对草原天气”(冬季如何搭建防风帐篷,夏季如何躲避暴雨)、“简单伤口处理”(用草原草药止血、消炎,避免伤口感染)。训练时还会模拟“极端场景”,如让细作在枢密院后院的“模拟草原”中,仅带一把蒙古刀、一块火石,生存三日,考核其生存能力。一名细作因不会辨别可食植物,饿了两日,便需重新学习草原植物知识,直到能准确识别五种以上可食植物。

草原细作营的装备摒弃“华丽无用”的装饰,以“实用、隐蔽、贴合草原风格”为原则,每一件装备都针对草原潜伏的需求设计,既便于细作融入草原,又能满足情报收集、传递的功能,避免因装备不合时宜暴露身份。

核心装备之一是“草原皮袍”——选用草原常见的羊皮制作,染成褐色(草原部落多穿褐色皮袍,不易显眼),袍角缝有“暗袋”(用于藏密信、火石),袖口处有“可拆卸护腕”(护腕内藏细铁丝,可用于开锁、制作简易工具)。皮袍的领口、袖口还需“做旧处理”,用羊油浸泡后,再用砂纸打磨,使其看起来像穿了三四年的旧袍,避免新袍的光泽引起怀疑。兵部在制作时,还特意邀请草原归附的皮匠指导,确保皮袍的剪裁、缝制方式与草原部落的完全一致,连针脚的密度都相同。

核心装备之二是“蒙古短刀”——按草原部落的样式打造,刀身短(仅六寸)、刀刃弯(便于切割肉、羊皮),刀柄用牛角制作,刻有简单的“草原花纹”(非部落图腾,避免被误认为某部落成员),刀鞘内藏有“细针与草药汁”(细针用于书写密信,草药汁用于止血)。短刀的重量也有讲究,需与草原牧民常用的短刀重量一致,避免细作携带时手感异常,露出破绽。如一名细作觉得短刀太轻,兵部便在刀柄内加了少量铅块,调整到合适重量。

核心装备之三是“伪装身份证明”——包括“部落令牌、贸易路引、户籍文书”三类:部落令牌按不同部落制作,察合台部的刻鹰纹,窝阔台部的刻虎头纹,令牌边缘故意磨损,看起来像长期使用的旧令牌;贸易路引用草原部落的羊皮纸书写,盖有伪造的“部落印”(按草原部落的印章样式仿制),写明“商贩某,从某部落来,去某部落贸易”;户籍文书则记录细作的“草原姓名、年龄、放牧数量”,如“察合台部的帖木儿,三十五岁,有羊五十只、马十匹”,这些信息都与细作的伪装身份匹配,避免盘查时露馅。

核心装备之四是“情报传递工具”——包括“狼毒草汁瓶、羊粪模具、草原歌谣册”:狼毒草汁瓶装在羊皮袋中,便于携带,汁内加了少量蜂蜜,可延长保存时间;羊粪模具用于制作“空心羊粪”,将密信藏在空心羊粪中,混入草原的羊粪堆,不易被发现;草原歌谣册收录了草原常见的歌谣,每首歌谣旁标注对应的暗号,如“《牧羊曲》的第三段意为‘部落明日集结’”,细作可通过唱歌谣传递简单情报。

此外,还有“生存装备”:羊皮水袋(可装水或羊奶,容量两升,便于携带)、火石(用草原常见的燧石制作,不易受潮)、防风油灯(灯芯用羊毛制作,可在草原风中燃烧)、简易急救包(装有草原草药、绷带,用于处理小伤口)。这些装备都用草原常见的材料制作,看起来与草原牧民的日常用品无异,确保细作在携带时不被怀疑。

草原细作营的部署按“分批出发、按区潜伏”的原则启动,首批五十名细作分三批前往察合台、窝阔台、钦察三系部落,每批出发前都需“最终检查、任务交底、送行叮嘱”,确保细作能安全抵达、顺利潜伏,开启情报收集任务。

