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天,周安特意把李杏叫到书房。
李杏有些忐忑,不知周安要吩咐什么。
“老大媳妇,”周安语气和缓,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分量,“如今家里人口多了,事情也杂,迎来送往,开销用度,光靠你三弟妹一人操持,太过辛苦。你是我周家长媳,这个家,日后终究要交到你手上。”
李杏闻言,手微微一抖,既感压力巨大,又有些激动:“爹,我……我怕我做不好,我不如三弟妹伶俐,嘴也笨……”
“谁也不是生来就会的,”周安打断她,鼓励道,“不会就学,不懂就问。从明儿起,家里大事小情,你都跟着听,跟着学,跟着管,采买、人情往来、下人调度,一样样上手。拿不准的问竹茹,也可以来问我。不准躲懒,听见没?总要独当一面的。”
李杏看着公爹坚定而信任的目光,深吸一口气,重重点头:“哎,爹,我听您的,我学,我一定好好学。”
周安又找来宁竹茹:“竹茹啊,你心思细,手段活络,爹知道你是持家的好手。以后家里的事,你多帮衬着你大嫂,带着她一起打理。有什么难处,你们妯娌俩商量着来。你们妯娌齐心,这家才能越来越好。”
宁竹茹是个明白人,一点就透,立刻懂了公爹的用意是在树立长嫂的权威,爽快应下:“爹,您放心,我省得。大嫂性子稳当,有耐性,有我俩一起商量着,定能把家里照看好,不让爹操心。”
自此,李杏真正开始学着当家。
起初确实手忙脚乱,账本看得头晕眼花,吩咐下人时也底气不足,声音发虚。
但她有个好处,肯学,有耐性,不怕麻烦,加上宁竹茹从旁真心指点,毫无保留,慢慢也就摸到了些门道。
她发现管厨房采买,精打细算,比对价格,确实能省下不少钱。
调度下人时,只要公平有理,赏罚分明,也没人敢不服。
身上那股属于长媳的沉稳和担当,渐渐显露出来。
于春丽也没闲着,她性子急,但眼里有活,风风火火,就被安排管着针线房和督促各处打扫收拾,她雷厉风行,效率极高,把后院那些杂事打理得利利索索,窗明几净。
周翠依旧是快乐的小姑子,但在曹嬷嬷教导和嫂子们影响下,言行举止也越发大方得体,有点大姑娘的样子了。
另一边,周安也没忘了读书的那三个小子。
周来福读书的天分确实不如周墨轩和裴逸安两个,但成婚后,倒是一改从前能偷懒就偷懒的性子,踏实肯用功了。周安检查他功课时,发现他经义上有些吃力,但写字倒是一笔一划,极为认真,看得出下了苦功夫。
“来福,”周安拍拍老三的肩膀,“读书一道,勤能补拙,不必非要跟你二哥他们比文章锦绣,把你手上的书读透读扎实了,道理明白了,一样是出息,有不懂的,多问问你二哥,也可来问我。”
周来福闻言,重重点头,眼神坚定:“爹,我知道,我会用功的,不给您丢脸。”
周安看着家里这景象:女眷们各司其职,长媳渐渐挑起重担,儿子们埋头苦读,前程可期。
京郊田庄也播下了希望的种子。
心里那份因为孙翰林和官场倾轧而起的戾气渐渐平复,充满了经营家园、培养下一代的踏实感和满足感。
这才是过日子啊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