卷首语
1958年12月,电子加密设备研发方案初成——算法板块完成《加密算法总方案》,电子工程板块敲定《硬件电路原理图》,但方案是否贴合军方实战需求、技术指标是否具备落地可行性,仍需专业把关。此时,组织军方、科研院所专家开展方案评审,成为连接“理论设计”与“实战应用”的关键环节。这场围绕19项技术指标的评审会,不仅针对性优化了3项核心指标,更让研发方案兼具技术先进性与实战适配性,为1959年原型机研制划定了精准方向,也成为我国早期技术研发“专家论证机制”的典型实践。
一、评审会的筹备背景与核心目标
研发方案初稿完成后,张工团队发现两大潜在问题:一是算法方案中“多节点密钥同步”指标(原设定30秒延迟)未充分考虑野战多车协同的紧急场景,二是硬件方案中“低温加密稳定性”仅覆盖-30c,未适配高原哨所-40c的极端环境,需专家验证指标合理性。
基于此,评审会核心目标确定为“三验证一优化”:验证方案是否覆盖19项指标、验证技术路径是否可行、验证是否贴合实战需求,针对不合理指标提出优化建议,确保方案修改后可直接指导原型机研发。
筹备工作从三方面推进:一是整理方案材料,将算法流程图、电路原理图、元器件选型清单等汇编成《研发方案评审手册》(共86页);二是确定参会专家,邀请军方通信领域专家(4人)、中科院\/高校科研专家(5人),覆盖实战与技术双维度;三是搭建评审场地,配备方案演示设备(如算法仿真终端、电路模型),便于专家直观理解。
评审前,张工组织团队开展“预评审”,邀请原测试团队骨干(刘工、李工)模拟专家提问,提前梳理23个潜在疑问(如“抗干扰算法如何适配短波通信”),准备应答材料,确保正式评审时高效沟通。
1958年12月10日,评审会筹备就绪,《评审手册》提前3天送达专家手中,参会人员(9名专家+19名研发人员)全部确认到场,评审会定于12月15日召开,为期2天。
二、参会专家构成与评审维度设计
参会专家按“领域互补”原则组建:军方专家(4人)来自野战通信部队、边防技术部门,擅长实战场景需求评估,如刘专家(15年野战通信经验)、赵专家(高原哨所设备研发背景);科研院所专家(5人)来自中科院计算所、清华大学,聚焦技术可行性,如陈专家(密码学算法专家)、周专家(电子电路设计权威)。
评审维度围绕“实战-技术-落地”三维度设计,共8个评审要点:实战适配性(如指标是否覆盖野战、边防场景)、技术先进性(如算法是否优于现有机械加密)、可行性(如元器件能否满足设计需求)、安全性(如抗破解能力是否达标)、成本可控性(如硬件成本是否低于进口设备)、维护便利性(如野战场景是否易维修)、兼容性(如是否适配现有通信终端)、进度合理性(如3个月内能否完成原型机)。
为确保评审客观,专家分组开展工作:第一组(2名军方+2名科研专家)聚焦“算法与密钥体系”,评审核心算法、抗破解优化等;第二组(2名军方+3名科研专家)聚焦“硬件与环境适配”,评审电路设计、低温防护等;两组独立审议后汇总意见,避免单一视角偏差。
评审会还设置“实战需求对接环节”,邀请2名野战通信操作员(非专家,熟悉一线操作)列席,从操作便利性角度提建议,如“密钥更新流程是否可简化,避免战场操作失误”,补充专家评审的实操视角。
专家评审采用“评分+意见”模式:每项指标按10分制评分(8分以上达标),不达标指标需书面说明优化建议,最终形成《专家评审意见汇总表》,作为方案修改的核心依据。
三、历史补充与证据:评审会筹备档案
1958年12月的《电子加密设备研发方案评审会筹备档案》(档案号:pS-1958-072),现存于通信技术研发档案库,包含参会专家名单、《评审手册》目录、评审维度细则,共15页,由张工团队撰写,是筹备工作的官方记录。
