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三回乡野方书藏真意文献滞后验实践
在禹州待了半月,苏伯收集了好些关于补骨脂的说法——有的药农说,用盐炒补骨脂能治遗尿;有的老妇说,把补骨脂磨成粉,和着猪油敷在牙痛的地方,能止虚火疼;还有个货郎说,他娘年轻时用补骨脂配核桃,治好了久咳。这些说法,苏伯在自家的《药草杂记》里,连半个字都没找着。
他带着药罐和一肚子疑问,回了莒县。刚进药庐,就见个老婆婆拄着拐杖来寻他,身后跟着个十岁左右的孩童,孩子脸憋得通红,不停地拽衣角。“苏伯,您救救我孙儿!”老婆婆颤着声说,“这孩子每天夜里都尿床,换了好几床褥子,大夫说治不好,您瞧瞧,还有法子吗?”
苏伯让孩子坐在凳上,摸了摸他的腰腹,又看了舌苔——舌淡苔薄,脉细无力。“这是肾气虚,固不住水,所以才遗尿。”苏伯想起禹州药农说的盐炒补骨脂,便取了些补骨脂,用盐水泡了半日,再放在陶锅里炒,直到药香里带着点咸意,才碾成粉。他让老婆婆把药粉拌在孩子的粥里,早晚各一次,还嘱咐:“夜里别让孩子喝太多水,睡前叫他去趟茅房。”
老婆婆半信半疑地走了,苏伯却翻出《开宝本草》——这是当朝太医局编的医书,里面写着补骨脂“主五劳七伤,风虚冷,骨髓伤败”,却没提能治遗尿,更没说盐炒的法子。“这书里记的,都是大夫们用的法子,可民间的好法子,却没写上。”苏伯叹了口气,想起祖父说的“药在民间,不在书里”,这话真是没错。
过了五日,老婆婆领着孩子又来了,孩子手里攥着个布包,一进门就脆生生地喊:“苏伯爷爷,我不尿床了!”老婆婆打开布包,里面是几个白面馒头:“苏伯,您的药真管用,这孩子这五天都没尿床,褥子都是干的!”苏伯摸着孩子的头,心里忽然亮堂起来——补骨脂能治遗尿,不是书里教的,是药农们在田里、家里试出来的,是“实践”先行了一步,书里的记载,不过是后来才跟上的。
又过了几日,村东的老丈公来寻苏伯,说自己咳了大半年,尤其到了秋冬,一着凉就咳得喘不上气,痰里还带着泡沫。苏伯诊了脉,脉沉细,又听他咳嗽的声音,轻而无力:“您这是肾不纳气,咳嗽久了,伤了肾气,得用补骨脂配胡桃仁,才能把气往下收。”他按书里的法子,给老丈公开了药,可喝了三日,咳嗽没见好。
苏伯正犯愁,隔壁的王婶来送菜,见他皱着眉,便问:“苏伯,又在为谁的病犯难呢?”苏伯把老丈公的病说了,王婶一拍大腿:“嗨!我娘家爹以前也这样咳,我娘总在药里加三片生姜,说能温肺,您试试!”苏伯赶紧叫人给老丈公送了加生姜的药,果然,两日后老丈公就来了,说咳嗽轻了,夜里能睡安稳了。
苏伯把这事记在新的方册上,写下“补骨脂配胡桃仁,加生姜三片煎服,治肾不纳气之咳”,又在旁边注了句:“此乃王婶口传之法,书未载,验之有效。”他看着方册,忽然明白——中国的医道,不是光靠书传的,是靠一辈辈人口口相传,靠一次次在病人身上试,才攒下的真本事。书是死的,可民间的实践,是活的,是“源于生活”的智慧,比书本更鲜活,更有用。
第四回药仙夜话述源流灵草济世显神通
入了冬,莒县下了场大雪,药庐的窗棂上结了冰花。苏伯坐在炉边,整理着这些日子收集的补骨脂方子,炉上煮着的补骨脂酒,香气绕着屋梁转。忽然,门帘被一阵风掀开,走进个穿白衣的老者,须发皆白,手里拄着根桃木杖,杖头挂着个药囊,囊上绣着“神农尝草”四个字。
“苏大夫,忙着呢?”老者笑着说,声音像落雪一样清。苏伯赶紧起身:“老丈从哪来?快坐,喝碗热酒暖暖身子。”老者坐下,接过酒碗,喝了一口,指着桌上的方子:“你收集的这些补骨脂法子,都是好东西啊,比我当年见的,又多了几样。”
“老丈也懂补骨脂?”苏伯问。老者点点头:“我是守药脉的,叫药仙。这补骨脂,是神农在莒地尝出来的——当年神农走遍天下,到了莒地,见这里的人常犯腰痛、泄泻,就在田埂上找着这草,籽实能温肾暖脾,便教人们采来用。后来伏羲造了陶碾,教人们把药碾成粉,好吸收;黄帝时,禹州的官窑造了药罐,刻上药名,怕后人用错。这陶碾、药罐,都是为了让补骨脂更好地济世啊。”
苏伯瞪大了眼睛:“原来这陶碾和药罐,还有这么段来历!那为何《开宝本草》里,只写了‘酒浸炒香’,没写这些渊源?”药仙笑了:“书是文人编的,他们只记自己见过的、听过的,可民间的实践,是一代代人用身子试出来的,藏在田埂上、药庐里、老人口中,书哪能全记下?就像你用盐炒补骨脂治遗尿,用生姜配补骨脂治咳嗽,这些都是民间的智慧,是‘高于生活’的创造,比书里的记载,更贴近人,更管用。”
正说着,门外传来急促的敲门声,一个妇人哭着喊:“苏伯!快救救我儿!”苏伯和药仙出门,见妇人怀里抱着个少年,少年脸色苍白,嘴唇发紫,浑身发抖。“我儿阿彦,昨天去河里冬泳,回来就发冷,晚上就说腰疼,今早起来,竟站不起来了,连小便都难……”妇人哭得上气不接下气。
苏伯把少年抱进屋,放在床上,诊了脉——脉沉迟无力,再看他的舌苔,白腻得像涂了层霜。“这是寒邪直入肾经,伤了肾阳,导致阳痿、癃闭。”苏伯皱着眉,药仙在一旁说:“用你制的补骨脂粉,配点鹿茸,再用温酒送服,能温肾散寒,救急。”
苏伯赶紧取来制好的补骨脂粉,又从药柜里取出一点鹿茸,碾成粉,混在一起,用炉上的热酒调开,给阿彦服下。半个时辰后,阿彦的脸色渐渐红润,也不发抖了;又过了一个时辰,阿彦能坐起来了,说腰不疼了。妇人跪在地上谢,苏伯扶起她,回头却见药仙不见了,只留下桃木杖上的药囊,囊里装着一张纸,上面写着:“药本无灵,因人而灵;法本无定,因实践而定。汝当将民间之法传下去,补文献之缺,方不负药脉。”
苏伯捧着纸,看着窗外的大雪,忽然明白——补骨脂不是普通的草,是承载着华夏药脉的灵草;陶碾、药罐不是普通的器物,是实践智慧的见证。他要把这些故事、这些方子,都写下来,让“口传知识”和“文献记载”聚在一起,让这药脉,在大宋的土地上,一直传下去。这便是上卷的终章,而下卷的故事,将从苏伯撰写药书开始,续写补骨脂与人间的缘分。