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96章 研发方案评审会(2 / 2)

审议过程中,专家还提出8项细节优化建议(如简化密钥更新操作流程、增加硬件故障自诊断功能),但未涉及核心指标调整,张工团队逐一记录,作为方案完善的补充内容。

六、历史补充与证据:专家评审意见表

1958年12月的《研发方案专家评审意见表》(档案号:pS-1958-073),现存于军事通信技术档案馆,包含两组专家的评分结果、优化建议、修改要求,共10页,每位专家均签名确认,具有权威性。

意见表中“多节点密钥同步延迟”评审记录显示:原指标30秒(评分7分,未达标),专家建议优化至18秒(目标评分9分),具体方案为“分层同步协议:指挥车节点同步耗时≤5秒,作战车节点同步耗时≤18秒,算法需增加节点优先级判断模块”,技术路径明确。

“低温加密稳定性”评审记录更具体:“原-30c设计(评分7分),建议优化至-40c(目标评分9分),硬件需采用双级加热片(一级5w、二级8w),配合温度传感器自动启停,功耗控制在35瓦以内(边防哨所限额30瓦,需通过其他模块降耗1瓦)”,参数要求精准。

“抗干扰能力”评审记录包含测试数据:“原短波场景错误率2.8%(评分7分),建议增加铜网屏蔽层(厚度0.2)与30%冗余编码,专家现场模拟测试显示,优化后错误率1.4%(评分9分),符合指标要求”,验证了建议的可行性。

意见表末尾“总体评审结论”指出:“研发方案整体可行,19项指标中16项达标(8分以上),3项核心指标需按建议优化,细节建议8项需补充,优化后方案需于1959年1月10日前提交复审,通过后可启动原型机研制”,明确后续工作要求。

七、方案完善的实施与技术调整

评审会后,张工立即组织19人团队启动方案完善,成立“指标优化专项组”:李工牵头优化算法指标(密钥同步延迟),王工牵头优化硬件指标(低温稳定性、抗干扰能力),各组配备1名专家顾问(如算法组邀请陈专家、硬件组邀请周专家),确保优化符合建议。

算法组针对“密钥同步延迟”调整:李工团队按“分层同步协议”修改算法,增加节点优先级模块,将指挥车节点同步流程从5步精简至3步,通过仿真测试验证,10节点同步延迟稳定在18秒,算力消耗较原方案仅增加15%,硬件电路可承载(现有晶体管运算能力满足需求)。

硬件组针对“低温稳定性”改进:王工团队设计双级加热补偿电路,选用低功耗加热片(一级5w、二级8w),配合dS18b20温度传感器(当时先进型号),当温度低于-35c时自动启动二级加热,测试显示-40c环境下核心元器件温度稳定在-12c,加密错误率≤1%,同时通过替换电源模块的低功耗电容,将整机功耗控制在29瓦,低于哨所30瓦限额。

抗干扰优化同步推进:硬件组在电路外壳增加0.2铜网屏蔽层,算法组在数据传输中加入30%冗余编码(每100字节增加30字节校验位),联合测试显示,短波强电磁环境下错误率降至1.3%,优于专家建议的1.5%目标。

8项细节建议同步落实:如简化密钥更新流程,将原5步操作精简至3步;增加硬件故障自诊断功能,通过LEd指示灯显示故障模块(如“加密模块故障”“电源模块异常”),提升野战维护便利性。

八、优化后方案的复审与确认

1959年1月8日,张工团队完成优化方案,提交《研发方案(优化版)》,包含修改说明(3项核心指标优化细节)、测试数据(优化后指标验证结果)、专家意见采纳情况,共62页,申请专家复审。

1月10日,复审会召开(原9名专家中7人参会,2人因事委托提交书面意见),重点验证3项核心指标的优化效果:算法组演示分层同步协议,10节点同步延迟18秒;硬件组展示双级加热电路与屏蔽层,-40c测试错误率1%、短波抗干扰错误率1.3%,均达标。

复审中,军方刘专家确认:“18秒同步延迟可满足野战紧急指令传输需求,-40c适配覆盖全部高原哨所,抗干扰优化后短波通信稳定性显着提升,优化方案符合实战要求。”科研专家陈专家补充:“算法与硬件的优化未引入新的技术风险,元器件选型仍在现有供应范围内,可行性无问题。”

最终,复审专家一致同意优化方案通过评审,形成《研发方案评审最终决议》,明确:“方案满足19项核心技术指标,技术路径可行,实战适配性强,同意启动原型机研制工作,研发团队需按方案推进,每月向专家汇报进度。”

1月12日,《研发方案评审最终决议》正式印发,研发方案评审工作全面完成,优化后的方案成为1959年原型机研制的正式技术依据,标志着研发工作从“方案设计”阶段迈入“实物开发”阶段。

九、评审会的技术价值与协作意义

从技术价值看,评审会通过专家把关,避免了3项核心指标的“纸上谈兵”——若未优化密钥同步延迟,野战协同可能出现指令滞后;若未覆盖-40c低温,高原哨所设备无法稳定运行;若未提升抗干扰能力,短波通信安全难以保障,优化后的方案更贴合实战需求。

从协作模式看,评审会构建了“军方-科研院所-研发团队”的三方协作机制:军方提供实战需求,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撑,研发团队落地解决方案,三方形成“需求-技术-落地”的闭环,这种模式后续被应用于其他通信安全项目,成为技术研发的重要协作范式。

从风险控制看,专家评审提前识别了2项潜在风险:一是密钥同步优化可能导致的算力过载,二是低温加热可能导致的功耗超标,通过技术调整(分层协议、低功耗元件)提前规避,避免原型机研制阶段出现重大返工,节省研发时间(预计缩短1个月)与成本(预计降低15%)。

从人才培养看,研发团队在与专家的互动中提升技术能力:李工团队通过陈专家的指导,掌握了分层同步协议的设计方法;王工团队在周专家的建议下,优化了低温电路设计思路,为后续技术创新积累了经验。

从标准建设看,评审会形成的“指标评审流程”(筹备-汇报-审议-优化-复审),为后续我国电子设备研发的方案评审提供了标准模板,明确了专家构成、评审维度、意见落实等关键环节,推动了技术评审的规范化。

十、评审会对后续研发的深远影响

评审会确定的优化方案,直接指导了1959年原型机研制:按分层同步协议设计的密钥模块,在原型机测试中实现18秒同步延迟;双级加热电路使原型机在-40c低温下连续运行72小时无故障;抗干扰优化使短波通信错误率稳定在1.3%以内,核心指标全部达标。

评审会建立的“专家跟踪机制”(每月汇报进度),为研发提供了持续技术支撑——1959年3月,原型机出现硬件兼容性问题,评审专家周工远程指导,提出“调整转接电路阻抗”的解决方案,3天内解决问题,保障研发进度。

从产业影响看,评审会中专家建议的“低功耗加热片”“铜网屏蔽层”,推动了相关元器件的技术改进——北京电子管厂根据需求,研发出5w低功耗加热片,上海金属制品厂优化了铜网屏蔽层的生产工艺,提升了国产元器件的实战适配性。

从历史维度看,评审会是我国早期通信安全技术从“跟随模仿”向“自主创新”的重要节点:优化后的密钥同步协议、低温补偿电路均为国内自主设计,未依赖进口技术,为后续国产加密设备的自主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。

更长远来看,评审会积累的“实战导向”研发理念,深刻影响了我国通信安全领域的技术发展——后续研发的加密设备,均以“军方实战需求”为核心指标设计依据,通过专家评审确保技术落地性,推动我国通信安全技术逐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