吏员协助元军的初步行动——李谦主动提出:“将军,我们熟悉据点内的情况,比如叛军的粮仓位置、军械库的钥匙存放处,我可以带你们去。”巴图额尔敦点头:“好,你带我们去军械库,那里可能还有残敌。”李谦带着虎卫,来到北侧军械库,果然发现五名叛军正想搬运兵器逃跑,虎卫们立刻上前,将其制服。军械库的钥匙藏在库门旁的石头下(李谦记得叛军的存放位置),打开库门,里面的弯刀、长矛整齐摆放,巴图额尔敦道:“李吏员,你立了大功,我会向那拉珠尔将军禀报,为你请赏。”
解救被掳部落部民的过程,需“分批安置、物资救济、安抚情绪”——元军面对老弱妇孺为主的部民,优先提供食物与医疗,搭建临时帐篷,部民代表与那拉珠尔对话,提供阿鲁台的动向,体现元代“平叛安民”的政策,同时描写部民的生活细节(如携带的少量财物、对家园的担忧),丰富故事场景,避免脸谱化。
部民的关押状态写实——东侧另外两座帐篷住着重两百八十名部民,多是老人、妇女与小孩,青壮年被叛军强征去打仗,只剩下二十余名中年男子。帐篷内的地面铺着破旧的羊毛毯,部民们蜷缩在毯上,有的小孩因饥饿哭闹,有的老人咳嗽不止,帐篷角落堆着少量随身物品(如皮袋、木碗),是叛军没抢走的。巴图额尔敦走进帐篷时,一名老妇人紧紧抱着孙子,警惕地看着他,直到看到虎卫递来的青稞饼,才慢慢放下戒心。
分批解救与安抚——虎卫们按“老人小孩优先、妇女其次、男子最后”的顺序,将部民们带出帐篷,避免拥挤踩踏。张谦带领粮草队,在据点外的空地上搭建临时帐篷(十顶,用叛军的旧帐篷改造),每顶帐篷住三十人,帐篷内铺上新的干草(从粮囤旁的干草堆运来)。“老人家,慢点走,小心脚下,”一名虎卫扶着老妇人,慢慢走向临时帐篷,老妇人感激道:“谢谢大人,你们真是好人,叛军把我们掳来,每天只给一点发霉的青稞,孩子都饿瘦了。”
物资救济的及时到位——张谦组织士兵,给每名部民分发青稞饼(每人两个)、水囊(装满水),给老人小孩额外发一块奶酪(从叛军的物资中找到)。军医带着医护兵,逐个检查部民的身体,给生病的老人喂药,给受伤的小孩包扎伤口。一名三岁的小孩发烧,军医将随身携带的“退烧草药”熬成汤,用木勺喂给小孩,小孩的母亲跪在地上磕头:“谢谢大人,谢谢大人!”张谦连忙扶起她:“快起来,这是我们应该做的。”
部民代表与那拉珠尔的对话——部民代表是一名六十岁的老人(合丹部的族长),他找到那拉珠尔,躬身行礼:“将军,我们是合丹部的,上月被阿鲁台的叛军掳来,他们抢走了我们的羊、牛,还强征我们的男人去打仗,我们知道阿鲁台现在在阿尔泰山的黑风口,那里有他的主力,还有从其他部落掳来的青壮年。”那拉珠尔道:“老人家,多谢你提供的情报,我们会尽快追击阿鲁台,解救被强征的青壮年,还会派人护送你们回部落,给你们补发粮草,弥补你们的损失。”老族长感动得眼眶发红:“将军大恩,我们合丹部永世不忘!”
