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80章 杭爱安澜(1 / 2)

1080章:杭爱安澜(至元四十八年秋杭爱山三月治理成效)

至元四十八年秋的杭爱山主驿站,辰时的阳光洒满草原,帖木儿(杭爱山忠领主)手持“三月治理册”,站在驿站前的石台上。册页上用蒙汉双语记录着:“限牧:立界碑二十五块,牧地纠纷零起;编户:完成六百户登记,隐匿户清零;民生:发青稞一千五百石,修毡帐八十顶;隐患:排查残党线索三条,均已处置,部落护卫队巡逻三十次,无异常。”

张谦(地方民政官)捧着“民生台账”走来,指着其中一页:“帖木儿领主,老弱户的青稞全发完了,混合部落的毡帐也修好了,昨日去别失八里部走访,牧民们说‘今年冬天不用挨冻了’。”帖木儿点头,目光望向远处的草原——合丹部的牧民正赶着羊群在划定的牧地吃草,编户队的吏员在帐篷前登记,部落护卫队的壮丁骑着马巡逻,一派安稳景象。

此时,部落护卫队队长巴特尔策马而来,递上“巡逻记录”:“启禀领主,今日巡查黑水河段,无残兵踪迹,公用牧场的牛羊都在,没发现超界放牧的。”帖木儿接过记录,在“无异常”后画了圈,对张谦道:“按计划,明日请各部长老来驿站会商,汇总民声,再给萧大人递‘安定奏疏’,让中枢放心。”

三月前的杭爱山,还偶有牧地争执、残兵隐忧;三月后,牧民安居,隐患消除,这方草原,终如预期般“安澜”。帖木儿握着册页,心中明白:这安定,不是偶然,是限牧、编户、联防一步步落地的结果,是元廷规制与部落协同的成效。

杭爱山的三月治理,始于“定计划、分职责”——帖木儿与张谦、那拉珠尔(元军将领)根据“草原管控三策”,制定“三月落地规划”,将治理分为“限牧立界、编户登记、民生保障、隐患排查”四阶段,每阶段明确责任人、时间表、验收标准,避免“盲目推进”。

第一阶段(第1-15日)为“限牧立界”,由那拉珠尔率元军划界队,联合部落长老,完成杭爱山主要牧地的界碑设立。规划中明确:合丹部与别失八里部的黑水河牧地、察合台支系与混合部落的松树林牧地,需优先划界,每块界碑旁派一名部落护卫队成员看守,防止人为损坏。那拉珠尔在筹备会上道:“界碑是牧地的‘根’,根立稳了,纠纷才会少,这阶段咱们得盯紧,不能出岔子。”

第二阶段(第16-30日)为“编户登记”,由张谦率编户队,协同部落长老,逐户登记人口、牛羊。编户队按“先易后难”原则:先登记配合度高的合丹部、别失八里部,再登记混合部落与察合台支系;每入户一户,现场发放“编户优惠凭证”(凭此可优先领青稞、借公用牧场)。张谦还特意培训编户队吏员“双语沟通”,避免因语言不通引发误解,他道:“编户不是‘查户口’,是给牧民发‘好处证’,得让他们愿意登、主动登。”

第三阶段(第31-60日)为“民生保障”,由帖木儿牵头,部落长老协助,落实青稞发放、毡帐修补、互助组推广。规划中明确:老弱户按“每人每月两石青稞”发放,漏雨毡帐由部落工匠统一修补,每十户组建一个“民生互助组”,壮丁帮老弱放羊、割草。帖木儿在筹备时,从部落储备中调出五十石青稞作为“应急粮”,以防发放时短缺,他道:“民生是安定的‘本’,青稞够、毡帐暖,牧民才会安下心。”

第四阶段(第61-90日)为“隐患排查”,由帖木儿、那拉珠尔、张谦联合负责,排查隐匿户、残兵线索、部落异动。规划中明确:每日派部落护卫队巡逻两次(晨时、申时),每周入户排查一次隐匿户,每月与元军联合清查一次残兵可能藏匿的山洞、树林。那拉珠尔道:“隐患是安定的‘敌’,得把‘敌’找出来、清干净,杭爱山才能真安稳。”