首批出发的是察合台部的十五名细作,由第一百户李三带队——出发前一日,细作们在白虎堂后院集合,进行“最终检查”:周七逐一查看他们的装备(皮袍是否做旧、令牌是否磨损、密信工具是否齐全),刘七考核他们的语言(用察合台部方言对话),萧虎则检查他们的身份证明(确认户籍文书、路引的信息是否准确)。一名细作的路引上写错了贸易目的地,萧虎立刻让文书吏修改,“若目的地错了,部落一查便知是假的,绝不能出错”。

检查完毕后,李三向细作们“任务交底”:“你们十五人中,五人伪装商贩,去阿尔泰山南麓的察合台部主营,负责监控贵族动向;五人伪装牧民,去主营周边的放牧点,负责观察人员集结;五人伪装驿卒,去主营附近的驿馆,负责传递情报。抵达后,先在二级联络点(驿馆)汇合,再各自前往潜伏位置,每月初五通过羊粪暗号传递一次情报,遇紧急情况则用歌谣暗号。”他还特别强调:“若身份暴露,立刻按撤离路线走,通过三级联络点返回中都,切勿恋战。”

出发当日清晨,细作们身着草原皮袍,背着羊皮袋,伪装成“西域商队的伙计”,与一支真实的西域商队同行——这支商队是白虎堂提前联络好的,常往来于中都与察合台部,细作们混入其中,不易被部落盘查。萧虎与刘七、周七在中都南城门外送行,萧虎亲手给每名细作递上一块“草原奶饼”(用草原方法制作,寓意“融入草原”),道:“你们是中都的眼睛,草原的动静全靠你们,一定要保重自己,安全第一,情报第二。”细作们躬身接过奶饼,齐声应道:“定不负大人所托!”

随后,窝阔台部、钦察部的细作也陆续出发——窝阔台部的十五名细作伪装成“归附草原的牧民”,跟着窝阔台部的岁贡队伍前往杭爱山;钦察部的二十名细作伪装成“工匠”,随钦察部的贸易队伍前往钦察草原。每批细作出发前,都需重复“检查-交底-送行”的流程,确保无任何疏漏。周七还安排了“沿途接应”:在草原边缘的驿馆安排专人,若细作遇困难(如路引丢失、装备损坏),可在驿馆获取帮助,更换身份证明或补充装备。

首批细作出发后,周七每日都会去白虎堂细作司,查看“联络点的反馈”——三日后,察合台部的二级联络点传回“平安信号”(驿馆的帐篷门朝西),说明十五名细作已顺利抵达;五日后,窝阔台部、钦察部的联络点也传回平安信号。周七将反馈报给萧虎,萧虎点头道:“第一步顺利,接下来便是等待情报了,只要能及时掌握草原的动静,边疆便能安稳。”

草原细作营的顺利运转离不开“情报协同、后勤补给、应急支援”三大配套保障,这些保障机制与细作的潜伏任务紧密衔接,确保细作能长期潜伏、情报能及时传递、问题能快速解决,避免因保障不足导致任务中断。

首先是“情报协同机制”——白虎堂设“细作情报司”,专门负责接收、整理草原细作的情报:情报司有三名文书吏,每日查看二级联络点传回的情报(通过驿卒或商队),将情报按“部落、类型、紧急程度”分类,如察合台部的“人员集结情报”、窝阔台部的“兵器囤积情报”,紧急情报(如部落明日集结)需当日报萧虎与刘七,普通情报(如部落放牧动向)则每周汇总一次,报枢密院。情报司还需与白虎堂的“分析组”协同,分析情报的真实性与潜在风险——如细作传回“察合台部有三百人集结”,分析组需结合过往情报(如该部落平日仅有一百人),判断集结是否异常,再提出应对建议,供萧虎决策。

其次是“后勤补给机制”——在草原设“三级补给点”:一级补给点在部落内部(由伪装牧民的细作负责,储存少量粮草、药品);二级补给点在草原边缘的驿馆(储存装备、粮草,由伪装驿卒的细作管理);三级补给点在中都的白虎堂后勤司(储存大量装备、粮草,负责向二级补给点输送)。补给按“季度输送”:每季度初,后勤司将装备、粮草通过商队运往二级补给点,再由二级补给点分发给一级补给点,确保细作的物资能及时补充。如冬季来临前,后勤司向各二级补给点输送“加厚草原皮袍、防冻药膏”,再由补给点发给细作,帮助细作应对草原的严寒。

