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64章 杭爱安老(2 / 2)

分部落分批次发放——发放场地设在安置区中央的空地上,分三个发放点:合丹部发放点(东)、别失八里部发放点(西)、混合部落发放点(中),每个发放点设三个窗口(领粮、登记、核对),窗口后堆着对应部落的青稞种粮,用布盖着(防灰尘)。发放按“先孤寡、再老人、最后普通家庭”的顺序,孤寡老人由步兵或志愿者协助领取,避免拥挤。辰时初,合丹部发放点率先开始,娜仁作为孤寡户(孤儿寡母),第一个来到窗口,递上凭证:“大人,我领粮。”吏员核对凭证与清册,确认无误后,让辅兵用木斗(一斗为5升,12斗为1石)量出6石青稞,装入娜仁带来的羊皮袋中。

发放登记与核对——每个发放窗口旁,都有吏员持“发放登记册”,记录每户的“领粮时间、领粮人、数量、签字(手印)”,同时有部落长老在旁监督,确保数量准确。别失八里部的也先领取6石青稞后,吏员让他核对木斗数量:“一斗、两斗……六斗,没错吧?”也先点头:“没错,谢谢大人。”长老也在旁确认:“数量对,是6石,可放心领走。”发放过程中,吏员每发放10户,便与粮囤的出库记录核对一次,确保账实一致,无多发或少发。

特殊家庭的额外照顾——对无劳动力的孤寡老人(如合丹部的90岁帖木格老人)、残疾老弱,张谦安排步兵上门送粮,同时帮忙将青稞倒入家中的粮缸,还叮嘱:“青稞要放在干燥的地方,别受潮,播种时若需要帮忙,可找步兵或工匠。”帖木格老人拉着张谦的手道:“大人想得太周到了,我无儿无女,你们比亲人还亲。”张谦道:“这是我们应该做的,您好好保重身体,来年就能吃上自己种的青稞了。”

生产工具的修缮与发放,需“按需分配、实用耐用”——将从叛军物资中缴获的农具(木犁、镰刀、锄头),由工匠修缮后,按老弱家庭的生产需求(种青稞户多发球、放牧户多发镰刀)分配,同时教授使用与保养方法,确保老弱能顺利开展生产,体现元代“工助农牧、工具适配”的务实理念。

农具的收集与分类——从叛军据点缴获的农具中,筛选出可用的木犁200把、镰刀500把、锄头150把、木耙100把,按“耕种工具”(犁、锄、耙)与“放牧工具”(镰刀,用于割草)分类。木犁多为松木犁身、铁犁头,部分犁头生锈或松动;镰刀多为铁制,部分刀刃卷口;锄头与木耙的木柄有断裂情况。工匠们将分类后的农具堆放在安置区的工具房,贴上标签:“待修缮耕种工具”“待修缮放牧工具”。

修缮的细致流程——工匠们按“先易后难”的顺序修缮:镰刀先磨刃(用粗磨石磨去卷口,再用细磨石抛光,确保刀刃锋利),再检查木柄(松动的用木楔加固,断裂的更换新木柄,木柄末端缠麻布防滑);木犁先加固犁身(松动的连接处用木钉固定),再打磨犁头(去除铁锈,用淬火工艺增强硬度),更换断裂的犁杆;锄头与木耙的修缮类似,重点加固木柄与头部的连接。一名工匠磨镰刀时道:“镰刀要磨到能割断头发才算合格,老人们力气小,刀刃不锋利割不动草。”修缮后的农具,统一摆放在工具房的木架上,标注“已修缮,可用”。

按需分配的精准落实——按老弱家庭的生产类型(种青稞为主、放牧为主、半耕半牧)分配农具:种青稞为主的家庭(如别失八里部多为农耕部落),每户发1把犁、1把锄、1把耙;放牧为主的家庭(如合丹部多为游牧部落),每户发2把镰刀(1把割草、1把修牲畜栏);半耕半牧的家庭,每户发1把犁、1把镰刀。分配时,吏员需核对“牧地清册”上的“生产类型”标注,避免错发。别失八里部的也先家种青稞,领到犁、锄、耙后,高兴地说:“有了这些工具,开春就能种青稞了,比用手挖省力多了。”

