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064章:杭爱安老(至元四十六年秋老弱安置与生产恢复)
至元四十六年秋的杭爱山,辰时的阳光已驱散晨雾,洒在南侧的安置区——一千五百顶临时帐篷整齐排列,帐外的空地上,老人们正晾晒着麻布,妇女们带着孩童捡拾松枝(用于烧火),几名合丹部的牧民正牵着少量牛羊,在临时牧地(之前划定的过渡区域)吃草,牛羊的低哞声与孩童的笑声交织,显露出一丝安稳气息。
那拉珠尔立于安置区中央的高台上,手中展开张谦绘制的“杭爱山牧地划分图”——图上用炭笔圈出“合丹部牧地”“别失八里部牧地”“混合部落牧地”,每块牧地旁标注着“面积(顷)、人口、牲畜数”,还画着水源位置与边界标记(木牌、石堆)。“今日起,正式为老弱划分固定牧地、发放青稞种粮,”那拉珠尔的声音透过号角传遍安置区,“张谦(粮草官)带吏员掌牧地丈量与种粮发放,李谦(驿站吏员)协部落长老辨归属,帖木格(步兵统领)带士兵维持秩序,务必让每户都有地种、有粮播。”
高台旁的空地上,已堆起小山般的青稞种粮——粮囤用木栅栏围住,每囤贴着火漆标签,写着“合丹部种粮”“别失八里部种粮”,旁边摆着数十把木犁、镰刀(从叛军物资中修缮的农具),工匠们正最后检查农具:“犁头已磨尖,镰刀柄缠了麻布,老人们用着不打滑。”合丹部的长老帖木格(与步兵统领同名)拄着松木杖,走到那拉珠尔面前:“将军,老弱们盼这一天好久了,有了固定牧地和种粮,就能安心过日子了。”那拉珠尔点头:“长老放心,定会按人口、按部落公平划分,不偏不倚。”
此时,一名老妇人牵着孤儿阿古拉,走到粮囤旁,怯生生地问张谦:“大人,我们孤儿寡母,能分到牧地和种粮吗?”张谦笑着递过一块木牌(刻着“合丹部娜仁户,2人,牧地2顷,种粮6石”):“当然能,这是你们的份,一会儿就有人带你们去认牧地。”娜仁接过木牌,紧紧抱在怀里,阿古拉则盯着粮囤里金黄的青稞,眼中满是好奇,老弱安置与生产恢复的序幕,就此拉开。
牧地勘察的前期筹备,需“组队协同、定标细查”——组建“吏员+部落长老+步兵+工匠”的勘察团队,明确牧地勘察标准(水源近、牧草丰、无洪涝),准备丈量工具(步弓、羊皮尺、木标记),提前与部落沟通需求,为后续精准划分打下基础,体现元代“勘地依制、问需于民”的民政逻辑。
勘察团队的组建与分工——张谦挑选十名通政院吏员(懂丈量、会文书)、两名部落长老(合丹部帖木格、别失八里部也先)、二十名步兵(负责开路与安全)、五名工匠(制作边界标记),组成勘察队。张谦任队长,负责总协调;吏员分两组,一组持步弓丈量面积,一组记录地形与水源;长老们负责辨认部落传统牧地范围,避免划分时引发纠纷;步兵在前开路,清理勘察路线上的灌木与碎石;工匠则携带木牌、石锤,随时制作边界标记。“咱们按‘先合丹、再别失八里、最后混合部落’的顺序勘察,”张谦对团队道,“每块牧地都要测准面积、标记水源,记清楚适合放牧还是耕种。”
勘察工具的准备与调试——步弓(元代常用丈量工具,一弓为五尺)共准备十把,工匠提前校准,确保每把步弓长度一致;羊皮尺(用羊皮条编织,标有刻度,长三丈)用于测量窄小区域(如水源宽度);木标记(松木制成,长三尺,顶部刻部落标识,如合丹部刻狼纹、别失八里部刻羊角纹)共两百块,石锤(用于将木标记砸入地下)五把;还携带羊皮地图(空白,用于绘制勘察结果)与炭笔,随时记录。一名吏员调试步弓:“张大人,步弓都校准好了,五尺误差不超半寸,可放心用。”张谦点头:“好,丈量时每十步核对一次,别出偏差。”
