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40章 卫铉郑俨起争执(1 / 2)

早朝是京城朝官的—件苦差事,虽然每天卯时—刻才会开始点名,但是官员们至少寅时就要起床,若是朝廷有大事相商,还要起得更早。早朝之所以开得这么早,主要是为了不影响白天的日常政务。

今天散朝之后,天还没有大亮,卫铉也没法离开皇宫,他和一群重臣被胡太后叫往太极殿后殿议事。

“今年当务之急还是军事作战,训练新军,要是没有一支敢战强军拱卫京畿,随时调度,晚上都睡不安心。”胡太后默默想着心事。

当她看到众人坐好,便压下心头的其他思绪。将威严目光落在元徽、元悦、冯穆身上:“尚书令、大司马、冯司农,李尚书前天说新军欠发之饷已有三个月,如今太尉、郦中尉把赃款源源不断送来,可将饷银拨给兵部,助其整军。”

元徽欠身道:“臣与尚书令、冯司农昨日已经核算、批复完毕,明日即可拨给李尚书。”

“陛下,饷银一旦到位,新军就能全力投入训练,用不了多久,相信京城又多五万精锐之师。”李神轨连忙表态。

“好。”胡太后神情振奋,将自己刚才想到的战略构说了出来:“诸位,淮水防线延绵数百里,二十多万兵力把守各处,本就有些捉襟见肘,再将郡县兵划入屯田军,那就更加吃重了。若是战争忽然爆发,敌军攻势猛烈的话,屯田军未必应援及时。为了防止意外发生,朕打算将新军驻地迁往颍州郡。”

“颍州郡距离京城有两日路程,距离战争重要节点、东豫州汝南郡亦是两日路程,若是有所需要,急行一日半即可抵达京城或汝南郡。诸位以为如何?”

李神轨犹豫片刻,率先说道:“陛下考虑周全,只是京畿重于一切,新军若是去了颍川,京城就没有什么兵力了。”

胡太后摆了摆手:“卫卿入关之后,调元深率军回京城休整。到那时,新军再行开拔。”

众人闻言,脸上表情不一而足。有人面沉似水、有人面露喜色,他们皆以为胡太后调元深入京只是一个借口,其真正用意是让卫铉和与叛军拼个两败俱伤。而这样的手段,她曾用在元琛、元融身上,此番不是隐晦一些罢了。

萧宝夤看着神色各异的大臣,暗中摇了摇头。这些人不知关中实情,也不知元深和麾下羽林军是何等的飞扬跋扈,太后显然是明白的,她非但不是让卫铉和叛军拼个两败俱伤,反而是给卫铉扫清内部最大的隐患,任凭卫铉以西道行台大都督的名义执掌关中诸州军政。

了却心头一桩大事后,胡太后问道:“萧卿,你将移镇豫州,可有所求?”

萧宝夤在关中坚持多年,多次战败后又能卷土重来,他靠的就是麾下三千嫡系,于是顺势道:“臣在关中多年,此去豫州,乃是从头开始,未免贻误军机大事,请陛下允准微臣从关中调取三千老卒。”

“准奏。”胡太后点了点头,向李尚书吩咐道:“李尚书,稍后给萧卿下达调兵批文。”

“臣遵旨。”李神轨抱拳应命。

胡太后目光看向卫铉,问道:“卫卿,你要朝廷如何配合?”

卫铉拱手道:“臣别无所求,只要朝廷按照五万精锐三月用度的标准,将三十五万石粮食、六十万支箭矢送往关中。”

胡太后闻言,脸上表情不由顿了顿。

中书令郑俨反而接过话头道:“河东王,你受陛下之命,提点上党兵马入关平定诸州叛乱,维持关中秩序安稳、恢复关中民生、筹备粮草属分内之责。如今朝廷缺粮少物,当自行筹备化解,如何反过来向朝廷索取?”

卫铉双眸紧盯郑俨,反驳道:“郑中书,下官今为雍州刺史、西道行台大都督,确实有平定叛乱、恢复秩序、恢复民生之责,下官也不敢推卸己责。但西道行台治下州镇烽烟四起、战乱不绝,百姓全都躲在城里,根本不敢出去耕种,他们自己都是嗷嗷待哺的,下官如何自行筹备?”

“况且这些百姓可不是生活安逸、衣食无忧的京城百姓,彼等饱经战火荼毒,活下来的人皆为强悍之辈,下官若是就食于民,他们闹起事来,必将非同小可。”

郑俨板着脸道:“郑某不通军事,却知臣子理当各安其责、恪尽职守,如此方得四海升平。河东王既为雍州刺史、西道行台大都督,只管勤勉用事、恪尽职守即可。”

卫铉可不惯着他,恰到好处又凶狠的反击道:“我朝中书省负责起草和颁布政令,并无处理政务和管理官员之权,郑中书身为一之首,自然是不会逾制的。中书不通军事也能理解,只管勤勉用事、恪尽职守即可。”

众人听罢之后,顿时对卫铉刮目相看。卫铉这小子语如刀锋,可谓是刀刀直指要害,先是顺势指责郑俨多管闲事、平庸无能、己所不欲“强”施于人,然后凶悍的说他逾制。

何为逾制?一是使用超出自己身份地位的仪仗、物品;二是做了超出自己权限的事情。郑俨纵然骄横无比,却也不敢用皇族、王爵、三公三师才能使用的依仗;他违犯的是后者。

魏朝中书省纯粹是起草和颁布政令的机构,的确没有处理政务和管理官员之权。只不过郑俨是胡太后面首,别人都要巴结他,于是一步一步的参与政务,不但夺走尚书省、九寺的部分权力,还时常将自己摆在了宰相的位子之上。

郑俨现在抢在主管实事的元徽、元悦、冯穆、元彧等人之前,冠冕堂皇的“教唆”卫铉就食于民,那也是逾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