使用与保养的现场教学——工匠们在工具房旁的空地上,现场演示农具使用方法:教老弱如何扶犁耕地(身体前倾、用力均匀)、如何用锄头除草(贴近地面,别伤作物根)、如何用镰刀割草(刀刃倾斜45度,一刀割断);还教授保养技巧:犁头用后要擦干涂油(防止生锈)、镰刀用后要磨刃(保持锋利)、木柄要定期检查(松动及时加固)。一名老弱尝试扶犁,动作生疏,工匠上前纠正:“扶犁时左手在前,右手在后,脚步跟着犁头走,别太快。”老弱按指导操作,很快便掌握了要领,脸上露出笑容。

耕种与放牧技术的指导,需“因地施教、经验传承”——邀请有经验的农民(别失八里部擅长农耕的老卒)与牧民(合丹部擅长放牧的长老),分“耕种组”与“放牧组”,向老弱传授青稞种植(选种、播种、除草、收割)与牲畜饲养(放牧时间、饲料搭配、疫病预防)技术,确保老弱能独立开展生产,体现元代“经验传帮带、技术助农牧”的传统。

青稞种植技术的分步指导——耕种组由别失八里部的老卒也先(曾种过十年青稞)带领,分四步传授:一是选种(播种前将青稞晒两日,提高发芽率);二是播种(秋季播种,每亩播8升,用木耙将种子埋入土中一寸,行距一尺);三是除草(播种后二十日,用锄头除杂草,避免与青稞争养分);四是收割(来年夏季,青稞穗变黄后,用镰刀收割,捆成捆晾晒)。也先在安置区旁的一小块试验田,现场演示播种:“你们看,种子要撒均匀,埋得太深出不来,太浅会被鸟吃,”他边撒种子边说,还让老弱们上手尝试,自己在旁纠正动作。一名老妇人撒种子时太密,也先道:“别撒这么密,不然青稞长不高,要像我这样,一步撒一把,均匀些。”

牲畜饲养技术的细致讲解——放牧组由合丹部的帖木格长老(养了五十年牛羊)带领,传授三点技巧:一是放牧时间(秋季上午辰时出牧,下午申时归牧,避免露水打湿牲畜皮毛引发疾病);二是饲料搭配(白天放牧吃鲜草,晚上补喂干草,孕畜额外补喂少量青稞);三是疫病预防(定期检查牲畜粪便,稀便可能是生病,需隔离喂养,喂艾草水治疗)。帖木格带着老弱来到临时牧地,指着一头母牛道:“这头牛快生了,晚上要单独关,多喂些干草,别让其他牛挤到它,”他还示范如何检查牛的健康:“摸它的鼻子,湿润就是健康,干燥就是缺水或生病。”老弱们围在一旁,认真听着,有的还拿出炭笔,在羊皮纸上记录要点。

特殊情况的应对指导——针对老弱劳动力不足的问题,也先与帖木格建议“互助组”模式:几户老弱组成一个互助组,耕种时轮流帮忙(你帮我撒种,我帮你除草),放牧时轮流看管(今日我放牛,明日你放羊)。合丹部的娜仁与另外两户老弱组成互助组,娜仁年轻些,负责帮忙除草,另外两户老人则帮忙看管她的羊,娜仁道:“这样太好了,我一个人忙不过来,有大家帮忙,就能放心种青稞、放牛羊了。”也先还提醒:“若遇到天灾(如干旱、冰雹),要及时报给吏员,朝廷会派援兵,别自己硬扛。”

技术手册的简易编写——工匠们将种植与放牧技术,用简单的图画与蒙古文,画在十块木板上,挂在安置区的公示栏上,方便老弱随时查看:播种图(画着人撒种子、木耙埋种)、放牧图(画着牛羊在牧地吃草、太阳标注时间)、疫病图(画着健康牛与生病牛的对比)。木版画通俗易懂,不识字的老弱也能看懂,一名老人指着播种图道:“哦,原来种子要埋这么深,我之前都不知道,看了图就明白了。”

