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83章 鞍授先锋(2 / 2)

仪式前的准备,兼顾草原与元廷元素:祭天台周围插着“元廷大旗”(蓝底白日月纹)与“弘吉剌部大旗”(白底狼纹),两面大旗交相辉映;祭天台上铺着“红色羊毛毯”(草原祭天的传统),毯中央摆着虎纹马鞍,马鞍旁放着“哈达”“奶酒”(草原礼仪用品)与“元廷军符”(象征军事授权);观礼席按“部落地位”排列,兀良哈部、札剌亦儿部的首领坐在前排,小部落首领坐在后排,体现元廷对各部落的层级认可。

仪式的第一步是“祭天”:按陈那颜手持“青稞穗”,对着祭天台行草原礼,口中念着草原祭天词:“长生天在上,弘吉剌部愿为元廷先锋,清江南残余,护百姓安稳,求长生天保佑!”念毕,将青稞穗撒在祭天台上,萧虎也上前,手持“元廷祭天玉牌”,行汉地祭天礼:“苍天见证,元廷授弘吉剌部虎纹马鞍,为南征先锋,望其不负使命,助天下统一。”两种祭天礼仪的融合,体现元廷“双法共治”的理念。

第二步是“授予马鞍”:萧虎亲手拿起虎纹马鞍,递给按陈那颜,道:“按陈那颜,这具虎纹马鞍,是元廷的信记,也是先锋的责任——你部骑兵拿着它,要记住:先锋不是为了打仗,是为了江南百姓的安稳;不是为了掠夺,是为了双法的推行。若违此誓,元廷将收回马鞍,取消先锋之职。”按陈那颜双手接过马鞍,躬身道:“臣定不负将军信任,弘吉剌部骑兵定护百姓、推双法,绝不让将军失望!”

第三步是“帖木儿接鞍”:按陈那颜将马鞍交给帖木儿,道:“帖木儿,这马鞍现在交给你——你要听阿勒坛千户的话,谨慎行事,别丢了弘吉剌部的脸,别负了萧将军的信任。”帖木儿接过马鞍,单膝跪地:“阿爸放心,萧将军放心,我定带骑兵清剿残余,护好粮道,让江南百姓知道弘吉剌部的诚意!”阿勒坛也上前,对萧虎道:“将军,老臣会看好帖木儿,确保先锋任务顺利。”

第四步是“共饮奶酒”:萧虎、按陈那颜、帖木儿、阿勒坛,及观礼的部落首领,共同举杯饮草原奶酒——酒是弘吉剌部带来的“陈年奶酒”,象征“协作长久”。萧虎对观礼的首领们道:“弘吉剌部主动请缨,是部落的荣耀,也是元廷的幸事——江南统一,需要更多像弘吉剌部这样的部落协作,战后论功行赏,元廷绝不亏待大家。”这番话,既是对弘吉剌部的肯定,也是对其他部落的动员。

仪式结束后,按陈那颜捧着虎纹马鞍,带着帖木儿、阿勒坛,在部落骑兵的护送下,返回弘吉剌部——虎纹马鞍在阳光下闪着光,像一颗定心石,既定了弘吉剌部的决心,也定了元廷南征的信心。

获得虎纹马鞍后,弘吉剌部立刻进入“先锋备战”状态——按陈那颜将部落的三千骑兵分为“清剿队”(一千五百人,由帖木儿带队)、“粮道护卫队”(一千人,由阿勒坛带队)、“后备队”(五百人,负责接应),每队都有明确任务,确保先锋行动有序推进。

战术训练聚焦“江南适应性”。清剿队的骑兵每日清晨在部落西麓山地操练“快速冲锋”——模拟江南的山地地形,骑兵需在半柱香时间内冲上陡坡,再下马步战,演练“清剿残余”的战术;帖木儿还让向导教骑兵“识别江南的植物”——哪些植物有毒,哪些可做应急食物,避免骑兵在江南密林中毒或挨饿。有次骑兵们在演练中误踩“毒草”,帖木儿立刻让向导讲解识别方法,还让大家把“毒草样本”挂在马鞍上,时刻提醒。

