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90章 技术指标初步论证(1 / 2)

卷首语

1950年代中后期,战后重建推动通信网络向跨区域、高频次延伸——从军区指挥的密电传输,到铁路调度的加密指令,机械密码机齿轮转动的“咔嗒”声,逐渐跟不上信息激增的节奏。当北方冬季的低温让机械转子卡滞、南方湿热环境导致密钥调节失灵,一场关乎加密技术未来的指标论证悄然启动。这支由多领域技术员组成的团队,以数据为笔、以实验为纸,不仅梳理出机械加密的短板,更勾勒出电子加密时代的雏形,为我国通信安全技术的迭代埋下关键伏笔。

一、技术论证小组的组建背景与目标

跨区域通信需求的爆发,成为推动技术迭代的直接动力。当时全国已建成13条主要通信干线,军区与地方、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密电传输量较1950年增长3倍,机械密码机单日满负荷运行仍无法处理积压信息,通信延迟最长达4小时。

机械密码机的局限在实际应用中不断凸显:处理1000字符需28分钟的速度,难以满足紧急指令传输;密钥容量仅1024组,导致多部门共用密钥的安全隐患;环境适应性差,在西北戈壁的高温、东北林区的低温环境中,故障率高达40%。

为突破困境,上级技术部门决定组建指标论证小组,成员从通信工程、机械设计、数学加密领域筛选,要求具备5年以上设备实操经验,最终确定12人团队,涵盖从硬件拆解到算法分析的全链条技术能力。

小组成立首日,统筹者张工明确核心目标:既要系统对比现有机械机性能,找出技术痛点,也要预判未来5年通信需求,确保拟定的升级方向兼具实用性与前瞻性,避免技术脱节。

张工还制定了分阶段工作计划:第一阶段(1-2个月)拆解测试机械机,第二阶段(3-4个月)分析电子技术可行性,第三阶段(5-6个月)拟定升级方向并形成报告,每个阶段末组织内部评审。

二、机械密码机的系统拆解与性能测绘

论证启动后,李工带领4人小组负责机械机的拆解与测试,首要任务是选定代表性机型——经过对比当时常用的3种机械机,最终确定J-1型,因其应用范围最广(覆盖全国80%的通信节点)、故障反馈最多。

拆解工作在恒温恒湿实验室进行,团队按“外壳-传动系统-核心模块”的顺序操作,每拆解一个部件都绘制三维结构图,标注尺寸、材质与连接方式,仅转子组的拆解就耗时1周,确保不破坏关键部件。

转子转动精度测试是重点之一,李工团队设计了“不同转速-不同负载”的测试方案:将转子转速从10转\/分钟调整至30转\/分钟,每档转速下记录100次转动误差,累计获取2000余组数据,发现转速越高误差越大,最大偏差达0.8毫米。

齿轮传动模块的测试则聚焦磨损影响,团队选取使用1年、3年、5年的J-1型齿轮进行对比,发现使用5年的齿轮因磨损导致加密字符错位率达8%,是新齿轮的4倍,验证了机械部件老化对加密精度的影响。

密钥调节模块的测试中,技术员模拟野战环境下的手动操作,发现士兵在行进中调整3组转子位置,平均耗时12分钟,且因震动导致调节错误的概率达15%,这一数据成为后续“电子密钥自动生成”方向的重要依据。

三、历史补充与证据:机械密码机的性能档案

论证过程中,小组查阅了1956年《通信设备技术评估档案》(编号:tx-1956-038),该档案由当时的通信技术研究所归档,保存了全国28个省市的机械机使用报告,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,现存于国家通信技术档案馆。

档案中关于J-1型处理速度的记录显示:加密1000字符的平均耗时为28分钟,若字符包含特殊符号(如军事术语中的代号),耗时会增加至35分钟,而当时紧急指令的传输要求是“30分钟内送达”,机械机的速度已无法满足需求。

密钥更换的细节记录更具参考性:档案中记载,1955年东北军区某次演习中,因手动调整转子位置耗时过长,导致3条紧急密电延迟传输,虽未造成严重后果,但暴露出机械机在应急场景下的短板,中断概率高达32%。

环境适应性的测试数据来自1956年的高低温实验:实验室将温度从-20c梯度升至40c,每5c记录一次加密错误率,结果显示低于-5c或高于35c时,错误率骤升至15%以上,而我国北方冬季低温、南方夏季高温的环境,正好覆盖这一“失效区间”。

档案末尾的技术员批注写道:“机械机的局限非人力可破,齿轮与转子的物理特性已达瓶颈,若要满足未来通信需求,需转向电子技术探索”,这一观点与论证小组的后续方向不谋而合。

四、电子技术应用的可行性分析

基于机械机的测试数据,王工带领团队转向电子技术研究,首要问题是选择核心元件——当时电子管技术成熟但体积大、功耗高,晶体管刚起步但轻便、高效,团队决定同时测试两种元件的性能。

信号处理速度测试在1957年初展开,团队搭建了相同的加密逻辑电路,分别使用电子管和晶体管作为核心,测试处理单组加密信号的时间:电子管耗时50毫秒,晶体管仅需2.5毫秒,而机械齿轮需50毫秒,电子元件的优势一目了然。

王工团队还做了“多组信号并发处理”测试:模拟10个用户同时传输密电,机械机因齿轮传动冲突,仅能处理3组并发信号,而晶体管电路可顺畅处理10组,且错误率控制在2%以内,验证了电子技术在多用户场景下的可行性。

功耗与体积的对比同样关键:一台J-1型机械机重35公斤,需外接220V交流电源,而晶体管加密原型机仅重8公斤,可使用12V蓄电池供电,这对野战通信、移动节点的应用至关重要,符合“轻量化、便携化”的需求。

可行性分析报告中,王工团队得出结论:“晶体管技术虽仍需完善,但在速度、功耗、体积上全面超越机械机,且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,成本将逐步降低,以晶体管为核心的电子加密技术,是未来的必然方向”。

五、机械加密技术痛点的系统梳理

论证小组在分析完机械机性能与电子技术可行性后,由刘工牵头梳理技术痛点,方法是收集1955-1956年全国各通信节点的故障报告,共汇总有效报告1200余份,涵盖硬件故障、性能不足、应用局限等类别。

密钥容量有限是高频反馈的痛点之一:报告显示,单台J-1型最大密钥数仅1024组,而一个军区的通信部门就有20个科室,每组密钥对应一个科室,1024组仅能满足50个军区的需求,随着通信节点增加,密钥冲突问题日益严重。

抗干扰能力弱的案例在报告中占比30%:某电厂附近的通信站记录显示,因电厂发电机产生的强电磁干扰,机械机每天平均出现6次加密失效,需重启设备才能恢复;某电台周边的通信节点,更是因信号干扰导致加密错误率达27.6%。

维护难度与成本高也是不可忽视的痛点:机械机包含100多个精密齿轮,维护需专业技师,而当时全国合格的机械机技师仅300余人,偏远地区的通信站常因无法及时维修导致设备停用;此外,齿轮、转子等易损件的更换成本,每年需消耗数百万经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