再者是“应急支援机制”——针对“细作身份暴露、受伤、被困”三类紧急情况,制定不同的支援方案:若身份暴露,细作需按“撤离路线”前往最近的二级补给点,补给点的驿卒会安排他们混入商队,返回中都;若细作受伤,可通过暗号联系附近的细作,获取药品,若伤势严重,补给点会安排“草原郎中”(白虎堂伪装的)上门治疗;若细作被困(如部落封锁,无法离开),可通过羊粪暗号传递“被困信息”,二级补给点会协调商队“以贸易为由”进入部落,接出细作。如一名察合台部的细作因身份暴露被困,二级补给点便安排商队以“送茶叶”为由进入部落,细作伪装成商队伙计,顺利撤离。

此外,还设“奖惩机制”——对情报准确、任务完成好的细作,给予“白银奖励、晋升机会”,如一名细作提前传回察合台部的集结情报,萧虎下令赏白银五十两,晋升为十户长;对情报失误、违反纪律的细作,给予“警告、降职、召回”的处罚,如一名细作因醉酒泄露暗号,被召回中都,降为普通暗卫。奖惩机制通过二级联络点传递给细作,既激励细作认真执行任务,又约束细作遵守纪律。

草原细作营部署启动后,萧虎与刘七制定“后续监控计划”,并对细作营的作用做长期预期,确保细作营能持续发挥情报作用,提前掌握草原诸王的异动,为朝廷制定草原政策提供依据,实现边疆的长期安稳。

后续监控计划分“月度、季度、年度”三级:月度监控由周七负责,每月初五汇总各百户的情报,召开“细作营月度会议”,分析草原的短期动向(如部落是否有小规模集结、贸易是否异常),若发现轻微异动,便调整细作的任务(如增加监控频次);季度监控由刘七负责,每季度末向萧虎汇报细作营的工作,包括“情报数量、异动次数、应对措施”,同时协调兵部、户部补充装备、粮草,确保细作营的运转不受影响;年度监控由萧虎负责,每年年底向朝廷递“草原情报年度报告”,总结草原诸王的动向,提出下一年的管控建议(如是否需增加细作数量、是否需调整草原岁贡)。如第一年的年度报告中,萧虎提出“察合台部异动减少,窝阔台部仍需重点监控,建议增派五名细作去窝阔台部”,朝廷批准后,细作营便按计划增派。

长期预期聚焦“三个目标”:一是“提前预警”,通过细作营的情报,在草原诸王异动初期便察觉,避免发展成大规模叛乱——如脱欢事件后,若早有草原细作,便能提前掌握脱欢与察合台旧部的联络,更早应对;二是“精准管控”,根据细作传回的民情、异动情报,调整草原政策,如某部落因岁贡过重有怨,便适当减免岁贡,避免矛盾激化;三是“长期安稳”,通过持续的情报监控与政策调整,让草原诸王不敢轻易异动,形成“以谍制边”的长效机制,减少边疆冲突。萧虎在枢密院会议上曾说:“咱们设草原细作营,不是为了打一场仗,而是为了不打仗,让草原与中都都能安稳,这才是长久之计。”

为确保预期实现,萧虎还安排“定期评估”——每半年让枢密院、户部、兵部联合评估细作营的“成效与不足”:成效包括“情报准确率、预警次数、政策调整依据”;不足包括“补给是否及时、细作是否足够、技能是否需更新”。评估后根据结果调整,如评估发现“细作的草原植物识别技能不足”,便立刻安排医官补充训练;发现“补给速度慢”,便优化二级联络点的分布,缩短补给时间。

随着首批细作的情报陆续传回,草原的情况逐渐清晰——察合台部的集结是“冬季放牧归群”,并非叛乱;窝阔台部的兵器是“日常维护”,并非囤积;钦察部与西域的接触是“正常贸易”,并非秘密联络。萧虎看着这些情报,对刘七道:“看来初期的异动多是虚惊,但有细作在,咱们心里就有底,即便真有情况,也能及时应对。”铜炉中的炭火依旧温暖,案上的草原舆图上,朱砂标记的异动逐渐减少,取而代之的是“平安信号”的标注,预示着边疆安稳的开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