粮道护卫队的训练侧重“协作与警戒”。阿勒坛带着骑兵演练“粮车护卫阵型”——十骑为一组,围绕粮车形成“圆形护卫圈”,遇袭时可快速反击;还演练“信号传递”——骑兵用“狼粪烟”(青黑色)传递“安全”“遇袭”“需要支援”三种信号,确保能及时与元军主力联络。阿勒坛对骑兵们道:“粮道是南征的命根子,咱们护好粮道,就是立了大功——不能有半点马虎。”

物资筹备兼顾“作战”与“民生”。作战物资方面:每骑配备“短弯刀”(适合近战)、“牛皮盾”(轻便防水)、“狼粪烟包”(三个,足够十日使用);战马配备“防滑马蹄铁”(江南多雨,防滑马蹄铁可避免战马滑倒)、“草料袋”(装十日的战马草料)。民生物资方面:每骑带“羊皮水袋”(装水)、“草原奶酪”(应急干粮)、“粗布毯”(御寒);还带了“青稞种”(计划在江南适宜区域播种,为后续流民提供粮种)——这些物资,体现弘吉剌部“作战与治世兼顾”的准备。

与元军主力的协作演练也必不可少。帖木儿带着清剿队,与巴图额尔敦的虎贲营在燕云草原演练“协同作战”——清剿队在前探路,发现残余后发信号,虎贲营在后支援;演练中,帖木儿按萧虎的叮嘱,主动向巴图额尔敦请教“江南水网区的作战技巧”,巴图额尔敦也毫无保留,教他们“如何绕开水网、如何在水田旁布阵”。两人还约定:“先锋在江南的行动,每日需向虎贲营传递一次情报,确保主力能及时配合。”

备战的最后一步是“誓师”:按陈那颜在部落营帐前举行“先锋誓师大会”,三千骑兵整齐列队,帖木儿捧着虎纹马鞍,站在队前:“兄弟们,咱们是元廷的先锋,是弘吉剌部的荣耀——此次南下,咱们要清残余、护粮道、推双法,让江南百姓知道咱们不是来打仗的,是来帮他们过好日子的!若有人敢扰民、敢掠夺,定按部落军法处置!”骑兵们齐声呐喊:“不负萧将军!不负弘吉剌部!”呐喊声在草原上回荡,先锋的士气,达到顶峰。

弘吉剌部获授虎纹马鞍、成为南征先锋的消息,很快传遍中都草原的各个部落——兀良哈部、札剌亦儿部等大部落,及额勒只斤部等小部落,反应各异,却都在“羡慕”与“跟进”之间寻找平衡,形成元廷南征前的“部落协作氛围”。

兀良哈部首领帖木格的“复杂羡慕”:他在观礼时,看到萧虎授予弘吉剌部虎纹马鞍,心里既羡慕又有些后悔——兀良哈部此前因粮荒犹豫,错失了主动请缨的机会。回到部落后,帖木格对侄子达鲁道:“弘吉剌部这步棋走对了,做先锋既能获元廷信任,又能挣更多粮种与牧界——咱们不能再观望了,得主动找萧将军,说咱们愿协助先锋护粮道。”达鲁道:“阿爸,咱们现在跟进,会不会显得咱们跟风?”帖木格道:“跟风也比错失机会好,只要能为元廷做事,萧将军不会亏待咱们。”次日,帖木格便带着“五百斤战马草料”,去中都白虎殿拜见萧虎,主动提出协助护粮道,萧虎欣然同意。

札剌亦儿部首领巴图的“务实跟进”:巴图本就想通过南征扩大牧界,见弘吉剌部做了先锋,便立刻召集部落核心层商议:“弘吉剌部做先锋,咱们可做‘先锋后援’——派一千骑兵,负责为先锋运送粮草,这样既不用承担清剿的风险,又能参与南征,挣元廷的封赏。”部落老臣们也同意:“咱们的优势在牧群管理与粮草运输,做后援最适合。”巴图随即派儿子也速,带着“一千匹战马”(用于粮草运输),去见萧虎,提出做先锋后援,萧虎也准了——札剌亦儿部的跟进,既体现了务实,又避免了与弘吉剌部的直接竞争。

