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60章 北麓擒敌(1 / 2)

1060章:北麓擒敌(至元四十六年秋巴图额尔敦轻骑追剿也速蒙哥)

至元四十六年秋的杭爱山,巳时的阳光已褪去晨露的凉意,洒在刚光复的叛军据点外。巴图额尔敦正站在临时搭建的高台上,目光扫过下方列阵的轻骑——五千轻骑均是从虎卫与骑兵队中选出的精锐,战马是耐力极佳的草原黑鬃马,马蹄已裹上两层薄麻布(比攻坚时薄,兼顾静音与速度),士兵们卸下玄铁重甲,只穿轻便皮甲,腰间悬玄铁短刀,背上挎角弓,箭囊里插着二十支白桦木箭,每人怀中还揣着两块风干肉与一个水囊,无多余装备,尽显轻骑“快追”的特质。

“也速蒙哥带残部约两百人,昨夜从杭爱山南侧的隐蔽小路逃遁,目标是阿尔泰山黑风口,投靠阿鲁台,”巴图额尔敦手中握着探子脱脱刚送来的“逃遁踪迹图”,图上用炭笔标注着叛军留下的马蹄印、丢弃的干粮袋位置,“小路穿松树林、过两道溪流,最终至杭爱山北麓的‘鹰嘴谷’——那里是通往黑风口的必经之路,谷口狭窄,易设伏合围。”他将图递给身边的轻骑前锋百户合撒儿:“你带一千轻骑为前锋,沿踪迹追,每五里留一人标记路线,别跟太紧,防叛军回头设伏。”

合撒儿躬身领命,翻身上马,手中的角弓斜挎在肩:“将军放心,前锋定能咬住叛军,不让他们跑远!”巴图额尔敦又转向中军百户帖木格:“你带三千轻骑为中军,跟在前锋后三里,保持阵型,遇叛军小股抵抗,快速解决,别耽误追击;后卫百户脱脱,带一千轻骑,清理沿途叛军留下的哨卡,确保退路畅通。”三名百户齐声应诺,轻骑们纷纷翻身上马,马鬃在风中扬起,皮甲与兵器的摩擦声,在据点外的空地上汇成一道凌厉的声响。

此时,探子来报:“将军,叛军在松树林外丢弃了十余匹疲马,还留下不少带血的麻布(包扎伤口用的),看样子残部中不少人受伤,逃遁速度不快。”巴图额尔敦眼中闪过锐光:“好!他们已是强弩之末,传我令,轻骑全速追击,务必在他们抵达鹰嘴谷前追上!”号角声再次响起,五千轻骑如一道黑色洪流,朝着杭爱山南侧的小路奔去,马蹄扬起的尘土,在阳光下拉出长长的轨迹,追剿残敌的战斗,正式拉开序幕。

追剿轻骑的精锐遴选,需围绕“马术精湛、地形熟悉、应变灵活”三大标准——巴图额尔敦从虎卫与博罗的骑兵队中,筛选出五千轻骑,均是参与过三次以上草原作战、能在山地间快速骑行、擅长追踪与反追踪的老兵,还需通过“马术测试”与“踪迹辨识”考核,确保追剿时能循迹快追、应对突发情况,体现元代轻骑“精锐化”的选拔逻辑。

马术测试在据点外的山地训练场进行——场地模拟杭爱山的地形,设有陡坡、浅溪、矮丛等障碍,轻骑需在一刻钟内完成“陡坡冲刺、溪流跨越、矮丛穿行”三项动作,且战马不能失蹄、士兵不能掉落装备。巴图额尔敦坐在高台上,手持马鞭,盯着每一名测试者:“第三队左数第七人,陡坡冲刺时马速太慢,淘汰;第五队整体动作流畅,战马稳,全部留下。”一名年轻轻骑在跨越溪流时,战马前蹄打滑,他立刻翻身下马,扶稳战马,却仍因“失序”被淘汰,他红着眼眶道:“将军,我还能追!”巴图额尔敦摇头:“追剿需万无一失,你的马术还需练,去步兵队协助安民吧。”最终,七千名参选者中,仅五千人通过测试,均是马术顶尖的老兵。

踪迹辨识考核由探子脱脱负责——他在训练场周围留下“叛军逃遁踪迹”:模糊的马蹄印、半块发霉的青稞饼、带血的麻布碎片,轻骑需在半刻钟内辨识出踪迹方向、判断叛军人数与逃遁时间。“你们看,这马蹄印间距小,说明战马疲惫;青稞饼上的霉斑少,丢弃不超过两个时辰;血麻布的血迹未干,叛军有伤员,”脱脱示范着,“能准确说出这些的,才算合格。”一名老轻骑蹲下身,摸了摸马蹄印:“这是草原马的蹄印,约两百匹,方向朝杭爱山北麓,逃遁时间不到一个时辰。”脱脱点头:“说得对,你合格。”经过考核,五千轻骑均能精准辨识踪迹,为后续追剿打下基础。

