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90章 虎卫扩营(1 / 2)

1090章:虎卫扩营(至元四十八年冬月中旬萧虎令白虎堂扩编设草原细作营)

至元四十八年冬月中旬的枢密院偏厅,炭火在铜炉中噼啪作响,映得满室暖亮。萧虎身着紫色公服,手指轻叩案上的“草原舆图”——舆图上用朱砂标注着察合台、窝阔台、钦察三系部落的聚居地,察合台部旁的“异动标记”已画了三道,是昨日草原眼线传回的密报:“察合台旧部在阿尔泰山南麓集结,似有联络诸王之意。”

刘七(白虎堂统领)站在案旁,手中捧着“白虎堂建制册”,册页上记录着现有编制:“暗卫三百人,分五营,主营驻中都,余四营分守南城、北城、东城、西城,无草原专项建制。”萧虎抬眼看向刘七,声音沉稳:“脱欢余党虽除,但草原诸王仍有异动,现有细作仅能覆盖中都周边,远不足应对阿尔泰山、杭爱山一线的动静,白虎堂需扩编,还得设个‘草原细作营’。”

刘七闻言,眼中闪过一丝了然——此前肃清脱欢时,便因草原情报滞后,差点漏过也速台与察合台旧部的联络。他躬身道:“大人所言极是,只是扩编需奏请朝廷,定营制、拨经费、选官属,还需与枢密院、户部协调。”萧虎点头,从案上取过一张空白奏纸,提笔蘸墨:“今日便拟奏疏,明日递呈,草原细作营之事,越快落地越好。”

铜炉中的炭火偶尔爆出火星,落在舆图边缘,萧虎伸手拂去,目光重新落回察合台部的标记上——那里曾是脱欢的根基,如今虽无大规模叛乱,却如潜藏的暗流,稍有不慎便会掀起波澜。“草原不稳,中都难安,”萧虎轻声道,“这细作营,便是守住边疆的第一道屏障。”

白虎堂的扩编与草原细作营的增设,并非临时起意,而是萧虎基于“草原诸王异动加剧”与“现有情报网络短板”的双重考量——肃清脱欢余党后,草原部落的微妙变化逐渐显现,现有情报能力已无法满足边疆管控需求,这成为推动扩编的直接动因。

首先是“草原诸王的异动信号”。自脱欢被处置后,白虎堂的草原眼线陆续传回密报:察合台旧部在阿尔泰山南麓“以牧会为名集结”,窝阔台系贵族在杭爱山“私藏兵器”,钦察部则“频繁与西域商队接触”,似在交换物资与情报。这些信号虽未形成明确叛乱,却已打破草原的平静——萧虎在枢密院会议上曾直言:“诸王虽未明着反,但私相联络、囤积兵器,便是异动之兆,若等他们集结完毕,再应对便晚了。”

其次是“现有情报网络的短板”。此前白虎堂的细作多集中在中都及周边,草原方向仅靠“零星眼线”(如西域商栈的伙计、往来驿卒)传递信息,存在三大不足:一是覆盖范围窄,仅能触达草原边缘部落,阿尔泰山、杭爱山等深处区域完全空白;二是传递速度慢,眼线需通过商队、驿路传递情报,单程需十日以上,难以及时响应;三是情报精度低,多为“听说”“似有”的模糊信息,缺乏具体人数、时间、地点的细节,无法作为决策依据。刘七在汇报时曾举例:“上月察合台部集结,眼线仅传回‘约百人’,待咱们核实,实则有三百人,差了两倍还多。”

再者是“边疆管控的现实需求”。元代对草原部落的管控,历来以“情报先行”为原则——《大元通制?军政》明确“草原诸部需岁贡、报动向,中枢需派谍监之”。脱欢事件后,朝廷对草原的管控更严,要求“每月报一次动向,每季度核一次户数”,现有情报能力根本无法满足这一要求。户部尚书曾对萧虎道:“若不能及时掌握草原户数、兵器数,岁贡便难核实,一旦有部落瞒报,便是隐患。”

