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57章 脚踏实地(1 / 2)

解决了孙翰林这个心腹大患,周安只觉得浑身十万八千个毛孔都透着舒坦,连翰林院的空气都清新了许多,再也没那老小子在背后阴恻恻地盯着了。

但他这现代人的脑子根本闲不住,官袍一脱,回到家里,立马就琢磨起京郊那两块地来。

当官是为了站稳脚跟,种地才是刻在dNA里的本能。

南边那块地肥,好办,按着老把式的经验,老老实实种粮食就行,稳当。

可西边那块贫瘠地,村里老农看了都摇头,说这地没啥劲头,长不出好庄稼,费力不讨好。

周安听了却嘿嘿直笑,摩拳擦掌:“你们不懂,这叫挑战性,越是不行,越要试试,看我的。”

凭着记忆,画了几张歪歪扭扭、只有他自己能完全看懂的图纸,让周大牛去找相熟铁匠和木匠,打了几样怪模怪样的东西——改进的曲辕犁、耧车,甚至还有简易的水车模型。

周大牛看得一头雾水:“爹,这铁疙瘩木头架子的,能比咱老祖宗传下来的犁头好使?”

“试试不就知道了?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,”周安胸有成竹,嘴里蹦出句别人听不懂的话。

等铁匠和木匠照着改进版的农具好不容易弄出来,拉到地里一试。

嘿!翻地更深,播种更快更匀,效率果然高了一截。

惹得周边庄户都跑来看稀奇,指指点点,有说好的,也有撇嘴说瞎胡闹的。

接着,周安又搞起了“科学种田”。

指挥雇来的庄户挖大坑沤肥,把秸秆、杂草、人畜粪便什么的堆在一起发酵,制作营养土。

那味道……实在感人,堪称生化武器。

李杏和于春丽每次坐马车路过西庄,都得死死捂紧鼻子,快马加鞭逃过去。

周安却毫不在意,挽起袖子,亲自指挥:“别看现在臭,等发酵好了就是宝贝,到时候庄稼长得欢实,你们就知道了。”

同时还搞“套种”,豆子和玉米种一块,说是豆子根瘤能固氮,肥地。

庄户们将信将疑,但看在周安是官老爷又给工钱爽快的份上,只好硬着头皮照做。

周原和周正更是被亲爹抓了壮丁,三天两头往庄子上跑,美其名曰“体验生活,贴近土地”,实际就是监督进度,记录作物长势。

俩兄弟从小就干农活,虽然不像自家爹嘴里的话,但田也都是认真盯着。

家里头,经过曹嬷嬷一番严格调教,气象不同往日。

周安冷眼瞧着,心里自有盘算。

李杏是长房长媳,性子稳当,只是缺乏锻炼,将来是要撑起周家内宅门面的,必须得立起来。

宁竹茹再精明能干,终究是三房媳妇,不能越了次序,这是规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