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003章 萧虎定策(1 / 2)

1003章:萧虎定策(至元四十六年春定汉官携量天尺入草原虎卫为后盾之策)(至元四十六年春正月廿五?中都白虎殿/工部工坊/虎卫营地/中都驿站)

殿内陈设的决策氛围:正月廿五丑时,白虎殿仍亮着烛火,萧虎身着玄色常服,端坐紫檀木案后,案上摊着五份核心材料——耶律楚材的《量牧限地策》(红笔批注“汉官需择实务者”“虎卫勿轻动”)、李衡的《汉官候选名单》(标注“平江府王吏:丈量误差<1寸”“临安周彬:懂蒙古语”)、那拉珠尔的《虎卫部署草图》(画着呼伦贝尔、克鲁伦河、杭爱山三营地)、张谦的《物资调配清单》(青稞、帐篷、量天尺耗材明细)、刘七的《诸王动态快报》(阿里不哥部“增骑士五百”的情报)。烛火映在萧虎指尖,他正用象牙镇纸压住策文,目光扫过“每三里养马一匹”的测算公式,低声自语:“楚材算得精,还需落地实。”

耶律楚材轻步入殿,手中捧着《蒙古故地舆图》(羊皮绘制,标注丈量试点弘吉剌部的位置),躬身道:“将军,弘吉剌部帖木儿已派三名长老到中都,可协助汉官培训;只是阿里不哥近日增兵,需让虎卫离丈量队近些,防突发。”萧虎抬手示意他落座,指着舆图上的呼伦贝尔:“虎卫驻这里,离弘吉剌部百里,一日能到;汉官先从夏牧场试,若顺利再测冬牧场,稳字为先。”两人又核对“量天尺交付日期”(二月初五)与“汉官出发日期”(二月初十),确保衔接无隙。

李衡深夜求见,递上《汉官初筛淘汰名录》,解释:“候选者三十人,剔除十人——五人无边疆经验,三人曾有贪腐记录,两人不懂算术,恐误丈量。”萧虎翻看名录,见“平江府李三”旁注“贪粮五石”,便提笔划去:“汉官入草原,是元廷脸面,品行比能力更重,再筛五人,留二十人备选。”李衡应声,又提及“需测蒙古语能力”,萧虎点头:“让帖木儿的长老出题,会基础对话者才算合格。”

那拉珠尔身着铠甲入殿,甲片碰撞声打破寂静,他递上《虎卫营地选址表》:“呼伦贝尔营地选在驿站旁,有水有草;克鲁伦河营地靠山脚,易守;杭爱山营地做机动,可支援两边。每营配虎蹲炮十门,骑士五百,步兵千,够威慑。”萧虎问:“劝降流程练了吗?”那拉珠尔答:“已让博尔术老卒教,遇阻挠先举劝降旗,喊‘元廷量牧,不伤部民’,无效再围营。”萧虎满意:“就按这个来,别主动开战,伤了民心。”

萧虎整合各方意见,在案上写下“定策三纲”:一、汉官二十人,分十队,每队配草原吏员、忠顺骑士,二月初十出发;二、量天尺二月初五工部交付,萧虎亲验;三、虎卫三营正月廿八开拔,二月初五前扎营完毕,听丈量队调遣。他将“三纲”誊抄三份,分送耶律楚材、李衡、那拉珠尔:“按此筹备,每日报进度,不可延误。”三人躬身领命,殿外更鼓敲了四下,东方已泛鱼肚白。

萧虎亲定汉官选拔“三实”标准——实务实(需有三年以上土地丈量或编户经验,能独立核算)、品行实(无贪腐、欺压百姓记录,由原任职地官府出具“清白证明”)、适配实(能适应草原气候,会基础蒙古语,愿长期驻草原)。李衡按此标准整理《汉官选拔细则》,注明“每标准分五等,总分十五分,十三分以上入围”,并附“平江府王吏的考核表”:实务四分(丈量误差<1寸)、品行五分(拒贿一次)、适配四分(会蒙古语日常对话),总分十三,列为首选。

中都郊外草原设“模拟丈量场”,二十名候选汉官需“用量天尺(仿制版)丈量三里草场,核算可养马数”。王吏率先上场,他持仿制尺,每量一步便用石灰做标记,量完三里后,立刻算出“可养马一匹”,误差仅半寸;临安周彬则因“未考虑坡度”,多量半里,被李衡指出:“草原草场有坡,牧草少,需减算,这点记牢。”最终十五人实务合格,五人因“误差超一寸”被淘汰。

萧虎派白虎堂细作赴汉官原任职地“暗访”,核查“是否有贪腐、欺压百姓”。细作回报“平江府李三曾贪流民青稞五石”“临安吴九曾强占民田”,萧虎立刻将两人从名单中剔除;对“拒贿者”如王吏(曾拒地主百两银)、周彬(拒受商户绸缎),则在名单上画“红圈”,列为重点人选。李衡还组织“品行测试”,让侍从扮成“送礼的部落吏员”,向汉官“赠羊三只”,十五人中仅两人拒收,萧虎道:“就留这十五人,品行过关比什么都强。”