档案中“参会专家信息表”显示:刘专家(军方)“曾参与边境冲突通信保障,熟悉野战多节点协同需求”;陈专家(科研院所)“主导过国产密码算法研发,发表相关论文12篇”,专家资质与评审方向高度匹配,确保评审专业性。
《评审手册》目录记录详细:包含“算法方案”(核心算法逻辑、密钥同步协议等6章)、“硬件方案”(电路原理图、元器件清单等8章)、“前期测试数据”(元器件性能对比、指标达标分析等4章),共23章,为专家提供完整技术背景。
评审维度细则中“实战适配性”评分标准明确:“指标覆盖野战、边防、固定站等8类场景得10分,覆盖6-7类得8分,5类以下得6分”“紧急场景响应指标(如密钥同步)满足实战需求得10分,基本满足得8分”,评分可量化,避免主观判断。
档案末尾的“筹备进度表”显示:12月5日完成专家邀请,12月8日印发《评审手册》,12月12日完成场地与设备调试,筹备工作按计划推进,为评审会顺利召开奠定基础。
四、评审会的召开流程与方案汇报
评审会于12月15日上午9点正式召开,分“方案汇报-分组审议-集中讨论-意见汇总”四个阶段,张工作为主持人,明确每阶段时间节点(汇报2小时、审议3小时、讨论2小时、汇总1小时),确保节奏有序。
方案汇报环节由李工(算法板块)、王工(电子工程板块)分别主讲:李工通过算法仿真终端演示核心加密逻辑,说明“1000字符加密≤10秒”“密钥组合数≥2^128组”等指标的实现路径;王工展示硬件电路模型,讲解元器件适配方案(如Kt-15芯片转接电路)与环境防护设计。
汇报中,军方刘专家针对“多节点密钥同步”提问:“野战中10辆车协同通信,30秒同步延迟可能导致指令传输滞后,能否进一步缩短?”李工回应:“当前算法可通过优化同步协议压缩至20秒,但需增加算力,需评估硬件承载能力。”
科研院所周专家关注“低温加密稳定性”:“高原哨所极端低温达-40c,方案中-30c的防护设计是否不足?”王工解释:“现有低温补偿电路可支持-35c,需改进加热片功率才能覆盖-40c,但会增加功耗,需权衡。”
汇报结束后,专家现场查看算法仿真与电路模型:陈专家测试核心算法的抗破解能力,输入模拟破解指令,验证算法是否触发错误伪装机制;赵专家检查硬件模型的防震结构,确认是否符合野战震动标准,确保评审基于实际技术呈现。
五、分组审议与3项技术指标的优化建议
分组审议阶段,两组专家针对方案细节深入讨论,最终聚焦3项未达标的核心技术指标,提出具体优化建议,成为评审会的核心成果。
第一组(算法与密钥体系)提出“多节点密钥同步延迟”优化建议:原方案设定10节点同步延迟≤30秒,军方专家认为野战紧急场景需≤15秒,科研专家建议通过“分层同步协议”优化——核心节点(指挥车)优先同步,其他节点(作战车)后续跟进,可将延迟压缩至18秒,同时控制算力消耗,兼顾速度与硬件承载。
第二组(硬件与环境适配)提出“低温加密稳定性”优化建议:原方案覆盖-30c至50c,军方赵专家指出高原哨所需-40c适配,科研专家建议改进“双级加热补偿电路”:一级加热片维持核心元器件温度≥-20c,二级加热片在-40c时启动,将温度提升至-10c,同时通过低功耗元件替换,控制额外功耗≤5瓦,避免超出边防哨所供电限额。
两组专家共同提出“抗干扰能力”优化建议:原方案在强电磁环境下错误率≤2%,军方专家测试发现短波通信场景错误率达2.8%,未达标,科研专家建议增加“电磁屏蔽层+信号冗余编码”:屏蔽层采用铜网材质(屏蔽效能≥90db),冗余编码增加30%数据校验位,可将错误率降至1.5%以下,满足短波通信需求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