轻骑的分队配置也兼顾“经验与梯队”——前锋选一千名“探路老手”,多是曾担任探子的士兵,熟悉草原地形,擅长发现叛军的隐蔽哨卡;中军三千名是“主力追剿队”,马术与战斗力均衡,能应对叛军的正面抵抗;后卫一千名是“稳后队”,多是经验丰富的老卒,负责清理后路、保护补给,防止叛军迂回偷袭。“前锋要‘灵’,中军要‘快’,后卫要‘稳’,”巴图额尔敦对三名百户道,“你们各司其职,才能追得紧、围得住。”三名百户领命,各自整顿队伍,轻骑们按分队列阵,等待出发的号令。

最后,巴图额尔敦亲自检查轻骑的装备——玄铁短刀需磨至“吹毛断发”,角弓的弓弦需涂牛油(防崩断),箭囊里的箭矢需“每支箭杆直、箭头锐”,战马的马蹄麻布需“缠紧不松动”。他蹲下身,捏了捏一名轻骑的马蹄麻布:“这里松了,重新缠,不然跑起来会磨出血,影响速度。”轻骑立刻解下麻布,重新缠绕,巴图额尔敦满意点头:“追剿是与时间赛跑,装备不能出任何差错,你们记住,咱们的目标是生擒也速蒙哥,别让他逃到黑风口。”轻骑们齐声应诺,眼中满是坚定,只待号角响起,便奔赴追剿之路。

轻骑装备的轻便化筹备,需贴合“快追、轻装、实用”原则——从铠甲到兵器,从物资到战马护理,每一项都以“减少负重、提升速度”为核心,同时确保装备的实战性,避免因轻便而影响战斗力,体现元代轻骑“简而不陋、轻而不弱”的装备逻辑。

铠甲选择“单层轻便皮甲”——放弃之前攻坚用的玄铁重甲(重约三十斤),改用单层厚牛皮甲(重约五斤),甲片仅覆盖胸口、后背与肩颈,手臂与腿部无甲片,方便骑马时动作舒展。皮甲的边缘用皮绳缝紧,避免骑马时摩擦皮肤,甲面还涂了一层薄蜡(防水、防刮)。巴图额尔敦拿起一件皮甲,对工匠道:“皮甲的胸口处要加一层薄铁片(重约一斤),防叛军的短刀突袭,其他部位不用加,太重影响马速。”工匠们立刻按要求修改,很快便完成五千件皮甲的调整,轻骑们穿上后,转动手臂、弯腰骑马,均无束缚感。

兵器精简为“短刀+角弓”——玄铁短刀长一尺五,刀身窄而锋利,适合近距离突袭,刀鞘缠三层布条(减少骑马时的金属碰撞声);角弓选草原牛角制成,拉力约五十斤,射程百丈,适合中距离拦截,箭囊里插二十支白桦木箭(箭杆轻、箭头锐,每支仅重三两),比普通箭矢轻一半。轻骑百户合撒儿试拉角弓:“这弓拉力正好,骑马时单手就能拉满,箭也轻,一次能带二十支,足够应对追剿。”巴图额尔敦还要求,每把短刀的刀柄缠麻布(防滑),每个箭囊旁挂一个小皮袋(装火折子,用于夜间信号联络),确保兵器的实用性。

物资携带“极简且必要”——每人怀中揣两块风干肉(重约半斤,用盐腌制,耐饿)、一个羊皮水囊(装两斤水,水囊口用木塞塞紧,防漏水),无多余粮草;还携带一小卷麻绳(重约三两,用于捆缚俘虏)、一块羊皮(重约二两,可铺在马背上防滑,也可作临时包扎布)。张谦(粮草官)对巴图额尔敦道:“这样的物资,轻骑能携带三日,若追剿超过三日,需后续补给队跟进。”巴图额尔敦道:“按探子情报,追至杭爱山北麓只需一日,三日物资足够,不用补给队,避免拖累速度。”