帖木儿派来的长老(弘吉剌部博尔济)主持“语言测试”,用蒙古语提问“马群多少”“草场三里”“请签字”等常用语,汉官需“听懂并回应”。王吏能流利回答“阿都温额何(马群多少)”“努图克古尔班(草场三里)”,获博尔济点头;周彬虽发音稍差,但能准确理解,也合格;三人因“听不懂‘请签字’(毕利格图)”被淘汰,最终留十二人,萧虎道:“再补八人,从江南编户官中选,确保二十人。”

萧虎让候选汉官“赴中都郊外蒙古包体验”,学习“搭帐篷、喝奶茶、骑马”。王吏虽“骑马时摔了一跤”,却立刻爬起来再练,博尔济赞其“能吃苦”;周彬则“很快学会搭蒙古包”,还向长老请教“草原忌讳”。萧虎全程观察,对李衡道:“选汉官,不仅要会做事,还要能融入,这十二人加后续八人,就定了。”当日傍晚,《汉官最终名单》确定,王吏、周彬等二十人榜上有名,每人获“草原实务手册”一本,开始为期三日的专项培训。

工部送来“量天尺仿制版”二十把,汉官在中都驿站“每日练两时辰”:王吏带头学习“校准方法”,用“标准木杆(三丈)”每日晨校准量天尺,确保误差不超一分;周彬则研究“坡度对牧草的影响”,在手册上批注“坡度超三十度,可养马数减两成”。李衡还模拟“复杂草场场景”(有洼地、坡地),让汉官“现场丈量核算”,王吏因“精准算出洼地可养马数”,被选为“丈量队总领”,负责协调十支队伍。

博尔济长老每日辰时授课,重点讲“领主接待礼仪”(见领主需带“哈达”,由元廷统一发放)、“马群禁忌”(不可摸神马鬃毛)、“祭祀习俗”(遇部落祭祀需暂停丈量,站在指定区域)。他还现场演示“喝奶茶的手势”(右手持碗,拇指扣碗沿,其余四指托碗底),汉官们逐一模仿,周彬因“手势标准”,被博尔济夸“像草原人”。萧虎还让汉官“背《草原禁忌清单》”,每日抽查,记错三条以上者“加练一个时辰”。

那拉珠尔派虎卫“模拟诸王阻挠场景”:虎卫扮成“阿里不哥部骑士”,手持弯刀拦住“丈量队”(汉官扮演),喊“不准量草场”。王吏按培训流程,先让忠顺骑士“举劝降旗”,自己上前道:“元廷量牧,是为草原好,超限马群给补贴,不占你们草场。”若“骑士”仍阻挠,便派“快马”向“虎卫营地”求援,虎卫“半个时辰内赶到”,围而不攻。萧虎观看演练后道:“应急要快,别等冲突升级,王吏做得好,就按这个流程来。”

帖木儿选派的二十名草原吏员(每队一名)抵达中都,与汉官“结对训练”:王吏与弘吉剌部吏员巴图“模拟丈量弘吉剌部夏牧场”,巴图指认“传统边界”,王吏用量天尺丈量,两人配合“半小时量完三里,核算出可养马一匹”,并共同在“丈量册”上签字(汉官签汉文,草原吏员签蒙古文)。周彬与另一名吏员则“模拟争议场景”(边界模糊),两人“共同走访模拟长老”,获取证言后确定边界,萧虎道:“协同就是要互相补台,别各自为战。”

汉官培训考核分“实操”“习俗”“应急”三部分:实操考“复杂草场丈量”,王吏、周彬等十八人合格;习俗考“禁忌问答”,全合格;应急考“阻挠处置”,全合格。萧虎亲自为汉官“颁发资格令牌”(铜制,刻虎首与“丈量官”三字),道:“你们入草原,代表元廷,要‘量得准、说得清、做得正’,别丢了元廷的脸。”汉官们躬身接令牌,令牌入手沉甸甸,似载着草原治理的重任。

工部尚书王显亲抓量天尺打造,正月廿五起,三十名汉匠(木作)与十名草原铜工(雕刻)“两班倒”:汉匠负责“尺身制作”,选用北境榆木(耐干燥),按“一丈长、三寸宽、一寸厚”的规格锯料、打磨,每日造五把;草原铜工负责“雕刻”,在尺首雕虎首(元廷标识),虎首口中衔“量”字玉坠,尺身刻蒙古文与汉文刻度,每把雕刻需两时辰。王显每日巡查工坊,确保“正月廿五开工,二月初五完工”,无延误。