部民的后续安置计划——那拉珠尔与张谦商议:“先让部民在临时帐篷住两日,派军医继续救治,等据点肃清完毕,派两百名步兵护送他们回合丹部,同时带五千石青稞、两千斤干草,作为救济物资。”张谦点头:“我这就去准备,确保部民们路上有吃的,不会挨饿。”部民们听到要回家的消息,帐篷外传来欢呼声,小孩们跑着玩耍,老人们坐在帐篷前晒太阳,据点外的空地上,终于有了生机。
据点残敌的肃清战斗,需“逐帐搜剿、区别对待、减少伤亡”——元军分为多组,对据点内的中央营帐、军械库、粮仓等区域逐一清理,遇到投降的叛军(多为被强征的部民),集中看管;遇到顽抗的叛军(亲信残兵),果断制服,战斗细节写实,体现元军的纪律性与战术灵活性,同时加入士兵的个体描写,如年轻步兵的紧张、老卒的沉稳。
中央营帐的肃清——也先帖木儿带领两千步兵,包围中央营帐(叛军将领的驻地),帐内有五十余名叛军(多为亲信),正想打包财物逃跑。“里面的人听着,你们已经被包围了,放下兵器投降,可饶你们不死!”也先帖木儿喊道,帐内传来叛军将领的怒吼:“我们是阿鲁台大人的亲信,不会投降!”话音刚落,帐门打开,叛军手持弯刀冲出来,步兵们立刻举盾抵挡,短刀与弯刀碰撞,发出“叮叮当当”的声响。一名年轻步兵第一次参加肃清战斗,手有些抖,老卒拍了拍他的肩:“别怕,跟着我,瞄准他们的手臂砍。”年轻步兵点点头,跟着老卒冲上前,短刀砍中一名叛军的手臂,叛军惨叫着倒地。
军械库的残余清理——巴图额尔敦带着虎卫,在李谦的指引下,再次检查军械库,发现三名叛军躲在兵器架后,正想偷藏弯刀。“出来!”巴图额尔敦喊道,叛军们瑟瑟发抖,慢慢走出来,手中的弯刀掉在地上。“你们是被强征的还是亲信?”巴图额尔敦问道,一名叛军道:“我们是被强征的,从别失八里来的,不想打仗……”巴图额尔敦让虎卫将他们捆起来,交给残敌清理队:“别伤害他们,后续按普通残兵处置。”
粮仓的守卫与清查——粮囤旁有三十余名叛军,负责看守粮草,看到元军逼近,有的弃械投降,有的想点燃粮仓(用火种威胁)。“别点火!投降不杀!”也先帖木儿喊道,同时让弓箭手瞄准点火的叛军,叛军吓得扔掉火种,举手投降。步兵们将投降的叛军集中看管,同时清查粮仓:“青稞三千石,干草五千斤,都完好,”粮囤看守队的百户道,“可以用于后续安置被掳人员和大军补给。”
肃清后的汇总与处置——残敌清理队共肃清叛军两百余人,其中投降一百五十人(被强征部民),顽抗被杀五十人(亲信残兵),元军伤亡三十人(多为轻伤)。投降的叛军被集中关在西侧空帐篷,由十名步兵看守,也先帖木儿对他们道:“你们若真心归顺,可选择加入元军,或等战事结束后回家,若顽抗,定军法处置!”叛军们纷纷表示愿意归顺,有的甚至主动提出:“将军,我们知道阿鲁台的粮草藏在哪里,可以带你们去。”
被掳人员的后续安置与管理,需“分类施策、保障基本生活、协助恢复秩序”——驿站吏员协助元军恢复驿路、登记情报;部落部民在临时帐篷休整,等待护送回家;同时建立临时管理机制(如设立安置点、派专人负责物资分发),体现元代战后管理的有序性,避免混乱,同时深化“安民”主题,为后续平叛奠定民心基础。
驿站吏员的专项安置——李谦等二十名驿站吏员,被安排在据点内的原驿站(叛军未破坏),协助元军恢复驿路:他们整理被掳期间的驿传记录(如叛军阻断的驿路节点、传递的假情报内容),绘制详细的“杭爱山驿路修复图”,还派五名熟悉驿路的吏员,带领元军探子,清剿黑风口的驿路哨卡。“我们会尽快修复杭爱山的驿站,恢复文书传递,”李谦对那拉珠尔道,“这样将军就能及时收到大都的指令,也能传递追击阿鲁台的情报。”那拉珠尔点头:“辛苦你们了,驿站恢复后,我会向朝廷申请,给你们补发俸禄,表彰你们的功劳。”
