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83章 鞍授先锋(1 / 2)

983章:鞍授先锋(至元四十五年春的弘吉剌部请缨事)(至元四十五年春?中都白虎殿与弘吉剌部草原营帐)

至元四十五年春,中都草原的草刚泛绿,弘吉剌部的营帐便忙碌起来——帐外的牧群旁,骑士们正操练骑射;帐内,按陈那颜(弘吉剌部首领)捧着《江南军情报》,眉头却渐渐舒展。此时的弘吉剌部,早已不是单纯的草原部落,而是与元廷深度协作的“治世伙伴”——此前协助双法农耕、参与婚使往来,已获不少粮援与牧界封赏,如今见萧虎志在统一江南,部落上下都明白:这是巩固地位、获取更多治世权益的最佳时机。

协作根基是请缨的前提。弘吉剌部与元廷的渊源可追溯至萧母时代——当年萧母救济草原雪灾,弘吉剌部是首批受益者;巴图额尔敦(萧承)与乌仁(按陈那颜之女)的联姻,更让两部成“亲家”。按陈那颜常对部落子弟说:“咱们与元廷,不是‘依附’,是‘共生’——元廷给咱们粮种与牧界,咱们为元廷护治世,这是祖辈传下的规矩。”这种深度绑定,让弘吉剌部比其他部落更敢主动请缨。

治世诉求是请缨的核心。随着双法推行,弘吉剌部的牧群规模扩大,需更多江南织物(供牧民御寒)与粮种(喂牧群);部落子弟也盼着通过参战,获得元廷的“治世官衔”——按陈那颜的次子帖木儿(二十岁,勇猛善战)就多次对父亲说:“阿爸,巴图额尔敦能率军驻临安,我也能做先锋,为部落挣更多体面!”部落老臣们也认为:“若能做南征先锋,元廷定会赏咱们江南的织坊与粮田,部落的日子会更好。”

外部形势也推着弘吉剌部行动。兀良哈部、札剌亦儿部虽此前参与南征筹备,却仍持观望态度;小部落更是不敢主动出头。按陈那颜看出:“此时请缨,既能显弘吉剌部的忠诚,又能让萧虎看到咱们的实力,将来论功行赏,咱们定能占先。”他想起萧虎之前说的“治世者,需敢为人先”,心里的决心愈发坚定。

更关键的是,按陈那颜从萨仁的密信中(通过元廷驿路传递)得知:临安虽破,仍有徐党残余藏匿,需精锐先锋清剿;江南水网密集,需熟悉“骑兵山地作战”的部落协助。弘吉剌部的骑兵常年在草原与山地间游牧,正好擅长此类作战。“这是上天给咱们的机会,”按陈那颜对帖木儿道,“咱们不仅要请缨,还要做最得力的先锋。”

弘吉剌部的请缨,不是按陈那颜一人的决定,而是经过部落核心层(老臣、军事千户、宗室子弟)三日的反复商议,才达成共识——草原部落的决策向来注重“集体意志”,唯有达成共识,才能确保先锋任务的顺利推进。

商议的首日,按陈那颜将《江南军情报》与萨仁的密信摆在帐中央,对众人道:“萧将军要统一江南,需先锋清剿残余、护持粮道,咱们弘吉剌部,要不要争这个机会?”话音刚落,帖木儿立刻起身:“阿爸,我愿带队!咱们的骑兵能在山地跑,能在草原战,江南的小股残余根本不是对手!”军事千户们也纷纷附和:“帖木儿千户勇猛,咱们的骑兵也练好了,定能完成任务!”

老臣们却持谨慎态度。部落老臣巴图(按陈那颜的叔父,曾参与萧母时代的协作)道:“请缨可以,但需想清楚——江南与草原不同,水网多、地形杂,咱们的骑兵会不会不适应?若打了败仗,不仅部落丢脸,还会失去元廷的信任。”另一位老臣道:“还要算粮草账——先锋需自带十日粮草,咱们部落的粮够不够?别为了立功,让牧民饿肚子。”老臣们的顾虑,让帐内的气氛冷静下来。

按陈那颜早有准备,他拿出《江南地形图》(元廷驿路送来的简化版),指着图上的“山地区域”道:“江南的山地与咱们部落的西麓山地相似,骑兵可沿山脊推进,避开水网;粮草方面,元廷已承诺‘先锋粮草由燕云粮站供应’,咱们只需带战马的草料即可。”他还让帖木儿演示“山地骑兵战术”——帖木儿当场翻身上马,在帐外的土坡上演练“快速冲锋”“下马步战”,动作娴熟,老臣们见了,顾虑渐消。

次日的商议,聚焦“先锋人选与兵力”。按陈那颜提议:“派三千骑兵做先锋,由帖木儿带队,老千户阿勒坛(五十岁,经验丰富)做副将,负责战术指导;每十骑配一名‘向导’(从元廷情报房调派,熟悉江南地形)。”帖木儿立刻道:“我定听阿勒坛千户的话,不鲁莽行事!”阿勒坛也道:“帖木儿千户勇,我补经验,定能配合好。”兵力与人选敲定,部落核心层达成初步共识。