安置后的巡查与问题解决,需“定期走访、及时帮扶”——吏员与步兵组成巡查队,每日走访老弱家庭,检查牧地使用、种粮储存、农具保养情况,收集遇到的困难(如种粮不足、农具损坏、牲畜生病),及时协调解决,确保生产恢复顺利,体现元代“民有所呼、官有所应”的行政作风。

日常巡查的固定流程——巡查队由五名吏员、十名步兵组成,每日辰时出发,按“合丹部→别失八里部→混合部落”的顺序,逐户走访。吏员负责询问情况(种粮够不够、农具好不好用、牲畜有没有病),记录问题;步兵负责帮忙解决简单困难(如修补破损的粮缸、加固松动的农具)。巡查时,吏员会携带“巡查登记册”,记录每户的情况:“合丹部娜仁户,种粮6石储存完好,农具无损坏,羊3只健康,无困难;别失八里部也先户,犁头松动,已让步兵加固。”每日巡查结束后,巡查队会汇总问题,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,不能解决的上报张谦。

种粮与农具问题的快速处理——巡查中发现,有五户老弱的种粮因储存不当受潮(粮缸有裂缝),张谦立刻让工匠为他们更换新粮缸(从叛军物资中挑选的陶缸),并补发受潮的种粮;有三户老弱的镰刀刀刃卷口,工匠们带回工具房重新磨刃,次日便送回。一名老弱道:“没想到巡查队这么快就解决了问题,我还以为要等好几天呢。”张谦道:“你们的事就是大事,不能等,要尽快解决,不耽误生产。”

牲畜疫病的及时防治——巡查时,发现混合部落有两户的羊出现稀便,帖木格长老判断是“着凉引发的腹泻”,立刻让工匠煮艾草水,指导老弱给羊喂食,同时将病羊隔离在单独的羊圈。两日后,巡查队再次走访,病羊已恢复健康,老弱感激道:“谢谢长老和吏员,不然我的羊就活不成了,这可是我的命根子啊!”张谦还让工匠在安置区搭建“临时隔离圈”,用于后续可能出现的疫病隔离,防患于未然。

互助组的协调与支持——巡查中发现,部分互助组因分工不均产生小矛盾(如有的户只让别人帮忙,自己不帮忙),张谦与长老们一起,重新协调互助组的分工,制定“互助登记册”,记录每户的帮忙次数,确保公平。合丹部的一个互助组,之前因分工不均闹矛盾,重新协调后,每户轮流帮忙,登记册上记录得清清楚楚,矛盾很快化解,组长道:“现在好了,大家都按册帮忙,没人偷懒,也没人有意见了。”

安置成效的初步显现与反馈,需“观察记录、倾听民意”——数月后,老弱的青稞种子发芽、牲畜数量略有增长,生活逐渐稳定,吏员收集老弱的反馈意见,总结安置经验,为后续长期管理提供依据,体现元代“务实为民、持续优化”的治理思路。

青稞生长的初步观察——播种一个月后,安置区旁的试验田与老弱自家的耕地里,青稞已长出三寸高的幼苗,绿油油的一片,长势良好。也先(耕种指导)查看幼苗后道:“幼苗长得均匀,没缺苗,说明播种技术大家都掌握了,只要后续好好除草、浇水,来年肯定有好收成。”老弱们看到幼苗,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,一名老妇人道:“没想到我这么大年纪,还能种出青稞,都是托朝廷的福。”吏员们将青稞长势记录在“生产日志”上,标注“长势良好,无病虫害”。

牲畜繁衍的积极变化——秋季放牧两个月后,老弱的牲畜数量略有增长:合丹部的羊从之前的两千只增至两千两百只,别失八里部的牛从五百头增至五百三十头,混合部落的马从一百匹增至一百一十匹,新增的多为幼畜。帖木格长老查看幼羊后道:“幼羊都很健康,说明大家饲养得好,来年再好好照顾,数量还能增加。”娜仁家的3只羊,也生下了1只小羊羔,娜仁小心翼翼地抱着小羊羔,对阿古拉道:“你看,咱们家有小羊了,以后就有羊奶喝了。”