战马护理侧重“减负与防滑”——马蹄裹两层薄麻布(比攻坚时少一层,减少重量),麻布用麻绳系紧,接口藏在马蹄内侧;战马的鬃毛与尾巴修剪至一尺长(避免奔跑时被树枝缠绕);马背上只铺一层薄羊毛毯(重约一斤,防滑),无马鞍(普通马鞍重约五斤,放弃后可提升马速),轻骑们直接骑在羊毛毯上,用双腿夹紧马腹控制方向。兽医还检查了每匹战马的状态:“战马均是草原黑鬃马,耐力好,每日可奔行两百里,追剿叛军足够。”巴图额尔敦亲自骑上一匹战马,绕场地跑了一圈,感受道:“无马鞍虽有点硌,但马速确实快,轻骑们多骑几次就能适应。”

追剿路线的地形勘察与规划,需“依叛军踪迹、顺地形走势”——探子队提前勘察杭爱山南侧至北麓的路线,标记出“松树林陡坡、两道溪流、鹰嘴谷窄口”等关键地形,规划“前锋探路、中军跟进、后卫清障”的路线节奏,避免因地形复杂而迷失方向或延误时间,体现元代轻骑“循迹而追、因地而变”的路线逻辑。

地形勘察由脱脱带领十名探子完成——他们沿叛军留下的马蹄印,从据点出发,深入杭爱山南侧小路:松树林陡坡长百丈,坡度约三十度,路面多碎石与树根,需慢速骑行;第一道溪流宽三丈、深一尺,水流平缓,可涉水通过;第二道溪流宽五丈、深两尺,水流较急,需找浅滩通过;最终至鹰嘴谷,谷口宽仅五丈,两侧是丈高的岩壁,谷内路面平坦,是合围的绝佳地点。探子们用炭笔在羊皮纸上画出路线图,标注每段地形的“长度、坡度、通行时间”,还在溪流浅滩、陡坡平缓处做了标记(用白色石头摆箭头)。

路线规划按“分段定速”展开——松树林陡坡段:前锋慢速骑行(每刻钟行三里),派十名探子步行在前,清理路面的碎石与树根,防止战马失蹄;中军跟在前锋后三里,保持距离,避免拥堵;后卫在陡坡底部待命,清理后续可能出现的叛军哨卡。第一道溪流段:前锋快速涉水(每刻钟行五里),派五名探子先探水深,确认浅滩位置后,轻骑们排成一列,沿浅滩涉水,避免战马拥挤;中军与前锋间距缩短至两里,快速跟进。第二道溪流段:前锋找浅滩(水深一尺五),轻骑们下马,牵着战马涉水,避免水流冲倒战马;中军与后卫同步跟进,确保全员快速通过。鹰嘴谷段:前锋先抵谷口,隐蔽观察,若叛军已进入谷内,便设伏等待中军合围;若未进入,便继续追击,引叛军入谷。

地形应对预案提前制定——松树林陡坡若遇叛军设伏(如滚石、陷阱),前锋立刻吹“急促短哨”,轻骑们翻身下马,躲在树干后,用角弓反击,同时派探子绕至陡坡顶部,突袭叛军;溪流若遇叛军破坏浅滩(如堵塞、挖深),前锋立刻找新浅滩,中军派工匠快速搭建简易木桥(用附近的树干),确保通行;鹰嘴谷若遇叛军抵抗,前锋从谷口佯攻,中军绕至谷后,断叛军退路,后卫守住谷口,形成合围。巴图额尔敦对轻骑们道:“地形复杂,你们要随时注意前锋的信号,别慌乱,按预案行动,咱们既能追得快,也能打得赢。”

路线勘察与规划完成后,脱脱将路线图交给巴图额尔敦,巴图额尔敦召集三名百户,逐一讲解每段地形的注意事项:“合撒儿,你带前锋过陡坡时,一定要清理路面;帖木格,中军过溪流时,要确保全员快速通过,别掉队;脱脱,后卫清障要彻底,别让叛军的哨卡影响咱们的后路。”三名百户领命,轻骑们按路线图的标记,有序出发,追剿的洪流,正式驶入杭爱山的复杂地形中。

前锋探路与叛军踪迹追踪,是追剿的关键环节——合撒儿带领前锋轻骑,沿叛军留下的踪迹(马蹄印、丢弃物、血迹)快速推进,同时警惕叛军的隐蔽哨卡与埋伏,及时向中军传递踪迹信息,确保轻骑追而不迷、追而不险,体现元代轻骑“探而不疏、追而不盲”的探路逻辑。

踪迹追踪精准细致——合撒儿蹲在松树林的空地上,手指抚过地上的马蹄印:“这是也速蒙哥的战马蹄印,比其他叛军的大一圈,蹄铁上有个小缺口(之前搏杀时留下的),说明他还在残部中,没掉队。”他又捡起一块丢弃的青稞饼:“饼上的霉斑少,丢弃不到一个时辰,叛军离咱们不到十里。”前锋轻骑们按踪迹方向推进,每隔五里,便有一名轻骑留下标记(用树枝在地上摆箭头,箭头旁刻“速追”二字),方便后续中军跟进。