第三日,按陈那颜召集部落牧民代表,说明请缨计划:“咱们做南征先锋,是为了部落的牧界,为了牧民的粮与布——元廷说了,战后会赏咱们江南的织机,让大家冬天有暖毯穿。”牧民们听后,纷纷支持:“只要能过好日子,咱们愿意出兵!”至此,弘吉剌部的请缨,从“核心层决策”变成了“全部落共识”,只待按陈那颜面见萧虎,正式提出。

按陈那颜要面见萧虎请缨,需做足准备——既要有“诚意献礼”体现部落的重视,又要有“得体说辞”展现部落的实力与忠诚,避免被萧虎视为“盲目冒进”。

献礼的选择,兼顾“草原特色”与“治世实用”。按陈那颜挑选了“三百匹良马”(弘吉剌部的特产,战马高大健壮,适合江南山地)、“五百斤草原奶酪”(便于携带,可作为先锋的应急干粮)、“十张狼皮”(草原勇士的象征,赠给元军将领,显协作诚意)。他特意叮嘱牧民:“良马要选四岁口的,毛色均匀,无伤痕;奶酪要晒得干燥,能存一个月;狼皮要完整,不能有破洞——这些是部落的脸面,不能马虎。”

献礼的包装也符合草原礼仪:良马的马鞍上系着“红色哈达”(草原喜庆的象征),马鬃上编着“青稞穗”(象征丰收与治世);奶酪装在“牛皮袋”中,袋口盖着弘吉剌部的“狼纹印”(部落标识);狼皮卷成筒,用“羊毛绳”捆扎,绳结处挂着“小木牌”,刻着“弘吉剌部敬献”的蒙古文。按陈那颜看着准备好的献礼,道:“这些礼物,不是讨好元廷,是告诉萧将军,咱们有实力做先锋,也有诚意助他统一江南。”

说辞的打磨,注重“务实”与“谦逊”的平衡。按陈那颜与阿勒坛、帖木儿反复演练面见萧虎的对话:若萧虎问“为何要做先锋”,答“弘吉剌部与元廷协作多年,愿为统一江南尽一份力;咱们的骑兵熟悉山地,能清剿残余,护持粮道”;若萧虎问“怕不怕江南的水网”,答“已让元廷向导教咱们地形,骑兵可沿山地推进,不会误事”;若萧虎问“需元廷什么支持”,答“只需粮草与向导,兵力咱们自己解决,绝不给元廷添麻烦”。

按陈那颜还特意交代帖木儿:“见了萧将军,要多听少说,别逞能——萧将军谋深,你要让他觉得你既勇又稳,不是鲁莽之辈。”帖木儿点头:“阿爸放心,我会记住,先锋不是为了打仗,是为了帮萧将军安稳统一江南。”

准备的最后一步,是“随行人员的选定”:按陈那颜带帖木儿、阿勒坛,及两名“部落文书”(负责记录萧虎的指令),共五人前往中都——人数不多,显低调;却都是部落核心,显重视。出发前,按陈那颜对牧民们道:“我去中都后,大家要继续练骑兵,备好草料——若萧将军准了咱们的请求,咱们要立刻出发,不能耽误。”牧民们齐声应诺,草原上的风,仿佛也带着期待。

至元四十五年春五月二十日,按陈那颜带着帖木儿、阿勒坛,及准备好的献礼,抵达中都白虎殿——殿外的禁军见是弘吉剌部的人,立刻通报;萧虎正与耶律楚材商议“南征先锋的人选”,听闻按陈那颜来了,便笑道:“说曹操曹操到,弘吉剌部定是为先锋之事而来。”

进殿后,按陈那颜率先躬身行礼:“臣按陈,率弘吉剌部子弟,拜见萧将军!”帖木儿与阿勒坛也跟着行礼,姿态谦逊却不卑微。萧虎起身,指着殿内的座椅:“按陈那颜不必多礼,坐——听说你们带了献礼,是为江南之事来的?”按陈那颜道:“将军英明!臣今日来,是想为将军分忧——江南虽破,仍有残余作乱,弘吉剌部愿派三千骑兵,做南征先锋,清剿残余,护持粮道!”

萧虎没有立刻答应,而是先问帖木儿:“帖木儿千户,你愿带队做先锋?江南地形复杂,水网多,你的骑兵能适应吗?”帖木儿起身,声音洪亮:“回将军,咱们的骑兵常年在部落西麓山地操练,能爬山、能下马步战;元廷的向导已教咱们看江南地形图,咱们知道该走哪条路,不该走哪条路——就算遇到水网,咱们也能绕开,不会误事!”他还补充:“咱们的骑兵每人都带了‘羊皮水袋’,能存水;带了‘短弯刀’,适合近战——清剿残余,绰绰有余!”