部落部民的临时管理——张谦在据点外设立“部民安置点”,派五十名步兵负责安全,二十名医护兵负责医疗,三十名粮草兵负责物资分发。安置点内设立“老人帐篷”“妇女帐篷”“小孩帐篷”,方便分类照顾:老人帐篷内有热水、草药,妇女帐篷内有缝补工具(从叛军物资中找到),小孩帐篷内有简单的玩具(用木头做的小木马)。张谦每日都会去安置点查看:“老人家,今天的青稞够吃吗?”“小孩的烧退了吗?”部民们纷纷点头,有的还送给他自己缝的羊毛袜,表达感谢。
被掳人员的信息登记——通政院吏员来到安置点,登记被掳人员的信息:姓名、部落\/驿站、被掳时间、家庭情况、是否受伤等,为后续护送回家、补发物资提供依据。李谦协助登记吏员信息:“我们二十人都是杭爱山驿站的,家都在附近的部落,护送时可以一起走。”合丹部的老族长则协助登记部民信息:“我们部落还有一百五十名青壮年被强征,希望将军能尽快解救他们。”吏员们认真记录,将信息汇总成册,交给那拉珠尔。
安置点的秩序维护——元军在安置点周围设了两道警戒线,防止叛军残兵偷袭,同时制定“作息制度”:辰时分发早餐,午时分发午餐,申时分发晚餐,酉时后禁止随意走动,确保部民安全。一名年轻部民想夜间外出,被警戒兵拦住:“晚上不安全,有什么事明天再说。”年轻部民道:“我想看看月亮,在帐篷里待久了闷。”警戒兵道:“我陪你在警戒线内看看,别走远。”两人站在警戒线内,看着月亮,年轻部民道:“谢谢大人,等回家了,我一定告诉部落的人,元军是好人。”
据点的防御加固与后续规划,是光复后的重要环节——元军修补栅墙、加固箭楼、设置哨卡,将据点改造为“临时军事据点”,用于后续追击阿鲁台的兵力驻扎与物资中转,同时规划驿路恢复、部民返乡、粮草补给等工作,体现元代“收复一地、稳固一地”的战略思想,深化将领间的权谋互动,如那拉珠尔与帖木格讨论防御重点,与张谦商议粮草分配。
栅墙与箭楼的加固——帖木格带领五千步兵,修补据点的栅墙:将倒塌的大门重新搭建(用更粗的松木),在栅墙外侧加砌石头(防止叛军撞击),内侧加装木柱(增强稳定性);箭楼则更换破损的木板,加装箭窗(方便弓箭手射击),每座箭楼驻五名弓箭手,日夜值守。“栅墙要加固到能抵御撞车冲击,箭楼要能看到两里外的动静,”帖木格对步兵们道,“咱们要把这里变成坚固的据点,后续追击阿鲁台,这里是重要的后方。”步兵们挥着斧头、锯子,忙碌地修补,木屑与石头堆在栅墙旁,据点的防御渐渐恢复。
哨卡与警戒的设置——博罗带领一千骑兵,在据点外围设置五座哨卡(东、西、南、北、中各一座),每座哨卡驻二十名骑兵,配备弓箭与短刀,哨卡间用狼烟传递信号(发现叛军则点燃狼烟)。“哨卡要离据点两里,形成警戒圈,”博罗道,“每天换防三次,换防时要清点人数,检查武器,别出任何差错。”骑兵们在哨卡旁搭建简易帐篷,白天巡逻,夜间值守,目光警惕地盯着周围的草原,防止阿鲁台的残兵反扑。
临时军事据点的功能规划——那拉珠尔与将领们商议,将据点分为“军事区”“物资区”“安置区”:军事区(中央营帐附近)驻五千步兵、两千骑兵,用于备战;物资区(西侧粮囤、北侧军械库)存放粮草与兵器,派五百步兵看守;安置区(东侧空地支)继续用于被掳人员休整,直到护送回家。“军事区要靠近栅墙,方便快速出击;物资区要在据点内侧,防止被偷袭;安置区要远离军事区,避免打扰部民,”那拉珠尔道,“各区域之间用木栅栏隔开,设专人管理,确保秩序。”
