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地青娥:白发返黑映功名(下卷)(1 / 2)

下卷一:乡试夺魁,辨证施助解同窗

乾隆二十八年秋,平遥乡试放榜的日子,翰墨巷挤满了人。王孝廉挤在人群后,心像揣着只兔子,直到看见榜单上“王孝廉”三个字排在第五名,他才愣了愣,接着放声大笑——十年寒窗,终于得中举人!街坊们围着他道贺,看着他一头黑亮的头发,都说是“青娥丸显灵,文曲星附身”。

可没高兴几天,同窗李生就找上门来,愁眉苦脸的。李生比王孝廉小两岁,也是一头白发,还总觉得口干舌燥,夜里手心发烫。“孝廉兄,我按你说的方子制了青娥丸,服了半个月,头发没黑,反而上火了,嘴角都起了泡。”李生说着,递过自己制的药丸。王孝廉接过一看,药丸里的补骨脂颗粒粗大,还没蒸透;再搭李生的脉,脉象细数,舌苔少而干——这是“肝肾阴虚兼火旺”,和自己当初的“肝肾亏虚”不一样。

“你这是阴虚火旺,补骨脂性温,你直接用,火上浇油了。”王孝廉想起道士说的“辨证”,便给李生调整方子:“补骨脂减为二钱(原方三钱),加麦冬二钱、玉竹二钱,一起研粉制丸。麦冬、玉竹能滋阴润燥,中和补骨脂的温性,你试试。”他还教李生调整制丸步骤:“补骨脂用米酒浸四天,多蒸半个时辰,去燥性;胡桃仁别去完内皮,留一点,能滋阴,之前我是阳虚,所以去得干净,你阴虚,留些内皮正好。”

李生按调整后的方子制丸,服了十天,口干、手心烫的毛病就轻了;一个月后,嘴角的泡消了,鬓角也冒出了黑发;三个月后,头发虽没全黑,却也黑了六成,精神好了不少,连读书都能集中注意力了。“孝廉兄,还是你懂行!我之前只知方子,不知辨证,差点害了自己。”李生感激地说。王孝廉笑着摆手:“不是我懂行,是道士当初教的‘因人而异’,这方子不是死的,得跟着体质变。”

他在自己的笔记里写下:“李生,26岁,肝肾阴虚兼火旺,白发、口干、手心烫,脉细数,苔少干。原青娥丸(补骨脂三钱)致上火,调整为补骨脂二钱+麦冬二钱+玉竹二钱,补骨脂浸蒸增时,留胡桃内皮。三月症减,黑发渐生。注:阴虚者用青娥丸,需减温性药,加滋阴药,制丸时去燥性,方无副作用。”这是他第一次独立辨证调整方子,也让他更明白,青娥丸的“灵”,不在药本身,在“用对药”。

下卷二:京华惊遇,同窗疑云解真章

乾隆二十九年春,王孝廉带着母亲的叮嘱,背着行囊进京赶考。同行的还有平遥的另外两个举人:赵生和张生。赵生家境富裕,却也是一头白发,还总觉得腰膝酸软,见王孝廉黑发浓密,精力充沛,便好奇地问:“孝廉兄,你这头发真是靠那青娥丸变黑的?不会是服了什么仙丹吧?我听说京城有术士能炼‘返黑丹’,就是太贵了。”

王孝廉笑着把青娥丸的方子和辨证的道理说了,赵生却半信半疑:“不就是三味药吗?我家药铺里都有,我回去也制来试试,要是真能变黑,我也不用被人叫‘白头举人’了。”回到客栈,赵生立马让随从去买补骨脂、胡桃、杜仲,按原方制丸,服了半个月,不仅头发没黑,反而觉得腹胀、大便黏腻——他本是湿热体质,补骨脂的温性加胡桃的油腻,让湿热更重了。

“孝廉兄,我服了你的方子,怎么更难受了?”赵生捂着肚子来找王孝廉。王孝廉搭他的脉,脉象滑数,舌苔黄腻,便知缘由:“你是湿热体质,补骨脂温、胡桃腻,都助湿热,得加些清热利湿的药。”他给赵生调整方子:“补骨脂二钱、杜仲二钱、胡桃仁一钱(减量),加茯苓二钱、薏米二钱,一起制丸。茯苓、薏米能祛湿,胡桃减量减油腻,补骨脂减量减温性,这样才适合你。”

赵生按方子服了二十天,腹胀、大便黏腻的毛病就好了;两个月后,腰膝酸软轻了,头发也开始转黑——虽然比王孝廉慢,却也有了效果。“原来这方子不是‘仙丹’,得按自己的体质改!”赵生恍然大悟,逢人就说“王孝廉的青娥丸,是‘活方子’,不是‘死药丸’”。

进京赶考的日子里,王孝廉每天依旧服青娥丸,早晚各三钱,还按道士说的“劳逸结合”——每天读书间隙,会在客栈的院子里散步半个时辰,晚上亥时准时睡觉。考前三天,其他举子都紧张得睡不着,王孝廉却睡得香、吃得下,精力充沛。张生羡慕地说:“孝廉兄,你这身子,怕是比我们这些黑发的还壮实,今年定能中进士!”

下卷三:平遥传扬,民方实践映典籍

王孝廉进京后,青娥丸的方子在平遥彻底传开了。药铺掌柜的把王孝廉调整方子的故事编成“顺口溜”:“青娥丸,不一般,阳虚补骨配胡桃,阴虚加麦玉竹添,湿热茯苓薏米伴,辨证用了头发黑,肝肾强了精神满。”不少人按方子制丸,竟也治好了不少毛病。

村东的老秀才张翁,七十岁了,腰膝酸软得连走路都要拄拐杖,头发全白,听了王孝廉的故事,也制了青娥丸——他按自己的体质,加了熟地三钱(滋阴补血),服了三个月,腰膝不酸了,能拄着拐杖去文庙看书,头发还冒出了几根黑发。“我活了七十年,没想到还能看见黑头发!”张翁拿着镜子,笑得合不拢嘴。

城西街的商人刘掌柜,常年在外奔波,得了“夜尿多”的毛病,每晚要起三四次夜,头发也白了大半。他按方子制丸,加了益智仁二钱(固肾缩尿),服了一个月,夜尿就减到一次,头发也黑了三成。他特意给王孝廉写了封信:“孝廉兄传的方子,救了我的生意!之前夜尿多,总睡不好,白天跑生意没精神,现在好了,能安心跑货了。”

这些民间用法,渐渐传到了平遥县医馆的老中医耳里。老中医翻出《医宗金鉴》,里面记载的青娥丸只有补骨脂、杜仲、大蒜(原方有大蒜,道士调整为胡桃),而民间却加了胡桃、麦冬、茯苓等,还细分了体质。“原来这方子还能这么用!”老中医感慨,便把民间的实践案例整理起来,补充到医馆的《验方集》里,标注“青娥丸,《医宗金鉴》载其治腰膝冷痛,民间加胡桃补精,辨证加减治白发、夜尿,效着,源于平遥王孝廉实践”。

王孝廉从京城寄回的信里,也听说了这些事,他在给母亲的信中写道:“娘,没想到道士传的方子,能帮这么多人。这方子不是我一人的,是大家用实践磨出来的,比书里的更活、更管用。”

下卷四:典籍凝慧,青娥永流传后世