勘察标准的明确划定——按元代《民政则例》,牧地划分需满足三个条件:一是离安置区不超过十里,方便老弱往返;二是水源充足,每块牧地需有一处稳定水源(河流或泉水);三是牧草覆盖率达七成以上,或土壤肥沃适合种青稞(沙质土壤排除)。勘察时,吏员需用“三步测草法”判断牧草丰度:每块地选三个点,每个点三步范围内数牧草株数,平均超过五十株即为合格。“这块地沙太多,牧草只有三十株,不能划给老弱,”合丹部帖木格长老指着一片沙地道,张谦立刻让吏员在地图上标注“不适宜”,继续寻找合适区域。
与部落老弱的提前沟通——勘察前一日,张谦与长老们召集各部落老弱代表,询问需求:合丹部代表希望牧地靠近松树林(方便砍柴),别失八里部代表希望靠近溪流(方便灌溉),混合部落(由多个小部落组成)代表希望牧地集中,便于互相照应。“你们的需求我们都记着,勘察时会尽量满足,”张谦道,“但也要顾全大局,若无法完全满足,还请大家体谅,咱们以‘能放牧、能耕种’为首要原则。”老弱代表们纷纷点头,承诺会配合后续划分。
勘察路线的规划与确定——勘察队从安置区出发,沿南侧缓坡展开,规划三条路线:东线(合丹部区域)沿黑水河延伸,西线(别失八里部区域)沿松树林边缘,中线(混合部落区域)在东西线之间,三条路线各长二十里,覆盖所有待划分区域。“东线黑水河两岸牧草好,适合合丹部;西线松树林旁有耕地,适合别失八里部种青稞;中线平坦,适合混合部落,”张谦指着地图道,“咱们今日勘察东线,明日西线,后日中线,三日完成全部勘察。”
牧地的丈量与面积核定,需“按人定亩、依畜调量”——依据老弱家庭人口数(每人2亩)与牲畜数(每十头牲畜加1亩),用步弓精准丈量,同时参考部落传统牧地范围,确保每块牧地面积公平合理,记录在“牧地清册”上,体现元代“以人定地、以畜补量”的分配原则。
按人口的基础面积核算——元代对老弱牧地分配的基础标准是“每人2亩(1亩约0.69亩现代亩)”,家庭人口以之前核验的“安置名册”为准,孤寡老人按2人算,孤儿按1人算。合丹部娜仁家(2人:娜仁与阿古拉),基础面积为4亩;别失八里部也先家(3人:也先夫妇与老母亲),基础面积为6亩;混合部落的帖木儿家(4人:帖木儿与三个孙辈),基础面积为8亩。吏员们按名册逐一核算,将基础面积写在“牧地分配草册”上,交给张谦核对:“张大人,合丹部共500户,1200人,基础面积2400亩;别失八里部300户,800人,基础面积1600亩;混合部落200户,500人,基础面积1000亩,合计5000亩,约50顷。”
按牲畜的面积增补——除基础面积外,每户若有牲畜(羊、牛、马),按“每十头补1亩”的标准增补,不足十头不补。娜仁家有3只羊,不足十头,不增补;也先家有15只羊、2头牛,共17头,增补1亩(17÷10=1.7,取整1亩),总面7亩;帖木儿家有20只羊、5头牛,共25头,增补2亩,总面积10亩。长老们协助统计牲畜数:“也先家的牛是去年买的,一直养在临时牧地,没错,”别失八里部也先长老道,张谦让吏员在草册上注明“增补面积”,确保每户数据准确。
