晋地青娥:白发返黑映功名(上卷)(2 / 2)

上卷三:精工制丸,初服见效振精神

道士走后,王孝廉把方子工工整整抄在纸上,贴在书房的墙上,每天都要看几遍。母亲按道士的叮嘱,开始精心制丸——她先去药铺挑补骨脂,选的是山西本地产的,粒壮、色褐,闻着有辛香,药铺掌柜说“这是今年的新脂,药效最好”;胡桃仁,她选的是平遥本地的纸皮胡桃,皮薄肉厚,用温水泡软后,一点点把褐色的内皮剥掉,直到露出雪白的果仁;杜仲,她让药铺用盐水炒过,炒到表面发黑,有焦香飘出。

制丸的过程更细致:补骨脂用米酒浸泡三天,每天都要翻一遍,让每颗都浸到酒;然后放进竹蒸笼里,用文火蒸一个时辰,蒸到补骨脂变软,能捏出汁来;接着把蒸好的补骨脂捣成泥,和研好的胡桃仁泥混在一起,再加入磨成细粉的杜仲,搅拌均匀;最后加入适量的蜂蜜,揉成面团似的,再搓成梧桐子大的丸,放在竹筛里晾干,装在瓷罐里密封。

王孝廉从当天晚上就开始服药,温水送下三钱,药丸入口微甜,带着胡桃的清香和补骨脂的辛香,不难下咽。第一天服完,他没什么感觉,只是觉得夜里睡得沉了些,没再翻来覆去想“八股文”;第三天,他看书时,眼睛不那么花了,能连续看两个时辰不头晕;第七天,他早上起床,发现腰膝不酸了,之前那种“扛着重米”的感觉没了,走路都轻快了不少。

母亲见他精神好转,心里高兴,每天变着花样给他做补身体的菜——蒸山药、炖鸡汤、炒芝麻,都是道士说的“养肝肾”的食物。王孝廉也听道士的话,不再熬夜到子时,每天亥时就熄灯睡觉,寅时起床后,还会在院子里打一套太极,活动活动筋骨。同窗张生再来找他,见他精神饱满,忍不住惊讶:“孝廉兄,你这几天像换了个人,眼神都亮了!只是这头发,好像还是白的……”

王孝廉摸了摸头发,笑着说:“道长说要服三月才见效,我才服了半个月,不急。”话虽这么说,他心里还是有些期待——每天早上梳头时,他都会仔细看梳子上的头发,希望能看到一丝黑发。直到服丸一个月后的一天早上,他梳头时,突然发现:鬓角处,有几根头发的发根,竟泛着淡淡的黑色!像墨汁滴在白纸上,虽然淡,却格外显眼。

上卷四:三月复色,邻里惊叹传初名

发现黑发的那天早上,王孝廉拿着梳子,愣了半天,然后激动地喊:“娘!娘!你看!我的头发变黑了!”母亲跑过来,凑到他鬓角前,眯着眼睛看了半天,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:“是黑的!真的是黑的!道长的方子管用了!”

从那以后,王孝廉服药更勤快了,每天早晚都按时服丸,再也不用母亲提醒。他梳头时,会特意留意黑发的变化——那几根黑发,从发根慢慢往发梢变黑,像春天的藤蔓,一点点蔓延;一个半月后,鬓角的黑发多了起来,形成了一圈淡淡的“黑边”;两个月后,头顶的白发也开始转黑,从远处看,已不是全白,而是黑白相间;到了第三个月,他的头发竟有七成转黑,只剩下头顶还有少许白发,远远看去,已和普通青年没什么两样。

精力也跟着越来越好——他能从寅时读到午时,中间不用歇;夜里看书,眼睛不花,脑子也不昏;之前的头晕、腰膝酸软,全没了踪影,连走路都比以前快了。有次他去文庙参加举子们的“文会”,之前叫他“白头举人”的同窗,见他一头黑亮的头发,都惊呆了:“孝廉兄,你这头发怎么变黑了?难道是服了仙丹?”

王孝廉笑着把道士授青娥丸的事说了,还把方子给大家看。举子们听了,有的半信半疑,有的赶紧抄下方子,说要回去试试。消息很快传到了街坊邻居耳朵里,大家都来王家小院看热闹,有的说“王举子是文曲星保佑,才遇上天师”,有的说“这青娥丸是神药,能让人返老还童”,还有的说“王举子今年肯定能中举,这是吉兆”。

平遥城里的药铺,也因为这个方子热闹起来——不少备考的举子,都来买补骨脂、胡桃仁、杜仲,要自己制丸;药铺掌柜趁机把山西产的补骨脂涨价,还说“这是‘举人脂’,服了能中举”。王孝廉看着这一切,心里既高兴又感慨——他没想到,一剂小小的青娥丸,竟能引起这么大的动静;更没想到,自己这头白发的变化,会成为平遥城里的传奇。

离乡试还有一个月,王孝廉把书房里的《四书章句集注》重新整理了一遍,头发黑了,精力足了,他对今年的乡试,充满了信心。母亲看着他忙碌的身影,偷偷给道士留下的空药瓶上了香:“道长,谢谢您救了我儿,要是他能中举,我一定去庙里给您立牌位。”而王孝廉不知道的是,这剂青娥丸,不仅会让他在乡试中得中,还会让他在进京赶考时,引发更大的轰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