王显定“量天尺三验标准”——材质验(榆木需“无裂痕、无虫蛀”,由木作匠头签字)、尺寸验(用“工部标准木杆”测,误差超一分者返工)、雕刻验(虎首需“神态清晰”,刻度需“均匀”,由铜工头签字)。正月廿八,首把量天尺制成,王显用标准木杆测,发现“差两分”,立刻让汉匠“重新打磨”,并道:“量天尺是治世信物,差一分都不行。”后续每把尺均“三验合格”,才送入“成品库”。

二十把量天尺送至白虎殿,萧虎逐一检查:先看材质,用指甲轻划榆木,无痕迹,满意;再测尺寸,用标准木杆比对,误差均在一分内;最后看雕刻,虎首双目炯炯,刻度清晰,玉坠光滑。他拿起一把,对王显道:“虎首雕得好,有元廷威严;刻度双语,草原人也看得懂。”随即在每把尺的“虎首下方”刻“萧”字(代表元廷认可),王显道:“有将军的字,量天尺更显权威。”

量天尺交付汉官,仪式在中都驿站举行:萧虎手持量天尺,逐一交给汉官,每交一把便叮嘱:“这把尺,量的是草场,更是民心,别偏私,别糊弄。”王吏接过尺,感觉“比仿制版重”,榆木带着淡淡的木香,虎首冰凉,似在提醒“公正丈量”。交付后,汉官们将量天尺“装入特制木盒(铺羊毛,防碰撞)”,木盒外刻“元廷量牧”四字,由专人看管。

萧虎还让工部“多造五把量天尺”,作为“备用尺”,存放在草原三大物资中转站(呼伦贝尔、克鲁伦河、杭爱山),若“丈量队量天尺损坏”,可“凭令牌领取备用尺”,并需“将损坏尺交回工部”。王显按此安排,二月初五完成五把备用尺,贴上“备用”标识,派快马送往中转站,确保“丈量不停,尺不缺位”。

那拉珠尔按萧虎“近丈量区、近驿站、有水源”的要求,选三处营地:呼伦贝尔营地(距弘吉剌部夏牧场五十里,靠克鲁伦河驿站,有河水可饮,牧草可喂马);克鲁伦河营地(距阿里不哥部冬牧场六十里,靠山脚,易守难攻,有山泉);杭爱山营地(位于两营地中间,靠杭爱山驿站,可机动支援,有开阔地练军)。正月廿六,那拉珠尔派“先锋队”赴三地标记,用“木杆插界”,注明“营地范围”。

虎卫三营各一千五百人开拔,每营带“木栅栏、羊毛毡、炭火”等建材:先搭“外围木栅栏”(高八尺,宽一尺,间距两寸,防骑兵冲击);再建“帐篷区”(每五十人一顶大帐篷,帐篷内铺羊毛毡,中间设火墙取暖);最后建“物资库”(存放粮食、武器、药品,用木栅栏围起,派十人看守)。呼伦贝尔营地率先完工(正月卅),那拉珠尔视察后道:“火墙要厚些,草原夜冷,别冻着士兵。”各营随即加厚火墙,用泥土与羊毛混合砌成,保暖性大增。

每营按“骑士五百、步兵千”配置:骑士配“弯刀(精铁打造)、皮甲(草原牛皮)、战马(北境良马)”,负责“快速机动、劝降、巡逻”;步兵配“长矛(木杆铁头)、盾牌(榆木外包铁皮)、虎蹲炮(十门,每门配弹三十发,碎石弹为主)”,负责“营地防守、炮击威慑”。那拉珠尔还为每营配“兽医五人”(治战马伤病)、“医官五人”(治士兵伤病),确保“人强马壮”。克鲁伦河营地步兵队长对那拉珠尔道:“虎蹲炮已调试好,五十步内可精准击中目标。”

虎卫训练分“草原机动”“劝降流程”“应急支援”三类:草原机动练“骑马射箭”(骑士每日晨练,射中五十步外靶心者有奖)、“快速集结”(号角一响,半个时辰内全营集合);劝降流程练“举旗喊话”(士兵需会用蒙古语喊“元廷量牧,不伤部民”“主动交马,有补贴”);应急支援练“驰援路线”(每营绘“至各丈量区的路线图”,标注“驿站、水源”,确保“一日内抵达”)。老军卒博尔术还教“草原生存技巧”(如找水源、辨方向),士兵们学得认真,营地内每日号角声、喊杀声不绝。

那拉珠尔定“虎卫营地五不准”:不准“骚扰周边部落”(士兵不得私自离营,需离营者需“领令牌”,由队长陪同);不准“浪费粮食”(每日粮票按“士兵一斤、军官一斤半”发放,剩余需上交);不准“酗酒斗殴”(营内禁酒,斗殴者“杖二十,罚站岗三日”);不准“泄露部署”(营地位置、兵力仅营官知晓,士兵不得外传);不准“擅动丈量队物资”(丈量队的粮票、帐篷需经同意方可借用)。规定贴在营地入口,由“纪律官”每日巡查,确保无违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