步弓丈量的实操细节——吏员们用步弓丈量选定的牧地,按“矩形法”计算面积:先测长度(步数),再测宽度(步数),面积=(长度步数×5尺)×(宽度步数×5尺)÷240(1亩=240平方尺)。合丹部娜仁家的牧地,长度测为80步(400尺),宽度测为48步(240尺),面积=400×240÷240=400平方尺?不对,重新算:400×240=平方尺,÷240=400亩?不,之前基础面积是4亩,这里明显错了,哦,步弓丈量时,吏员们是按“亩”来算,正确的是:一弓五尺,一步两弓(十尺),一亩为240平方步(每步十尺,240步×10尺×10尺=平方尺,与元代1亩约240平方步的标准一致)。娜仁家的牧地,长度20步(20×10=200尺),宽度12步(12×10=120尺),面积=20×12=240平方步=1亩?不对,重新调整:按每人2亩,2人4亩,所以丈量一块长40步、宽24步的地,40×24=960平方步=4亩,吏员们边量边记录:“合丹部娜仁户,牧地4亩,长40步,宽24步,水源在东侧黑水河。”
面积核定后的公示与调整——每块牧地丈量完毕,张谦会在安置区公示三日,接受老弱反馈。合丹部有两户反映“自家牧地离水源太远”,张谦立刻带吏员重新勘察,为他们调换到离水源更近的区域,面积不变;别失八里部有一户觉得“牧地牧草太少”,长老们现场核实后,为其增补了1亩牧草丰茂的地块。“公示就是要听大家的意见,有问题及时改,”张谦道,“不能让老弱领了牧地,却用着不方便。”三日公示结束,无一人再提异议,牧地面积核定工作顺利完成。
牧地边界的标记与文书登记,需“有形定界、有据可查”——用木牌、石堆做物理标记,在“牧地清册”上详细记录每块牧地的边界、归属、面积、水源,由吏员与部落长老共同签字画押,确保边界清晰、权责明确,避免后续纠纷,体现元代“定界有标、登记有册”的管理传统。
物理标记的制作与埋设——工匠们按部落标识,制作木牌:合丹部木牌刻狼纹,别失八里部刻羊角纹,混合部落刻圆圈(代表多部落融合),木牌顶部削尖,底部裹一层铜皮(防腐烂)。埋设时,步兵用石锤将木牌砸入牧地边界线的关键位置(如拐角、路口),每五十步埋一块,木牌露出地面一尺,方便识别;在木牌之间的地面,用白石灰画一条细线(临时标记,待来年草木生长后,再用石堆加固)。“这块木牌是合丹部与别失八里部的分界,要埋正,”张谦指着两块相邻的木牌道,工匠们调整位置,确保边界线笔直,无重叠或空缺。
石堆标记的补充设置——在牧地的主要路口与水源旁,设置石堆标记(用当地的青石堆砌,高五尺,底部直径三尺),石堆顶部放置一块刻有部落标识的石板。合丹部牧地的水源旁,石堆顶部石板刻狼纹,旁侧用蒙古文刻“合丹部水源,共用”(老弱可共享水源,不得独占);别失八里部牧地的路口石堆,石板刻羊角纹,刻“别失八里部入口”。工匠们堆砌石堆时,确保稳固:“石堆底部要宽,上面要窄,不然容易被风吹倒,”一名工匠边堆边说,还在石堆缝隙中填入泥土,增强稳定性。
“牧地清册”的详细登记——清册用厚羊皮纸制作,分“合丹部册”“别失八里部册”“混合部落册”三本,每本记录每户的“户主姓名、人口、牲畜数、牧地面积、边界四至(东到某木牌、西到某石堆、南到某水源、北到某路口)、水源位置”,还绘制简易示意图(标注木牌与石堆的位置)。合丹部娜仁户的清册记录:“户主娜仁,人口2(娜仁、阿古拉),牲畜3羊,牧地4亩,四至:东到狼纹木牌12号、西到狼纹木牌13号、南到黑水河、北到石灰线,水源:黑水河(东侧三步)。”清册每一页都由张谦、部落长老、户主(或代表)签字画押(不会写字的按手印),确保信息真实有效。
清册的归档与备份——三本“牧地清册”,一本留安置区吏员处(日常查阅),一本交部落长老保管(部落内核对),一本送中都通政院存档(备案,避免日后纠纷)。张谦还让吏员将清册内容,用蒙古文与汉文两种文字抄录,贴在安置区的公示栏上,方便不同部落、不同文化背景的老弱查看。“清册是凭证,丢了就麻烦了,要好好保管,”张谦对吏员与长老们道,“以后若有边界纠纷,就按清册为准,谁也不能乱改。”