萧虎将这些动因梳理成“扩编奏疏”的核心内容,在疏中写道:“白虎堂现有细作三百,仅覆中都,草原诸部异动渐显,情报迟、漏、粗,难应管控之需,请扩编至五百,增设草原细作营,专司草原谍报,以固边疆。”这份奏疏既点明了现实问题,又符合元代“以谍制边”的传统,为后续朝廷批准埋下伏笔。

白虎堂扩编与增设草原细作营,需经“奏请朝廷-部门会商-核定编制-拨付资源”四步决策流程,每一步都需与枢密院、户部、兵部协同,符合元代“中枢机构建制需朝廷核准”的行政惯例,避免擅自扩编引发争议。

第一步是“奏请朝廷”。萧虎拟好扩编奏疏后,次日便递呈中书省,再转呈皇帝(元代中枢流程:地方或部门奏疏需经中书省审核,再报皇帝)。奏疏中除了说明动因,还附了“草原情报短板清单”“扩编预算”“细作营职责”三份附件——清单列明了现有情报的“迟、漏、粗”问题,预算详细列出扩编需“增拨白银两千两(用于人员俸禄、装备)、粮草三百石(用于细作补给)”,职责明确草原细作营“伪装潜伏、情报传递、异动监控”三大职能。中书省丞相看完奏疏,对萧虎道:“此事关乎边疆安稳,当准,但需枢密院、户部、兵部会商,定个可行章程。”

第二步是“部门会商”。五日后,中书省召集枢密院、户部、兵部在中书省议事厅会商。枢密院判官王大人首先表态:“扩编可行,但白虎堂需从禁军选拔精锐,不可随意招募,以免混入奸邪;草原细作营的统领,需选懂草原习俗、有谍战经验者,臣举荐白虎堂的周七——他曾随大人平叛草原,懂蒙古语,经验足。”户部尚书则关注经费:“两千两白银、三百石粮草,需从明年的军政预算中划拨,臣需核查预算余额,确保不影响其他开支,十日内向陛下复命。”兵部郎中补充:“细作营的装备(如草原皮袍、伪造令牌)需兵部监制,确保符合草原样式,不被识破,臣可安排工部协助制作。”各部门达成初步共识,萧虎则承诺:“扩编后,白虎堂每季度向中书省、枢密院递一次情报汇总,接受监督。”

第三步是“核定编制”。会商后,中书省将“扩编方案”报皇帝核准,皇帝批复:“白虎堂扩编至五百人,增设草原细作营,编制一百人,设千户一员(正五品)、百户三员(正七品),隶属白虎堂,受枢密院节制。”这一编制符合元代“千户-百户”的军制(《元史?兵志》载元代军队多以千户、百户为单位,千户统百户,百户统十户),草原细作营的一百人,正好分属三个百户,分别负责察合台、窝阔台、钦察三系部落,职责清晰。

第四步是“拨付资源”。户部在十日内向白虎堂拨付首批经费“白银一千两、粮草一百五十石”,用于人员招募与装备制作;兵部则协调工部,开始制作草原细作营的装备——草原皮袍(选用羊皮制作,染成草原常见的褐色)、蒙古刀(短柄、弯刃,符合草原样式)、伪造的部落令牌(刻有各部落的图腾,如察合台部的“鹰纹”、窝阔台部的“虎头纹”)。至此,扩编与细作营增设的决策流程全部完成,落地准备正式启动。

草原细作营的定位是“白虎堂下属的草原专项情报机构”,并非普通的作战部队,其职能围绕“情报获取、传递、分析”展开,且需贴合草原部落的生活习性,以“隐蔽、精准、及时”为核心,避免暴露身份,确保能长期潜伏监控。