隐蔽哨卡的肃清——行至松树林中部,前锋探子发现两名叛军哨卡(躲在树干后,手持短刀),正盯着来路。合撒儿示意轻骑们伏在地上,自己带五名探子,绕至哨卡后侧,短刀捂住嘴,麻绳捆住手脚,两名叛军瞬间被制服,未发出任何声响。“说,也速蒙哥的残部还有多少人?走的哪条路?”合撒儿低声问道,叛军哨卡颤抖着道:“还有……还有一百八十人,大多受伤,走的是前面的溪流方向,大人让我们在这里盯着,若有元军追来,就放烟火示警……”合撒儿搜出叛军的烟火,扔在地上踩灭,将哨卡交给后续赶来的后卫,继续带领前锋追击。

地形障碍的快速清理——至松树林陡坡,路面满是碎石与树根,前锋探子用短刀砍断树根,用马蹄踩碎碎石,清理出一条宽三尺的通道。一名轻骑的战马不慎被树根绊倒,马腿轻微擦伤,合撒儿立刻让兽医上前,用麻布包扎马腿,同时让两名轻骑牵着受伤的战马,留在陡坡底部,等待后卫接应:“别让受伤的战马拖累速度,你们在这里等,后续会有人带它们回据点。”轻骑们继续推进,陡坡虽陡,却因提前清理,未再出现战马失蹄的情况。

踪迹信息的实时传递——合撒儿每推进十里,便派一名探子快马返回,向巴图额尔敦传递信息:“已过松树林,叛军踪迹清晰,离咱们八里,无埋伏,正朝第一道溪流方向逃遁。”巴图额尔敦收到信息后,对中军百户帖木格道:“加快速度,缩小与前锋的间距,别让叛军过了第二道溪流,那里地形复杂,容易让他们跑掉。”帖木格领命,中军轻骑加快马速,马蹄扬起的碎石,在陡坡上滚落,追剿的节奏,愈发紧凑。

山地间的快速追击与阵型调整,需“依地形变阵、随速度调序”——巴图额尔敦根据松树林、溪流、山地等不同地形,调整轻骑的追击阵型(一字长蛇阵、扇形阵、单列阵),确保轻骑在复杂地形中仍能保持速度与战斗力,同时避免因阵型混乱而出现伤亡,体现元代轻骑“地形适配、阵型灵活”的战术逻辑。

松树林中的“一字长蛇阵”——松树林内树木密集,路面狭窄,巴图额尔敦让轻骑排成一字长蛇阵(前后间距一丈),前锋在前探路,中军紧随其后,后卫在最后清障。轻骑们骑马时身体前倾,避开低垂的树枝,玄铁短刀斜握在手中,随时准备应对突发情况。一名轻骑的角弓被树枝勾住,弓弦险些崩断,巴图额尔敦立刻道:“把角弓斜挎在背后,别挂在肩上,避免勾到树枝!”轻骑们纷纷调整角弓位置,后续再未出现类似情况,长蛇阵如一条黑色的线,在松树林中快速穿行。

第一道溪流的“单列涉水阵”——溪流宽三丈、深一尺,水流平缓,巴图额尔敦让轻骑排成单列,沿探子标记的浅滩涉水,每人间距两尺,避免战马拥挤导致水流湍急。轻骑们双腿夹紧马腹,战马的马蹄踩在溪底的鹅卵石上,发出轻微的“哗啦”声,水花溅到皮甲上,却无人在意。合撒儿(前锋)率先涉水过河,在对岸挥手示意安全,中军与后卫依次跟进,不到半刻钟,五千轻骑全部过溪,无一人落水,巴图额尔敦道:“好!过溪快,才能追得上,继续前进!”

山地缓坡的“扇形搜索阵”——过了第一道溪流,便是杭爱山北麓的缓坡,坡上长满矮丛,易藏叛军埋伏。巴图额尔敦让轻骑分成五队,呈扇形展开(每队一千人,队间距五十丈),前锋队在中间,左右各两队,同步推进,矮丛中的任何动静都能被快速发现。一名轻骑在矮丛中发现叛军丢弃的皮帽,立刻举手示警,巴图额尔敦让扇形阵收缩,朝皮帽方向靠拢,却发现只是叛军慌乱中丢弃的,并无埋伏。“扇形阵虽慢些,却能防埋伏,”巴图额尔敦对身边的百户道,“叛军已成惊弓之鸟,可能会设伏拖延时间,咱们不能大意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