老弱生活的稳定改善——随着生产逐步恢复,老弱的生活也变得稳定:每日有青稞粥喝(之前的存粮与新种的青稞幼苗暂未收获,仍靠朝廷发放的口粮),牲畜的奶与肉也能偶尔补充营养;安置区的帐篷经过修缮,更加保暖;医疗点定期巡诊,老弱生病能及时治疗。一名老人道:“现在的日子比在叛军里好多了,有饭吃、有衣穿、有地种,不用怕被抢、不用怕挨饿,这样的日子踏实。”

反馈意见的收集与总结——吏员们通过“茶话会”的形式,邀请老弱代表围坐在一起,喝着奶茶,畅谈安置后的感受与建议。代表们提出两点建议:一是希望来年能多发放些青稞种粮,扩大种植面积;二是希望能请工匠多修缮些农具,方便生产。张谦认真记录,对代表们道:“你们的建议我会上报朝廷,来年定会尽量满足,大家放心,朝廷会一直帮你们,直到你们能完全自立。”茶话会结束后,张谦整理反馈意见,形成“安置成效报告”,送中都通政院,为后续的长期安置政策提供参考。

长期安置的规划与展望,需“立足当下、着眼未来”——制定“一年巩固、两年自立、三年发展”的长期规划,短期继续提供种粮与农具支持,中期帮助老弱建立自主生产体系,长期推动部落经济恢复(如建立集市、发展手工业),确保老弱能持续安稳生活,体现元代“治民长远、久久为功”的治理理念。

一年巩固(当前至来年秋)——重点保障生产恢复:春季补发青稞种粮,确保每户能扩大种植面积;夏季派工匠上门检修农具,帮助老弱收割青稞;秋季按新的牲畜数量,调整牧地面积,避免拥挤。同时,继续保留医疗点与巡查队,及时解决老弱遇到的问题。张谦道:“这一年要让老弱掌握生产技术,收获第一茬青稞,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,增强他们的信心。”

两年自立(来年秋至后年秋)——逐步减少朝廷支持,推动老弱自主生产:种粮发放从“全额”改为“半额”(老弱可用自家收获的青稞留种);农具发放改为“以旧换新”(用旧农具换修缮好的新农具,减少朝廷支出);鼓励老弱发展“副业”(如妇女织布、老人编草席,可与驿站或元军交换物资)。也先建议:“可在安置区旁建一个小集市,每月初一、十五开放,让老弱互相交换农产品,如用青稞换羊毛,用鸡蛋换布匹,促进流通。”张谦采纳建议,开始筹备集市。

三年发展(后年秋至大后年秋)——推动部落经济全面恢复:扩大集市规模,邀请周边元军营地与驿站参与交易,老弱可将多余的青稞、羊毛、布匹卖给元军,增加收入;建立“部落学堂”,教老弱的子弟认字、学技术,培养后续劳动力;协助部落重建传统手工业(如合丹部的皮具制作、别失八里部的陶器制作),形成特色产业。帖木格长老道:“若能恢复传统手工业,咱们部落就能自立,不用再靠朝廷接济,还能为朝廷做贡献。”

规划的传达与动员——张谦将长期规划向老弱们宣讲,用简单的语言解释:“第一年朝廷帮你们种粮,第二年你们自己种粮,第三年你们不仅能种粮,还能织布、做皮具卖钱,日子会越来越好。”老弱们听后,充满期待,娜仁道:“我要好好种青稞,等阿古拉长大了,让他去学堂认字,以后做个有出息的人,报答朝廷的恩情。”安置区的夕阳下,老弱们围坐在篝火旁,聊着未来的生活,孩童们在一旁玩耍,牛羊在牧地悠闲地吃草,一幅安稳祥和的画面,在杭爱山缓缓展开,这不仅是老弱的安居之地,更是元代战后民生恢复的生动缩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