驿路恢复与粮草补给规划——李谦带领驿站吏员,制定“杭爱山驿路恢复计划”:先清剿黑风口的叛军哨卡,再修复被破坏的驿站房屋,最后调派驿卒与马匹,恢复文书传递。张谦则制定“粮草补给计划”:从据点粮仓调拨五千石青稞、三千斤干草,用于大军追击阿鲁台的补给,留下两千石青稞、两千斤干草,用于被掳人员返乡的路上补给。“驿路恢复后,粮草可以通过驿路运输,更方便,”张谦对那拉珠尔道,“我已派驿卒去大都禀报,请求再调拨一万石青稞,确保后续补给充足。”
光复捷报的传递与后续行动部署,是连接当前与后续平叛的关键——元军向大都传递“收复杭爱山、解救被掳人员”的捷报,附上详细清单(被掳人员名单、缴获物资、叛军伤亡),同时部署后续行动(清剿黑风口哨卡、追击阿鲁台残部、护送部民返乡),体现元代军事行动的连贯性与汇报制度,深化“平叛安民、稳固西北”的主题。
捷报的撰写与准备——通政院吏员撰写捷报,详细说明:至元四十六年秋辰时,元军收复杭爱山叛军据点,解救被掳驿站吏员二十人、部落部民两百八十人,擒获叛军三百余人(含亲信五十人),杀死叛军六十余人,缴获青稞三千石、干草五千斤、弯刀两百把、长矛一百支,元军伤亡五十人(重伤十人,轻伤四十人);后续计划清剿黑风口叛军哨卡,追击阿鲁台残部,护送被掳人员返乡,恢复杭爱山驿路。吏员将捷报抄写三份,一份交那拉珠尔审阅,两份由驿卒携带,快马送往大都。
捷报的传递过程——两名亲信驿卒接过捷报,将其藏在防水的牛皮袋中,系在腰间,翻身上马(挑选的快马,日行三百里),从恢复的临时驿路出发,朝着大都的方向疾驰。驿卒们沿途会在临时驿站(元军控制的)更换马匹,确保速度:“一定要尽快把捷报送到大都,让陛下知道杭爱山光复的消息!”那拉珠尔对驿卒们道,驿卒们躬身领命,马蹄扬起的尘土在杭爱山的草原上,划出两道快速的痕迹。
后续行动的分工部署——那拉珠尔召集将领们,部署后续任务:博罗带领三千骑兵,明日出发,清剿黑风口的叛军哨卡,打通去阿尔泰山的驿路;巴图额尔敦带领五百虎卫,协助博罗,重点解救被强征的部民青壮年;帖木格带领五千步兵,留守据点,继续加固防御,看管被俘叛军;张谦带领粮草队,负责护送被掳人员返乡,分发救济物资;李谦带领驿站吏员,跟随博罗,协助恢复黑风口的驿路。“咱们分工明确,既要追击阿鲁台,也要安置好被掳人员,恢复地方秩序,”那拉珠尔道,“平叛不仅是打仗,更是要让草原的部民过上安稳日子。”
将领们的行动准备——博罗回到骑兵队,检查战马与弓箭:“明天出发,都把马蹄麻布缠紧,弓箭备足,争取一天内清剿黑风口的哨卡!”巴图额尔敦则与李谦商议:“你熟悉黑风口的驿路,明天带路时,注意观察叛军的布防,别让兄弟们中埋伏。”张谦来到部民安置点,告知老族长:“后天就护送你们回合丹部,粮草已准备好,路上会派步兵保护你们。”老族长激动地道:“谢谢将军,我们合丹部会永远记住元军的恩情!”
最后,那拉珠尔站在据点的栅墙上,望着杭爱山的草原——阳光洒在草地上,被掳人员在安置点内活动,士兵们在加固防御,驿站吏员在整理文书,整个据点充满了生机。他知道,收复杭爱山只是平叛的一步,后续还要追击阿鲁台、恢复驿路、安抚更多部民,但看到眼前的景象,他心中满是坚定:“只要咱们坚持‘平叛安民’,定能早日平定叛乱,让西北草原恢复安稳。”风穿过栅墙,带着草原的气息,也带着光复后的希望,吹拂着元军的旗帜,在杭爱山的天空下,猎猎作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