萧虎定“三级联络制”:一级“日常通报”(汉官每日辰时派快马赴最近虎卫营地,报“丈量进度、有无异常”;虎卫每日午时派快马赴中都,报“营地情况、汉官反馈”);二级“紧急联络”(丈量队遇阻挠,派“双快马”赴虎卫营地,马身挂“红绸”为标识,驿站需“优先放行”);三级“暗号联络”(若快马无法通行,汉官可让忠顺骑士“吹虎哨”(三短一长),虎卫巡逻队听到后“立刻靠拢”)。王吏与呼伦贝尔营地营官“演练三次”,确保联络顺畅。
针对“丈量队遇袭”,定四步响应:第一步“汉官退防”(丈量队退至安全区域,忠顺骑士举劝降旗阻拦);第二步“快马求援”(派双快马赴虎卫营地,说明“地点、阻挠人数、有无伤亡”);第三步“虎卫驰援”(虎卫营官接报后,派“骑士三百、步兵五百、虎蹲炮五门”,按路线图驰援,驿站提供“换马服务”);第四步“围而不攻”(虎卫抵达后,围阻扰者,营官喊话劝降,无效再“炮击空处威慑”,不伤及人)。那拉珠尔与王吏“模拟遇袭”,从求援到虎卫抵达,仅用一个时辰。
汉官的“丈量物资”(粮票、帐篷、药品)由张谦的物资局统一调配,存放在驿站;虎卫的“军备物资”(武器、战马饲料)由军方负责,存放在营地物资库。若汉官“粮票不足”,可凭“丈量官令牌”向虎卫营地“借调三日份”,后续由物资局补还;若虎卫“药品短缺”,也可向汉官“借用急救包”。呼伦贝尔营地营官对王吏道:“咱们是一家人,物资互通,别客气。”这种互补,确保双方“无物资之忧”。
每日酉时,汉官与虎卫营官“在驿站碰头”,共享信息:汉官说“今日丈量的草场、遇到的部落态度”;虎卫说“今日巡逻的发现、诸王的动向”。正月卅,王吏向呼伦贝尔营官通报“弘吉剌部部民愿配合”,营官则通报“阿里不哥部骑士在营地周边巡逻,无异常”,双方均记录在“协同日志”上,签字确认。萧虎还让白虎堂细作“每日查看协同日志”,确保“信息不隐瞒、不遗漏”。
萧虎组织“汉官-虎卫协同演练”:模拟“阿里不哥部骑士阻挠丈量队”,王吏按流程求援,呼伦贝尔营地虎卫“一个时辰内赶到”,围阻扰者,营官喊话劝降,最终“阻挠者投降”。演练后,萧虎点评:“联络快、驰援快、劝降稳,就按这个来;记住,咱们的目标是‘量牧’,不是‘打仗’,能不动手就不动手。”汉官与虎卫们齐声应诺,协同配合更显默契。
劝谕为先,恩威并施:针对“中小诸王”(如合丹部),萧虎派“劝谕使者”(由南宋降吏周彬与草原忠顺领主帖木儿组成),携带“元廷诏文”与“补贴清单”,赴诸王营地宣讲:“限牧不是夺马,是为草原长久,超限马群交元廷,每匹每年给五斗青稞,还免岁贡。”二月初三,周彬赴合丹部,合丹见“补贴丰厚”,又怕“元廷威势”,便承诺“配合丈量”。萧虎得知后道:“对中小诸王,恩要给足,威要让他们看到,才易配合。”
虎卫施压,围而不攻:针对“态度强硬的诸王”(如也速蒙哥部),若劝谕无效,便派“虎卫围营”:虎卫在诸王营地外“扎临时营”,每日“举劝降旗喊话”,并“切断营地与外界的粮道”,不进攻,只施压。二月初四,也速蒙哥部“拒绝丈量”,克鲁伦河营地虎卫“围其营地”,三日后果然“粮尽”,也速蒙哥派使者“请求宽限五日,愿配合丈量”。那拉珠尔向萧虎汇报,萧虎道:“围营别太久,饿坏部民不好,见好就收。”
强制收编,精准打击:针对“顽固抵抗的诸王”(如阿里不哥部),若围营仍无效,便“强制收编超限马群”:虎卫用“虎蹲炮轰毙头马”(威慑),再派骑士“驱赶马群至军牧营地”,只收马,不伤人,不烧营地。萧虎特意叮嘱:“轰头马要准,别伤其他马;驱赶马群时,别惊吓部民,若有部民阻拦,只拦不打。”那拉珠尔将“强制流程”誊抄给各营,确保“动作精准,不扩大冲突”。