小部落的“谨慎跟风”:额勒只斤部首领阿古拉,见大部落都参与南征,也想分一杯羹,却又怕实力不足,只能派“两百骑兵”,负责“先锋的战马照料”——阿古拉对萧虎道:“将军,咱们部落小,战力不足,愿为先锋照料战马,帮他们洗马、喂草,也算为南征尽一份力。”萧虎明白小部落的顾虑,便同意了:“你们能照料战马,也是大功,战后定有封赏。”其他小部落见额勒只斤部有了安排,也纷纷派少量人手,参与南征的后勤工作——小部落的跟进,让元廷的南征筹备,形成了“先锋+主力+后援+后勤”的完整体系。

合丹王对萧虎道:“将军,弘吉剌部的请缨,像一颗石子,激起了各部落的积极性——现在各部落都想参与南征,咱们的统一大业,更有把握了。”萧虎笑道:“这就是我授弘吉剌部马鞍的用意——不仅要一个先锋,还要让其他部落看到‘参与有好处’,主动跟进,这样江南统一,才是全草原的事,不是元廷一家的事。”合丹王点头:“将军谋深,臣佩服。”

至元四十五年春五月二十五日,弘吉剌部的三千先锋骑兵,在部落营帐前集结,准备出发南下——这是弘吉剌部首次大规模参与元廷的江南行动,部落牧民几乎都来送行,场面热烈又庄重。

出发前的最后准备:帖木儿穿着“草原皮甲”(皮甲外罩元廷先锋的“红色披风”,披风上绣着“先锋”二字),腰间佩短弯刀,手里捧着虎纹马鞍,翻身上马——他的战马是部落挑选的“领头马”,毛色乌黑,马鞍上系着红色哈达,虎纹在阳光下格外醒目。阿勒坛带着粮道护卫队,整齐地排在清剿队后方,每骑的马鞍旁都挂着“粮草袋”与“狼粪烟包”。按陈那颜站在队前,最后叮嘱:“帖木儿,阿勒坛,记住萧将军的话,护百姓,推双法,别丢了弘吉剌部的脸——我在部落等你们凯旋。”

牧民的送行充满草原温情:牧民们捧着“奶酪”“青稞饼”,递给骑兵们:“多带点,江南的粮不一定合口味!”“注意安全,早点回来!”一位老牧民走到帖木儿马前,递给他一块“狼骨护身符”:“这是我年轻时打狼得的,能保平安,你带着。”帖木儿接过护身符,贴身藏好:“谢谢阿爷,我定会平安回来。”送行的牧民们还唱起了草原的“出征歌”,歌声苍凉却充满力量,骑兵们听着,士气更高昂。

出发的号令由按陈那颜下达:“弘吉剌部先锋,出发!”帖木儿高举虎纹马鞍,喊道:“出发!”三千骑兵整齐地调转马头,朝着中都方向前进——骑兵们的马蹄声在草原上响起,像一阵惊雷,带着部落的期望,带着元廷的信任,朝着江南进发。按陈那颜站在原地,看着骑兵们的背影,直到消失在草原的尽头,才转身对牧民们道:“咱们回去吧,好好种青稞,养战马,等他们回来。”

先锋骑兵抵达燕云粮站时,巴图额尔敦已带着虎贲营等候——粮站的元军见帖木儿捧着虎纹马鞍,立刻上前接应:“先锋千户,萧将军已下令,燕云粮站为你们准备了十日的粮草,可随时领取。”帖木儿道:“多谢!咱们要尽快南下,别耽误清剿任务。”巴图额尔敦拍着帖木儿的肩:“帖木儿千户,江南的残余交给你们,粮道交给我,咱们合力,定能让萧将军放心。”

