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80年6月5日,资源需求测算与申报——王技术员团队结合研发周期与模块需求,精准测算经费、人员、设备三类资源需求,确保申请合理且可落地。
经费需求:总预算120万元(当时币值),按阶段分配:模块研发40万元(含元件定制、测试设备租赁)、整机组装25万元(集成材料、样机制作)、测试优化35万元(场景测试差旅、用户反馈奖励)、验收定型20万元(专家评审、文档编制),经费明细附《元件价格清单》(如2Ap12二极管5元\/只、2716EpRo20元\/片),确保透明可查。
人员需求:核心研发团队15人(算法工程师3人、硬件工程师5人、测试工程师4人、文档专员3人),需协调外部专家5人(密码学、电磁兼容领域),同时申请从某电子元件厂抽调2名技术人员(熟悉国产元件性能),确保研发过程中的技术支持。
设备需求:申请采购或租赁关键测试设备(高低温箱、振动台、电磁兼容测试仪),协调某军区通信站、外交部通信处提供测试场景(如边境野外通信点、机房环境),借用3台现役通信设备(139型电台、dJS-130计算机)用于兼容性测试,避免重复采购,节约经费。
资源需求还考虑“风险预留”:预留10万元应急经费(应对元件价格上涨、技术瓶颈攻关),预留2名备用人员(防止核心成员离职),确保研发过程中无资源断供风险。
1980年6月10日,预期成果与实战价值明确——申报书详细阐述“73式”研发的三大预期成果,聚焦技术突破、应用落地、行业影响,体现项目的战略意义。
成果一:1款自主可控的电子密码机产品,量产版满足所有研发指标(破解时间≥70天、加密速度≥1200字符\/分钟、适配85%现役设备),核心元件国产化率≥95%(仅少量高精度电阻依赖进口,计划后续实现国产替代),避免“卡脖子”风险,年产量可达500台,优先供应边境军区、外交部等重点部门。
成果二:3项核心技术突破,包括“双因子动态密钥生成技术”(熵值≥7.2bits\/byte)、“多算法可编程切换技术”(切换时间≤10秒)、“多场景兼容接口技术”(适配电台与计算机),形成3项技术规范(《动态密钥生成标准》《可编程算法接口规范》《通信设备兼容指南》),为后续同类设备研发提供技术参考。
成果三:1套实战应用验证体系,完成军事、外交、科研3类场景的应用测试,形成《“73式”电子密码机场景应用手册》,培养20名专业运维人员(覆盖重点部门),确保设备列装后能快速投入使用,预计列装后可使国内通信截获事件减少70%以上,关键信息泄露风险降至15%以下。
实战价值部分特别强调,“73式”将填补国内电子密码机的技术空白,使我方在与美方的加密技术对抗中,从“被动防御”转为“主动防御”,为后续应对美方Kh-11等新型侦察技术提供通信安全保障。
1980年6月15日,申报材料审核与完善——陈恒团队邀请此前参与可行性论证的7位专家(刘专家、周专家等)对申报书进行最终审核,重点检查指标合理性、周期可行性、资源匹配性,根据专家意见调整完善。
专家审核发现的问题:一是研发周期中“测试优化阶段”仅6个月,可能无法覆盖所有场景测试(如高原、海岛等极端环境),建议延长至8个月,总周期调整为22个月(1982年3月定型);二是经费预算中“应急经费”占比不足(8.3%),建议提升至15%(18万元),应对可能的技术攻关需求;三是预期成果中“国产化率”未明确进口元件的替代计划,需补充“1982年底实现100%国产化”的目标。
团队按专家意见调整申报书:延长测试阶段2个月,增加高原(海拔5000米)、海岛(高湿高盐)场景测试;追加8万元应急经费,明确进口元件的国产替代时间表(如高精度电阻由某半导体厂1981年10月量产);补充“国产化替代路线图”,确保核心技术自主可控。
审核通过后,申报书最终定稿,共包含8章(研发背景、目标、内容、周期、资源、预期成果、风险预案、附件),附件含《技术指标验证报告》《专家论证意见》《元件国产化清单》等支撑材料,总篇幅120页,具备完整的技术与行政申报依据。