萧虎让白虎堂“提前向草原部落传递应对逻辑”:通过博尔济等长老,告知部民“元廷只对‘抗命诸王’施压,不伤普通部民”“配合丈量,中小部落能回原草场”。二月初三,博尔济在弘吉剌部宣讲:“元廷围也速蒙哥部,是因他不让量,不是要打咱们,大家别慌。”这种舆情引导,避免“部民恐慌”,也让诸王“难以煽动部民反抗”。
无论哪级应对,事后均需“安抚跟进”:对配合的诸王(如合丹),及时“发放补贴”,并“表彰其‘忠顺’”;对施压后配合的诸王(如也速蒙哥),“免其‘暂夺岁赐’的惩罚”;对强制收编的诸王(如阿里不哥),也“留其限额内马群”,不赶尽杀绝。萧虎道:“草原治理,打一巴掌要给颗糖,别让诸王彻底反目,日后还需他们管部落。”
张谦的物资局按“汉官、虎卫、部落”三类需求调配粮草:汉官每人每日“青稞饼两块、淡水两囊”,二十人十队,每月需青稞六百斤,由驿站按月供应;虎卫三营共四千五百人,每人每日“青稞一斤、肉干二两”,每月需青稞一万三千五百斤、肉干两千七百斤,由北境粮储仓调拨,每半月送一次;部落贫困部民,由丈量队“每日发一升青稞”,每月需青稞三千斤,从江南缴获粮储中支取。张谦还在“各驿站设‘粮库’”,确保“随用随取”。
考虑草原“风寒多、外伤多”,物资局为汉官与虎卫“配备两类药品”:治疗风寒的“麻黄汤”(每队汉官十副,每营虎卫五十副)、治疗外伤的“金疮药”(每队汉官五盒,每营虎卫二十盒),还配“止血布条”(每队二十卷,每营百卷)。医官还编写《草原常见病症防治手册》,教汉官与虎卫“识别风寒症状”“处理外伤”,王吏学后道:“在草原生病没人管,学这个太有用了。”
除量天尺外,物资局还为汉官配“丈量册(蒙汉双语,每队五十本)、算盘(每队两个,用于核算)、界碑(木质,每队二十块,刻虎首与部落标识)”;为虎卫配“虎蹲炮炮弹(每门三十发,每月补充十发)、弓箭(每骑士十副,每月补充两副)、弯刀(每士兵一把,损坏可换)”。各驿站设“器械维修站”,有“铁匠两名”,可“修补界碑、打磨弯刀”,确保“器械不坏,丈量不停”。
元代驿站系统(《元史?兵志》载“岭北行省设驿站百有余”)成为物资运输的核心:中都至呼伦贝尔、克鲁伦河、杭爱山的驿站“每五十里一座”,配备“快马十匹、驿卒五人”,物资运输用“马车(每车装粮千斤)”,驿站提供“换马、歇脚”服务。张谦派“物资押运队”(每队十人),随马车同行,确保“物资不丢失、不延误”。呼伦贝尔驿站驿卒对押运队道:“咱们这驿站,冬天也不歇,保证物资按时到。”
萧虎派“物资监督官”(每驿站一名),监督物资使用:汉官的粮票“需签字领取”,不可冒领;虎卫的武器“需登记编号”,损坏需“说明原因”;部落的青稞“需部民签字确认”,不可克扣。监督官每日“写物资使用报告”,报张谦汇总,张谦再报萧虎。若发现“克扣物资”(如驿站吏员私吞青稞),立刻“革职查办”,确保“物资用在实处”。
中都城外广场设“誓师台”,台后立“元廷大旗”(红底,绣白虎),台前摆“量天尺(二十把)、虎符(三枚,虎卫营官各一枚)”。汉官二十人着“蓝色吏袍”,虎卫三营营官着“银色铠甲”,整齐列队台下,广场周围挤满“中都百姓与流民”,楚老栓(流民代表)还带着“青稞饼”,要送给汉官。萧虎身着“玄色织金虎纹朝服”,手持“虎头金符”,站在誓师台上,目光扫过众人,广场瞬间安静。