先锋骑兵继续南下,沿途的元军粮站与情报点,见虎纹马鞍便主动接应——在扬州驿站,驿站驿官为他们补充了“江南地形详图”;在平江府,元廷细作向他们通报了“徐党残余的藏匿地点”。帖木儿看着沿途的江南景象——稻田绿油油,流民在田间劳作,心里暗下决心:“咱们定要清剿残余,让这里的百姓安稳过日子,不辜负萧将军的信任,不辜负部落的期望。”

弘吉剌部的先锋行动与虎纹马鞍的授予,虽聚焦于“南征”,却产生了远超军事行动的长远影响——它不仅巩固了弘吉剌部与元廷的协作关系,更成为元代“草原部落参与治世”的典范,影响了后续元代的部落管理与江南治理。

在部落协作层面,虎纹马鞍成了“元廷与部落信任的象征”——此后,元代凡有重大治世行动(如边疆治理、灾害救济),元廷都会向表现突出的部落授予“特制信物”(如马鞍、哈达、军符),部落也以获得信物为荣,主动参与治世。兀良哈部在协助护粮道后,获元廷授予“粮道护卫符”;札剌亦儿部在做先锋后援后,获元廷授予“牧界扩展文书”——这种“信物激励”机制,让草原部落从“被动服从”转为“主动协作”,元廷的治世基础,更加稳固。

在江南治理层面,弘吉剌部先锋的“作战与治世兼顾”,为后续元军的江南行动树立了标杆——先锋骑兵在清剿残余的同时,还向流民分发青稞种,教他们种青稞;在临安近郊的流民安置点,帖木儿让骑兵们帮流民搭建帐篷,传递草原的“防寒经验”。流民王氏对帖木儿道:“以前怕草原骑兵,现在才知道,你们是来帮咱们的。”这种“治世型先锋”的做法,让江南百姓对元廷的抵触情绪进一步减少,元廷的双法在江南的推行,更加顺利。

在弘吉剌部的发展层面,虎纹马鞍成了部落的“荣耀象征”——战后,弘吉剌部因先锋之功,获元廷赏“江南织坊三处”“燕云牧界百里”,部落的实力大幅提升;帖木儿因表现突出,被萧虎封为“江南治世协作司副使”,进入元廷核心治世层;虎纹马鞍则被供奉在弘吉剌部的“祖帐”中,成为部落子弟的“精神象征”——部落老人们常对子弟说:“这具马鞍,是萧将军的信任,是咱们部落的荣耀,你们要记住,只有跟着元廷,为治世出力,部落才能长久。”

在元代军事策略层面,“先锋制”被纳入《双廷军制录》——元代后续的军事行动,都会设立“部落先锋”,由与元廷协作深的部落担任,既利用部落骑兵的优势,又通过部落的参与,减少军事行动的阻力。耶律楚材在《双廷治世录》中写道:“弘吉剌部先锋之制,以部落之力助元廷治世,以信物之威固协作之基,实为军事与治世结合之典范。”

最深远的影响,是“治世理念的部落传递”——弘吉剌部先锋将萧虎的“治世为本、护民为先”理念,带回草原部落,其他部落通过与弘吉剌部的交流,也逐渐理解“元廷的统一,不是为了征服,是为了让草原与江南的百姓都过好日子”。这种理念的传递,让元代的“大一统”,从“军事统一”升华为“治世统一”,为元代的长期稳定,奠定了思想基础。

萧虎晚年回忆“虎纹马鞍”时,对按陈那颜道:“当年授你马鞍,不是为了让弘吉剌部帮元廷打仗,是为了让草原部落知道,元廷的治世,是所有人的治世——你们护江南百姓,就是护草原百姓;你们推双法,就是为部落谋长远。”按陈那颜点头:“将军说得对,这马鞍,不仅是先锋的信记,更是治世的纽带,连接了草原与江南,连接了部落与元廷。”

这场至元四十五年春的“鞍授先锋”,最终以“弘吉剌部圆满完成先锋任务”收尾。它像一座桥梁,让草原部落与江南百姓跨越了地形与文化的隔阂,共同走向“双法共治”的治世未来;而那具虎纹马鞍,也成了元代“部落协作、天下统一”的永恒象征,永远镌刻在元代的治世史册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