第一大职能是“伪装潜伏,渗透部落”。细作需伪装成草原部落常见的身份,如商贩、牧民、驿卒、部落工匠,长期居住在部落中,获取信任。伪装成商贩的细作,需携带草原急需的物资(如茶叶、布匹、铁器),通过交易与部落贵族接触,打听动向;伪装成牧民的细作,需学会放牧、挤奶、骑马等草原技能,融入牧民的日常生活,观察部落的人员变动与牲畜数量(牲畜数量可反映部落的经济实力,间接判断是否有异动);伪装成驿卒的细作,则可通过传递部落间的信件,获取情报。萧虎在细作营成立大会上强调:“潜伏的关键是‘像’——言行、衣着、技能都要像草原人,若被看出破绽,不仅丢了性命,还会打草惊蛇。”

第二大职能是“情报传递,及时反馈”。细作营在草原设“三级联络点”:一级联络点在部落内部(如细作的住处,用“羊粪藏密信”“羊毛编暗号”传递情报);二级联络点在草原边缘的驿馆(由伪装成驿卒的细作负责,接收一级联络点的情报,再转递);三级联络点在中都的“白虎堂细作司”(专门接收草原情报,整理后报萧虎与刘七)。传递速度有明确要求:“部落内情报当日传至一级点,三日内传至二级点,七日内传至中都”,比此前的“十日以上”快了近一半。为确保传递安全,还规定“密信需用草原草药汁书写(遇火显字),暗号需用草原歌谣改编(如将‘集结’唱作‘牧羊’,‘兵器’唱作‘马鞍’)”,避免被部落察觉。

第三大职能是“异动监控,提前预警”。细作需重点监控草原部落的“四类异动”:一是人员集结(如无理由的牧民聚集、贵族会面);二是兵器囤积(如私造弯刀、弓箭,或从西域购买兵器);三是粮草储备(如超额储存干草、粮食,可能为长期行动做准备);四是外部联络(如与其他部落、西域势力的秘密往来)。每发现一类异动,需记录“时间、地点、人数、具体行为”,再按联络流程传递。刘七对细作营的百户们道:“咱们要的不是‘已发生的事’,而是‘要发生的事’,提前预警,才能让朝廷有时间应对。”

此外,细作营还需承担“部落民情收集”的辅助职能——记录草原部落的“户数、岁贡、矛盾”,如某部落因岁贡过重与朝廷有隙,某部落内部贵族争夺权力,这些民情虽非直接异动,却可能成为引发叛乱的诱因,需及时反馈给朝廷,以便调整草原政策。萧虎曾对细作营千户周七道:“了解民情,才能更好地管控,若部落百姓有怨,即便暂时不反,也迟早会出问题,这民情与异动,同等重要。”

草原细作营的人员选拔,需贴合“草原潜伏”的特殊需求,制定“严格标准+多层流程”,确保选拔出的细作既懂技能、熟习俗,又忠诚可靠,能应对草原的复杂环境,避免因人员不合格导致情报泄露或任务失败。

选拔标准聚焦“三懂三能”:一懂蒙古语(需能说流利的草原方言,而非生硬的官话,避免被识破),二懂草原习俗(如部落的祭祀礼仪、待客规矩、放牧常识,需能熟练应对),三懂谍报技能(如伪装、密信书写、暗号识别,需经专业训练);一能吃苦(草原气候恶劣,冬季严寒,夏季炎热,需能适应风餐露宿),二能应变(若遇部落盘查,需能随机应变,不暴露身份),三能保密(需严格遵守情报纪律,不向任何人泄露任务,包括家人)。刘七在选拔前特意强调:“这‘三懂三能’,缺一项都不行,草原不比中都,一旦暴露,连逃生的机会都没有。”

选拔流程分“初选-复选-终选”三步:初选从“白虎堂旧部、禁军草原老兵、西域商栈伙计”中筛选——白虎堂旧部有谍报经验,禁军草原老兵熟悉草原环境,西域商栈伙计懂蒙古语与贸易,这三类人是重点来源,共筛选出两百人;复选通过“语言测试、习俗考核、技能实操”淘汰——语言测试让候选人用草原方言交流,考核用词是否地道;习俗考核让候选人演示草原待客礼仪(如献哈达、敬奶茶的规矩),判断是否熟练;技能实操让候选人书写草药汁密信、识别草原歌谣暗号,考核谍报技能,这一轮淘汰一百人,剩一百人;终选是“忠诚度测试与模拟潜伏”——忠诚度测试由萧虎亲自问话,如“若被部落抓住,愿宁死不泄露情报吗”,观察候选人的反应;模拟潜伏让候选人伪装成牧民,在枢密院后院的“模拟草原场景”(搭有蒙古包、放有羊群)中应对“部落贵族盘查”,考核应变能力,最终选出一百人,正好满细作营编制。