青稞种粮的筹备与筛选,需“按户定数、选优去劣”——依据元代“户均3石(1石约120斤)、人均1石5斗”的种粮发放标准,筹备足量青稞,通过“风选、筛选、水选”三步筛选,确保种粮饱满、无病虫害,为老弱播种丰收打下基础,体现元代“种粮优选、助农务实”的农业政策。
种粮数量的精准核算——按安置区老弱户数与人口,核算种粮总量:合丹部500户,1200人,按户均3石算,需1500石;别失八里部300户,800人,需900石;混合部落200户,500人,需600石,总计3000石(约36万斤)。张谦从据点粮囤中调拨3500石青稞(多备500石,用于补种或应对损耗),分囤存放,每囤标注“某部落种粮”,派十名步兵看守,防止受潮或被偷。“种粮要多备些,万一播种时有的种子不发芽,还能补种,”张谦对粮草吏道,“每日检查粮囤,通风防潮,别让青稞发霉。”
风选去杂的细致操作——在安置区外的空地上,搭建十座“风选台”(用木板搭建,长五丈、宽三丈,台面向一侧倾斜,下方设两个木槽),工匠们将青稞倒入倾斜的台面,同时用木扇(用木板与羽毛制成)从侧面吹风,饱满的青稞颗粒重,落在下方近侧的木槽,瘪粒、杂草、尘土被风吹到远侧的木槽,实现分离。十名工匠同时操作,每时辰可风选300石青稞,风选后的瘪粒集中存放,用于喂养老弱的牲畜,不浪费。“扇风时力度要均匀,太轻吹不走杂草,太重会把好种子吹走,”一名老工匠指导年轻工匠,年轻工匠调整力度,很快便掌握了技巧。
筛选去劣的进一步提纯——风选后的青稞,再用“竹筛”(竹条编织,筛孔大小一致,仅容饱满颗粒通过)筛选,去除颗粒过小或有破损的种子。竹筛共准备二十个,工匠们两人一组,一人持筛,一人倒入青稞,轻轻摇晃,筛下的饱满种子落入下方的布袋,留在筛上的劣种倒入另一袋。“每个竹筛都要检查,别让筛孔变大,不然会漏下劣种,”张谦检查竹筛时,发现一个筛孔破损,立刻让工匠更换,“种粮要纯,不然会影响发芽率,老弱们一年的收成就靠这个了。”
水选验种的最终把关——对筛选后的青稞,随机抽取样本进行水选:取一碗青稞,倒入清水中,搅拌后静置片刻,沉底的为饱满种子(合格),漂浮的为空壳或病虫害种子(不合格)。水选合格率需达到九成以上,若低于九成,需重新风选、筛选。“这批青稞合格率有九成五,很好,可放心发放,”张谦查看水选结果后道,同时让工匠将水选合格的青稞摊在竹席上晾晒(去除水分,防止存放时发霉),晾晒时每隔一个时辰翻动一次,确保干透。
青稞种粮的发放流程,需“按册核对、签字确认”——按“牧地清册”顺序,分部落、分批次发放,每户凭“领粮凭证”(木牌,刻有户主姓名与应领数量)领取,吏员现场登记、长老监督,确保种粮足额发放、无错领漏领,体现元代“依规发粮、公开透明”的民政流程。
“领粮凭证”的制作与发放——凭证为松木制成的小木牌(长五寸、宽三寸),正面刻户主姓名、部落、应领种粮数量(如“合丹部娜仁,6石”),背面刻安置区印信(防止伪造),共制作1000块(对应1000户老弱)。发放前一日,吏员按“牧地清册”逐户发放凭证,户主(或家人)需签字(按手印)确认领取。合丹部的娜仁领取凭证时,吏员核对:“娜仁户,2人,应领6石,没错吧?”娜仁点头,按上手印,小心翼翼地将木牌揣进怀里,生怕弄丢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