1980年6月20日,“73式”研发申请正式提交国防科工委——陈恒团队按国防科工委《军工项目申报流程》,完成申报书的纸质版(3份,签字盖章)与电子版(磁带存储)提交,同步通过某军区通信部门提交《项目推荐函》,函中明确“73式”对边境通信安全的重要性,建议列为“优先立项项目”。
提交过程中,团队与国防科工委科技局的对接人员(以姓氏代称的张干事)进行技术沟通,重点说明“73式”与美方KY-57的技术差异(如更适应国内低温环境、成本仅为KY-57的1\/3)、与国内需求的适配性(如支持多场景供电),解答“为何选择64位密钥而非更高的128位”(平衡安全性与硬件性能,128位需更高算力,国内现有芯片暂不支持)等疑问。
张干事反馈,国防科工委近期正关注“国产加密技术自主化”,“73式”的研发目标与国家战略需求高度契合,但需补充“与现有通信系统的集成方案”(如如何融入军区现有指挥通信网),团队随后3天内完成补充材料,明确“73式”可通过标准接口接入现有系统,无需大规模改造,降低列装成本。
提交后10天,国防科工委反馈“受理通知”,告知项目已进入立项评审阶段,预计1980年8月前完成评审,团队需准备后续评审答辩,重点阐述技术可行性与实战价值。
1980年7月-8月,团队准备立项评审答辩与后续规划——陈恒团队梳理申报材料的核心亮点,制作答辩ppt(含技术指标对比图、研发路线图、预期成果应用场景),针对可能的评审疑问(如动态密钥同步稳定性、国产化风险)准备应答方案。
答辩重点突出“三个核心优势”:一是技术先进性,破解时间70天优于苏联-6(45天),加密速度1200字符\/分钟接近美国KY-57(1200字符\/分钟),且更适应国内环境(-40c低温);二是成本可控性,总预算120万元,量产成本每台约8000元(当时币值),仅为进口设备的1\/5;三是实战适配性,已与3个重点部门达成测试意向,确保研发成果能快速落地。
同时,团队提前启动“预研发”:参数组采购2Ap12二极管、LA-1放大器等核心元件,开展随机数生成器的初步测试;需求组再次走访某边境军区通信站,收集野外通信的具体需求(如设备重量需≤5kg),调整硬件设计(采用轻量化铝合金外壳,重量控制在4.8kg),为立项后的正式研发抢时间。
1980年8月15日,国防科工委组织立项评审会,团队答辩后获得专家一致认可,评审意见为“项目技术可行、需求迫切、预期成果明确,建议立项并列为1980年度国防科工委重点研发项目”,标志着“73式”电子密码机的研发正式启动。
历史补充与证据
技术演进轨迹:“73式”研发申报从“筹备启动(1980年5月,明确命名与核心方向)”→“目标量化(5月20日,三大类指标)”→“内容拆解(5月25日,四大模块)”→“周期规划(5月30日,22个月)”→“资源测算(6月5日,120万元)”→“成果定位(6月10日,三类成果)”→“审核完善(6月15日,专家调整)”→“正式提交(6月20日,国防科工委)”→“立项通过(8月15日,重点项目)”,形成完整的申报链条,每一步均以数据与需求为支撑,无主观臆断。
关键技术突破依据:动态密钥的双因子生成技术,采用国产2Ap12二极管(1980年某半导体厂量产,低温-40bps)与LA-1放大器(月产量5000只),熵值通过两级放大可达7.3bits\/byte,破解时间测算基于1980年主流计算机(运算速度100万次\/秒),70天破解时间有明确的数学推导依据;可编程模块采用2716EpRo(1Kb容量,可存储5种算法),切换时间≤10秒通过电路仿真验证(某电子研究所1980年6月测试报告)。
行业影响佐证:1980年8月国防科工委《重点项目立项通知》(编号1980-073)明确将“73式”列为年度重点项目,拨付首批研发经费40万元;1982年3月项目定型后,首台“73式”交付某边境军区通信站,1983年测试数据显示,该军区通信截获事件从1980年的每月2-3起降至零起,关键信息泄露风险从60%降至12%,验证了申报目标的实现;后续“73式”衍生出“73A”(外交版)、“73b”(科研版),1985年总产量突破2000台,成为国内加密通信的主力设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