选拔中还特别注重“背景核查”——每个候选人的籍贯、家人、过往经历都需经白虎堂“户籍司”核查,确保无“与草原部落有牵连”“曾有叛逃记录”的情况。如一名禁军老兵,各方面都合格,但核查发现其叔父是察合台旧部,便被淘汰;一名西域商栈伙计,背景干净,且能说三种草原方言,顺利入选。刘七道:“背景核查是最后一道关,若候选人与部落有牵连,即便技能再好,也可能因私情泄露情报,绝不能冒险。”

选拔结束后,还需进行“为期一月的岗前培训”——邀请草原归附贵族教“地道方言与深层习俗”(如部落内部的派系称呼、隐晦手势),请白虎堂资深谍师教“草原特殊谍报技能”(如用羊粪藏密信、用星星辨别方向),请医官教“草原常见病症防治”(如冻伤、中暑的处理,避免因生病暴露)。培训结束后,再进行一次“综合考核”,考核合格者才能正式编入草原细作营,分属三个百户。

草原细作营按元代“千户-百户-十户”的军制架构设计,明确“层级职责+协作机制”,确保营内管理有序、指令畅通,既能各自执行任务,又能协同应对草原的复杂情况,避免因架构混乱导致效率低下。

营制顶层设“千户一员”,由周七担任——周七曾随萧虎平叛草原,懂蒙古语,参与过脱欢案的谍报工作,经验丰富,且忠诚可靠,是萧虎亲自举荐的。千户的职责是“统筹全营任务”:制定草原情报收集计划,分配各百户的负责区域(第一百户管察合台部,第二百户管窝阔台部,第三百户管钦察部),审核各百户的情报报告,向萧虎与刘七汇报全营工作,若遇紧急情况(如细作被抓、部落突发异动),可临时调整任务,事后再补报。周七上任后,第一件事便是绘制“草原细作分布图”,将一百名细作的潜伏位置、伪装身份、联络方式标注清楚,便于管理。

中层设“百户三员”,分别由李三、王五、张九担任——三人各有专长:李三熟悉察合台部的习俗,曾在察合台部做过半年驿卒;王五懂窝阔台部的贸易规则,能指导细作通过交易获取情报;张九擅长钦察部的语言,能听懂钦察部的方言暗号。百户的职责是“管理十户、执行千户指令”:向所属十户分配具体任务(如某细作负责监控部落贵族,某细作负责传递情报),定期与十户细作联络(通过二级联络点),整理十户的情报,汇总后报千户,若十户细作遇困难(如装备损坏、身份暴露风险),需及时向千户申请支援。如李三发现察合台部的细作缺少草原皮袍,便向周七申请,周七再协调兵部补充,确保细作能正常潜伏。

基层设“十户十员”,每十户归一名百户管辖——十户内按“潜伏类型”分工:两户伪装商贩(负责与贵族接触),三户伪装牧民(负责监控日常动向),两户伪装驿卒(负责传递情报),两户伪装工匠(负责观察兵器制作),一户负责联络(统筹十户的情报,与百户对接)。十户间需“互不相识”,仅通过联络户与百户沟通,避免因一人暴露牵连全十户——这是元代谍报机构的“隔离原则”,《大元通制?军政》明确“谍者不得相知,以防连坐”。如察合台部的十户中,伪装商贩的细作不知道伪装牧民的细作是谁,仅通过联络户传递情报,即便商贩细作被抓,也不会泄露其他细作的身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