筹备会上,三人还制定“协同机制”:每日傍晚在主驿站召开“治理碰头会”,汇总当日进展,解决问题;每周向中枢递一次“治理周报”,汇报成效与困难。帖木儿最后道:“咱们三人,一个管部落,一个管民政,一个管军事,拧成一股绳,三月后,定要让杭爱山变个样。”

三月治理首阶段的“限牧立界”,核心是“定界碑、明范围、防纠纷”,那拉珠尔的划界队与部落长老紧密配合,用十五日完成杭爱山二十五块界碑的设立,彻底解决了此前“牧地无界、争夺频繁”的问题,为后续治理打下基础。

划界队与长老的“先查后立”:每到一个部落,划界队先与长老一起“查旧例”——合丹部帖木格长老带着划界队去黑水河,指着河岸的老榆树道:“往年我们部就在这棵树以东放牧,再往东是别失八里部的地,这是祖辈传下来的规矩。”划界队吏员用罗盘测量,结合元廷“每部落牧地需距水源半里”的规制,确定界碑位置,用石灰在地面画出标记,确保“旧例与规制不冲突”。

界碑的制作与设立有“讲究”:界碑用本地青石制成,高六尺、宽两尺,正面刻部落名称(蒙古文)与元廷标识(八思巴文“杭爱牧界”),背面刻界碑编号(从“杭界001”到“杭界25”);设立时,先由长老用羊油涂抹界碑(草原习俗,寓意“界碑长久”),再由划界队与部落壮丁一起将界碑立入地下三尺,周围用碎石加固,防止风吹倒。合丹部与别失八里部的界碑设立时,两部长老一起到场,帖木格与也先(别失八里部长老)共同扶着界碑,道:“这碑立在这,咱们以后再不用为牧地吵了。”

界碑设立后的“监督维护”:每块界碑旁派一名部落护卫队成员负责日常维护,每日检查界碑是否完好,有无被移动、涂改;划界队每周巡查一次,对松动的界碑重新加固,对模糊的字迹重新刻描。一次,混合部落的界碑被羊群撞倒,护卫队成员立刻上报,划界队当日便赶来重新立起,帖木儿还特意去混合部落宣讲:“界碑是牧地的‘规矩’,谁也不能动,动了就是坏了大家的安稳。”

界碑带来的“牧地安稳”:界碑设立后,杭爱山的牧地纠纷从“每月三起”降至“零起”。合丹部牧民巴特尔之前常因牧地与别失八里部牧民争执,现在他看着界碑道:“有这碑在,我只在东边放,他只在西边放,再也不用争了,省了不少心。”公用牧场的管理也更有序,诸王申请借用时,按“登记-使用-归还”流程,无一次超期,也无一次私自占用,那拉珠尔在“治理周报”中写道:“界碑立,牧地定,部落安,此乃治理首功。”

限牧落地的“后续优化”:根据牧民反馈,帖木儿与张谦在公用牧场旁增设“饮水槽”(用石头砌成,收集雨水),方便借用牧场的牧民放羊时饮水;还在界碑旁插木牌,用蒙古文标注“此界以东属xx部,以西属xx部”,让不识字的牧民也能看懂。这些优化,让限牧政策更接地气,牧民的认可度也更高。

三月治理第二阶段的“编户登记”,核心是“登实户、明底数、连民心”,张谦的编户队带着“双语户籍册”与青稞优惠,用十五日完成六百户登记,隐匿户从“五百户”降至“零”,既落实了元廷“掌人口”的要求,又让牧民感受到“编户有好处”。

编户队的“入户准备”:出发前,张谦给编户队吏员分发“三样东西”——双语户籍册(蒙古文在上,汉文在下,方便部落与元廷查阅)、编户优惠凭证(凭此可领半石青稞)、小药箱(装感冒药、止血药,顺带为牧民看病)。他还特意叮嘱:“入户时先见长老,再跟牧民聊家常,别一上来就登记,让他们觉得咱们是来‘帮’不是来‘查’的。”编户队吏员李谦(汉官,懂蒙古语)道:“大人放心,咱们按您说的做,保证让牧民愿意登。”