“今日,你们赴草原,汉官带量天尺,量的是草场,更是民心;虎卫带甲胄,护的是丈量,更是治世。记住:不贪部落一针一线,不伤草原一民一马,不违元廷一策一令!量得准,草原安;守得稳,天下定!”话音刚落,汉官与虎卫齐声高呼:“不贪不伤,不负元廷!”声震广场,楚老栓等流民也跟着鼓掌,眼中满是期待。
王吏作为汉官代表,手持量天尺,躬身道:“臣等定‘量实每一寸草场,算准每一匹马’,传元廷治世之策,安草原百姓之心,若有违,甘受重罚!”说罢,将量天尺举过头顶,二十名汉官也随之举尺,阳光洒在尺身的虎首上,似镀上一层金光。
那拉珠尔作为虎卫代表,按剑上前:“末将等定‘护丈量队,不主动开战;镇抗命者,不滥伤无辜’,若有部民受扰,末将愿提头来见!”三营营官也齐声表态,铠甲碰撞声与誓言交织,尽显虎卫威严。
誓师后,萧虎逐一叮嘱:对王吏,他道:“遇争议多问草原吏员,别独断;”对那拉珠尔,他道:“虎卫是后盾,别当先锋,民心比战功重要;”对周彬,他道:“你懂蒙古语,多跟部民聊聊,听他们的难处。”最后,他将“虎首令牌”交给王吏:“持此牌,可调动就近虎卫,遇事别慌,中都永远是你们的后盾。”王吏接过令牌,含泪点头,汉官与虎卫转身,踏上赴草原的路,流民们挥着手,目送他们远去。
萧虎派“二十名白虎堂细作”(每支丈量队两名,伪装成“伙夫”“马夫”),随汉官赴草原,每日“秘密记录”:汉官是否“按实丈量”“有无收受部落馈赠”;虎卫是否“按规响应”“有无扰民”;部落对政策的“态度变化”。细作的记录用“暗号”(○=正常,△=可疑,×=违规),每三日通过驿站快马传回中都,刘七每日汇总,报萧虎查阅。
各驿站每日“向中都报‘汉官-虎卫动态’”:汉官的“丈量进度”(如“呼伦贝尔队量完弘吉剌部夏牧场,可养马八千匹”);虎卫的“营地情况”(如“克鲁伦河营地无异常,骑士每日巡逻”);物资的“消耗与补充”(如“呼伦贝尔驿站青稞剩五百斤,需补充三百斤”)。张谦根据驿站反馈,及时“调配物资”,确保“不缺粮、不缺药”。
细作传回“呼伦贝尔队遇‘坡度核算争议’”(汉官算可养马减两成,草原吏员认为减一成),萧虎立刻让耶律楚材“召博尔济长老与工部匠人”,重新核算“坡度与牧草产量关系”,最终定“坡度超三十度减两成,二十至三十度减一成五”,并派快马告知王吏,问题很快解决。萧虎道:“政策落地要灵活,别死抠条文,符合实际才好。”
首批反馈显示:弘吉剌部夏牧场丈量完毕,可养马八千匹,实际马群七千匹,无超限;合丹部主动报“马群九千匹,在限额内”;也速蒙哥部“承诺五日内配合丈量”。萧虎看着反馈,对耶律楚材道:“开头顺,后续更要稳,别掉以轻心。”耶律楚材点头:“阿里不哥还没动静,需盯紧些。”
萧虎还制定“三月保障计划”:二月底前完成“弘吉剌部、合丹部、也速蒙哥部”丈量;三月中旬前完成“阿里不哥部”丈量;三月底前完成“草原其他部落”丈量。期间,每月“派使者赴草原慰问”,送“江南布匹”给配合的部落;每月“召汉官与虎卫代表回中都汇报”,及时调整策略。他对众人道:“草原治理不是一日之功,咱们一步一步来,定能让草原长治久安。”
王吏率呼伦贝尔丈量队,在弘吉剌部部民的欢呼声中,完成首片草场丈量,界碑上的虎首与“可养马一匹”的刻痕,在草原阳光下格外清晰——元代草原管控的大幕,就此正式拉开,而萧虎在中都白虎殿内,仍每日关注着草原的每一份反馈,手中的虎头金符,似与草原的量天尺、虎卫的铠甲,共同守护着元廷的大一统治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