萧虎又问阿勒坛:“阿勒坛千户,你是老将军,你觉得弘吉剌部的骑兵,能担先锋之任吗?”阿勒坛道:“回将军,咱们的骑兵练了三个月‘山地冲锋’‘粮道护卫’,每日跑五十里,战力没问题;且咱们的战马都是良马,能负重、能长途奔袭——只要将军给机会,咱们定不会让将军失望!”阿勒坛的话,沉稳有力,比帖木儿的回答多了几分经验感。

耶律楚材在旁道:“按陈那颜,弘吉剌部若做先锋,需配合元军主力——你们的骑兵与巴图额尔敦的虎贲营,如何协作?”按陈那颜道:“臣已想好——咱们的先锋在前清剿残余、探路,巴图额尔敦将军的主力在后护粮道;若遇大敌,咱们会发‘狼粪烟’报信,主力可快速支援,不会各自为战。”这番话,显露出弘吉剌部早已做好协作准备,不是一时冲动。

萧虎看着按陈那颜、帖木儿、阿勒坛的神情,又想起弘吉剌部过往的协作表现——双法农耕时送粮,婚使往来时护路,从未出过差错。他终于点头:“弘吉剌部有忠诚,有实力,做先锋,朕信得过!只是,先锋需有信物,才能号令沿途粮站与情报点——朕这里有一物,可做你们的信记。”按陈那颜等人闻言,脸上露出喜色,知道请缨成功了。

萧虎所说的“信记”,是一具特制的“虎纹马鞍”——这不是普通的草原马鞍,而是中都军器库工匠按萧虎的指令,耗时十日打造的“先锋信物”,每一处设计都兼顾“草原象征”与“实务功能”,既是对弘吉剌部的信任,也是对先锋任务的期许。

马鞍的材质与整体形制,遵循草原传统却显特殊:以“阴山桦木”为胎(阴山桦木坚硬耐用,适合山地作战),表面裹着“三层牛皮”(第一层防水,第二层耐磨,第三层贴绒,保暖);马鞍高八寸,宽四寸,比普通草原马鞍略矮(适合江南山地上下马),鞍桥呈“弧形”(减少骑兵在冲锋时的颠簸)。工匠打造时,萧虎特意叮嘱:“要让弘吉剌部的骑兵觉得顺手,又要让沿途元军认出这是先锋的信物——不能太普通,也不能太花哨。”

最核心的“虎纹”设计,象征先锋的勇猛与元廷的授权:鞍桥外侧刻着“下山虎”纹(草原文化中,下山虎象征“主动出击、无往不胜”),虎身刻有“蒙古文”,意为“弘吉剌部先锋”;鞍桥内侧刻着“元廷双法纹”(五谷与牧群图案,象征先锋不仅要作战,还要协助推行双法);虎目用“青铜镶嵌”(青铜反光,便于沿途元军识别),虎爪刻着“先锋”二字汉文——虎纹的每一处细节,都在告诉所有人:这具马鞍的持有者,是元廷授权的南征先锋。

实务功能设计,贴合江南先锋任务的需求:一是“鞍垫夹层”——鞍垫内藏“江南地形简化图”(标注清剿重点区域、粮站位置),用“油布包裹”,防水防损,骑兵可随时取出查看;二是“鞍镫机关”——鞍镫内侧有“小暗格”,可装“火石与火硝”(用于点燃狼粪烟信号),暗格外侧刻着“点火标记”,便于骑兵快速找到;三是“马鞍编号”——马鞍底部刻着“先锋壹号”,与元廷粮站的“先锋粮草凭证”编号一致,骑兵凭编号可在沿途粮站领取粮草,无需繁琐手续。

马鞍的“信物标识”设计,确保权威性:鞍尾挂着“红色丝绦”(元廷先锋的专用标识,丝绦上绣着“中都白虎殿监制”);鞍头系着“小铜铃”(铃音清脆,便于在江南密林中信号传递);马鞍的每一处金属部件(如鞍钉、鞍环)都刻着“元廷印”——这些标识,让沿途元军一看便知是“萧虎授权的先锋”,确保先锋任务能顺利推进。

萧虎看着打造好的虎纹马鞍,对李默道:“这具马鞍,是信物,也是责任——弘吉剌部拿着它,就要担起先锋的担子,既要清剿残余,又要护百姓,不能辜负朕的信任。”李默点头:“将军放心,弘吉剌部与元廷协作多年,定会明白这马鞍的分量。”

萧虎决定在中都草原的“祭天台”举行马鞍授予仪式——祭天台是草原部落举行重要仪式的场所,在此授予马鞍,既符合弘吉剌部的草原礼仪,又能体现元廷对部落的尊重;同时,邀请兀良哈部、札剌亦儿部等首领观礼,也是对其他部落的一种“暗示”:积极参与南征,才能获得元廷的信任与封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