长老牵头的“入户登记”:每到一个部落,编户队先与长老会合,由长老带着入户。合丹部帖木格长老带着李谦去老牧民帖木格家,长老先道:“帖木格,编户队来登记,登了能领青稞,以后还能优先借公用牧场,是好事。”老帖木格起初犹豫,怕“登了要缴税”,李谦拿出优惠凭证:“您看,这上面写着‘编户后免半年草税’,青稞现在就能领,我这就给您登记。”登记时,李谦逐栏询问:“家里几口人?牛羊各多少?住的是毡帐还是土木房?”老帖木格一一回答,李谦用双语填写,写完后念给老帖木格听,确认无误后让他按手印(牧民多不识字)。

编户中的“民生温度”:编户队入户时,不仅登记,还顺带解决牧民的小困难。混合部落的牧民娜仁家,孩子感冒发烧,编户队的军医立刻拿出感冒药,教娜仁怎么喂;察合台支系的牧民忽必来家,牛羊数量登记时发现少了两只羊,编户队还帮着一起找,最后在松树林找到了走失的羊。这些细节,让牧民觉得“编户队是自家人”,之前抵触的察合台支系,主动申报了之前隐匿的两百户,忽必来道:“编户队帮咱们看病、找羊,咱们再隐匿,就对不起人家了。”

户籍册的“三级复核”:为确保登记真实,编户队实行“三级复核”——入户吏员登记后,队长复核;队长复核后,张谦抽查(每部落抽查十户);张谦抽查后,报枢密院备案。一次,李谦登记时误将“五头牛”写成“三头牛”,队长复核时发现,立刻改正;张谦抽查混合部落时,发现一户牧民漏登了“两个孩子”,也当场补登。张谦道:“户籍册是民生的‘账’,账要实,才能给牧民发对青稞、办对事,不能有半点错。”

编户带来的“民心凝聚”:编户完成后,六百户牧民都领到了青稞优惠,老弱户还额外多领了一石。老帖木格捧着青稞道:“以前觉得编户是‘麻烦’,现在才知道是‘好处’,以后朝廷让登,我还登。”察合台支系的领主也道:“编户后,人口、牛羊都清楚了,部落要办互助组、调壮丁,也有了依据,比以前乱着好。”张谦在“治理周报”中写道:“编户不是‘管’,是‘连’,连起了朝廷与牧民的心,此乃安定之基。”

三月治理中,帖木儿作为杭爱山忠领主,每日穿梭于各部落,调解纠纷、落实政策、倾听民声,他的“日常履职”,是杭爱山安定的“纽带”——上承元廷令,下解部落忧,用务实行动赢得牧民与中枢的认可。

每日的“部落走访”:帖木儿每日辰时从主驿站出发,骑马走访两个部落,先去长老家了解情况,再去老弱户、困难户家查看民生。合丹部的老牧民帖木格家,毡帐漏雨,帖木儿看后,立刻安排部落工匠来修补;别失八里部的牧民也速台家,青稞快吃完了,帖木儿核实后,当场开了“青稞领取凭证”,让他去主驿站领取。走访时,他还会带着“治理记录本”,把牧民的诉求记下来:“混合部落缺铁匠”“察合台支系想要更多互助组”,晚上在碰头会上提出,与张谦、那拉珠尔一起解决。

纠纷的“及时调解”:虽有限牧、编户,偶尔仍有小纠纷——混合部落的牧民巴特尔与忽必来,因“互助组帮工多少”争执,巴特尔觉得自己帮忽必来多,忽必来觉得两人差不多。帖木儿接到消息后,立刻赶去,先听两人说情况,再找互助组其他成员核实,最后裁定:“巴特尔帮了五日,忽必来帮了三日,忽必来从自家青稞中拿出半石给巴特尔,算补偿。”两人都接受,帖木儿还趁机宣讲互助组规则:“互助是自愿,但也要有规矩,不然组就散了,大家都没好处。”三月间,帖木儿共调解小纠纷八起,均圆满解决,无一起激化。

政策的“宣导落实”:元廷的“限牧优惠”“编户免税”等政策,帖木儿会通过“部落大会”“入户宣讲”等方式,用牧民听得懂的话解释。在混合部落的大会上,他举着界碑模型道:“这界碑不是圈地,是让大家有地放、不争吵;编户不是收税,是让大家领青稞、得好处,这些都是朝廷为咱们好。”他还会邀请编户队、划界队一起宣讲,让牧民更清楚政策内容,避免因误解产生抵触。三月间,他共组织部落大会六次,入户宣讲三十次,政策知晓率从“60%”升至“95%”。

与中枢的“及时沟通”:作为忠领主,帖木儿需按规制向中枢汇报治理进展——每周递一次“治理周报”,每月递一次“详细月报”,遇紧急情况(如残兵线索、重大纠纷),一日内上报。一次,部落护卫队发现一股疑似残兵的踪迹,帖木儿立刻派驿卒向萧虎汇报,同时与那拉珠尔联合排查,最后确认是路过的商队,虚惊一场,但中枢对他的“及时反馈”很认可,萧虎在回信中写道:“遇事不瞒、及时沟通,此乃忠领主本分,望继续保持。”

履职中的“自我要求”:帖木儿给自己定了“三不原则”——不偏护本部落(察合台支系)、不滥用职权(不私占公用牧场、不挪用青稞)、不敷衍民声(牧民诉求当日记录、三日内回应)。一次,察合台支系的长老想让他“多给部落分些青稞”,他道:“青稞要按户籍分,老弱户优先,我不能因为是本部落就偏私,不然其他部落会不服,杭爱山就乱了。”长老听后,也认可他的做法,道:“领主公平,咱们才服。

三月治理第三阶段的“民生保障”,核心是“发青稞、修毡帐、推互助”,帖木儿与张谦联合部落长老,用三十日落实民生举措,让牧民“有粮吃、有暖住、有帮衬”,民生稳了,安定的根基才真正扎牢。

青稞发放的“精准到户”:张谦根据编户册,按“老弱户每人三石、普通户每人两石、壮丁户每人一石”的标准,制定“青稞发放表”,在主驿站、各部落分设发放点。发放时,牧民凭“编户凭证”领取,吏员核对姓名、户数后,现场称重、装袋,避免错发、漏发。合丹部老弱户帖木格领了三石青稞,他用布袋装着,笑着道:“这青稞够我吃三个月,冬天不用饿肚子了,谢谢朝廷,谢谢领主。”三月间,共发青稞一千五百石,覆盖所有六百户牧民,无一户遗漏。

毡帐修补的“全面覆盖”:帖木儿从部落中选出十名熟练工匠,组成“毡帐修补队”,逐户检查漏雨、破损的毡帐。修补队带着羊毛、麻绳、木针,到牧民家后,先清理毡帐上的灰尘,再用羊毛填补漏洞,用麻绳加固边缘。混合部落的牧民娜仁家,毡帐顶部漏雨严重,修补队用了半天时间,补了三个漏洞,还帮她在毡帐四周加了木杆,防止风吹倒。娜仁摸着修补好的毡帐道:“以前下雨,帐里到处是水,现在好了,再也不用怕下雨了。”三月间,共修补毡帐八十顶,覆盖所有漏雨户。

民生互助组的“推广落地”:按“十户一组,三户壮丁帮一户老弱”的原则,帖木儿在各部落推广互助组,共组建六十个,覆盖所有老弱户。互助组有明确规则:壮丁户每日帮老弱户放羊、割草,秋收后老弱户从收成中拿出5%分给壮丁户(自愿);若老弱户无收成,由部落从储备青稞中补贴壮丁户。合丹部的互助组中,壮丁巴特尔帮老帖木格放羊,老帖木格秋收后要分给他一石青稞,巴特尔推辞:“都是部落的人,互相帮是应该的,不用分粮。”这种互助氛围,让部落内部的凝聚力显着增强。

冬季物资的“提前筹备”:九月已入秋,草原渐冷,帖木儿与张谦提前筹备冬季物资——从元廷调拨毡布两百匹,分给缺布的牧民;组织部落工匠制作“防寒毡靴”(用羊毛、牛皮制成),优先发给老弱户;在主驿站储备干草五千斤,供牧民的牛羊过冬。混合部落的老牧民道:“往年冬天前,咱们都要愁布、愁草,今年领主都帮咱们准备好了,心里踏实多了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